02.28 農村老人去世,以前鄉親都去幫忙,現在沒人幫忙了,以後怎麼辦?

用戶9042146706825


是人都知道,紅白喜事家家門前過,沒人能逃脫,在農村儘管現在年輕人在外打工,還有就近的上班族,只要村上有紅白喜事就有人通知,接到通知基本都能趕回來參加幫忙的,因為誰都知道別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這點道理農村人都懂。


信241706606


你就是一個白痴!乍一看你用自己村的兩條事件來展開論題,說得好像真的一樣。可事實上完全是瞎說八道!

我也用一個事實說說我的看法吧:

我老婆是去年九月病逝的。當時確實是家族以及鄰居們的大部分的人都在外地打工。

在醫院的時候倒是沒有什麼顧慮,可是在回家的路上我還真的有些犯了難。大家都在外地賺錢養家,這個事該怎麼辦呢?後來族人們商量的時候我就說:年輕人都在外奔波勞碌,找到一個工作也是不容易的,乾脆就不通知他們了,咱們多想想辦法,簡單的把這個事辦了就可以了。他們也沒有當面反對,就說是依我說的辦就是!具體的怎麼辦這個事不讓我再費心。可是到了最後事情的結果真的是讓我吃驚和意外啊!我家的這個事情辦得不但不簡單,而且還相當的隆重!幾乎是超越了村裡以前的所有的殯事的規模。村子的三分之二的大路上擺滿了一百幾十個電子門和空飄悼詞。

到了正式辦事的時候,更令我意外的事情出現了,家族裡在外面打工的子侄們差不多都是夫妻兩個人同時回來的。二十幾對啊!我也不清楚是誰通知了他們。感動啊!想想應該是他們的父母吧!這是其一。

第二就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們(可以說是過去的那種“結拜兄弟”),也都全部從外地趕了回來。並且在幫忙的過程中都搶著幹那些比較累和髒的活。又是感動啊!

第三就是我們村裡的鄰居們,有三十多個人過來幫忙的,也令我從心底裡感動啊!

這就是我自己經歷過的事情!

就你所說的那兩個事情,我感覺就是:

第一那兩個家庭的人平日裡對別人家的事情大概是不夠熱心,以致於到了自己家有事的時候,別人也略顯冷漠罷了!

第二就是這兩家的家族人口確實少,再加上沒有什麼朋友吧!

所以我覺得為人一世,要顧全大局,不能只看眼前。簡單的說就是平日裡你幫人人,有事的時候就會是人人幫你!這裡沒有什麼奧秘,生活本來就是這麼簡單的!

一點拙見,還望大家理解!


碧水藍天58920577


在以前農村老人去世,親戚鄰居都去幫忙,這也是自古以來的傳統,俗話說紅事是請的,白事是躥的,人一躺下,主家鞭炮放完,然後鄰居們都過來幫忙了。去親戚家報孝,糊花圈,撕白布,做棺材,挖墓坑,還有做這麼多人的飯菜,人少了肯定是忙不過來的。

這幾年生活水平提高了,感覺人情味也少了很多,人老後,都是白事一條龍,花圈 白布 棺材 墓坑,一個電話都搞定了,報孝也不用人去了,都是打電話,各村都有上門包桌的,飯菜也不用操心了,就是太浪費錢了,除了自己一家人和知己親戚過來慰問下,鄰居們過來也都沒有什麼忙幫了。

還有就是這幾年村裡的年輕人基本上都沒有在家,老年人腿腳也不方便,去了也幫不了什麼忙,能做的就是去吊個孝,放串炮子都回家了。

至於以後什麼樣,還要看國家的政策了,現在農村也有很多企業 工廠,國家補助都很大,年輕人可以不用去外地,在家都可以上班,相信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幫忙。


白雲飄飄飄0


你好,我是蔓蔓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農村習俗白事,以前都會有許多的鄉親去幫忙,為什麼現在過白事人卻少了,沒人 幫忙咋辦,這個不必擔心,隨著時間的變化,現在農村人也富有起來了,像現在農村小夥子結婚,大多數都是去飯店,都不在家裡辦了,在家裡還得請人幫忙,還得請喝酒,在家裡結婚的話,一般都是頭結婚的前兩天都開始用人了,要拉桌子椅子,買菜,請廚子,事很多,又麻煩,家裡小老,還鬧騰不開裡,又不少花錢,所以現在都去飯店,在飯店結婚,一天就完事了,簡單痛快。我相信以後農村過白事應該也會形成去飯店,專一過白事的飯店,這樣也不用找人幫忙幹活,大家都方便。




蔓蔓在農村


我們這裡只要是上午去世的老人中午就去火化,下午入土為安,就一天,不過現在就是不如以前了,因為上班的上班,不在家的不在家,幫忙的人是比以前少了。離鎮有十幾裡的一個朋友的母親去年八月裡去世,開門那天,(開門就是老人下葬的前一天)我去隨禮。到了中午開席了,(主家招待弔孝的親朋而開的宴席)我發現端捧的(上菜上酒的人)大部分是婦女,我很吃驚。


姚律妹


我們那裡也是,現在族規還規定:不管你在哪裡,只要族裡有人去世了,就必須回來,否則到你家了,沒人來理會!我去年就這事回家三四回,老闆都不樂意了!我覺得,遇到這事,每家有個代表就行了,沒到的就出錢也行。我們家三弟兄,每次都要回來,太不符合邏輯!你們說呢?


歲月如歌44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辦法和力量,不需太操心。

我很小的時候,生產隊還沒有解散,當肘國家有什麼工程需要民工勞力時,各村各生生產就會派出去許多青壯勞力,修路建水庫等等,尤其是冬季農閒時,出人更多。後來生產隊解散了,各幹各的,當時有些人擔心,以後這些公派的活沒人幹了,因為大家各吃各的,不需要工分了。

後來事情發展證明大家多慮了,市場調節,工程外包,又快又省,大家託關係才能攬到活。

回到你的問題,現在每個村上都出現青壯年外出打工,村上留守人員不多,誰家過個紅白喜事,幫忙的人,事情不太好辦,其實近些年有市場眼光的人也看到了這一點,鎮上有專門為這些事服務的商業組織,有流動餐車,一切就餐事宜各包了,也有靈車,專門拉棺材,不需多人去抬。因此好多事都解決了。只需要至親好友送別就行了。


凡人鎖事


以前老人去世,很多鄉親幫忙。現在沒有了,以後怎麼辦?

以前村子裡人很多,大家在一起互相幫忙。而且村子裡的人大都是沾親帶故的。現在很多人外出工作,生活,人越來越少了。而且現在的人情都越來越淡薄了。加上總有一些幫忙不得好,因為幫忙惹禍上身的事更讓人願意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了。而以後怎麼辦?個人覺得再往後去葬禮要從簡了,就像這次疫情期間,奶奶過世了只讓我們一家人去送了一下。而且有很多的喪葬禮儀我們年輕人已經懂得不多了。往後本來親戚子女就少,過世了也就自家兒女抱著骨灰盒送一程了。


土豆那麼圓


我們家是住在農村高山上,別看我們這個小小村子,二十多戶人家,做事情算是配合得相當默契的,還是跟原來的樣子沒有多大的變化,是過去的老習慣,從我記事時候起就是這個樣子,在上個世紀末村子裡老了人,如聽到了炮竹三聲響,基本都是自告奮勇地去出事地點,男人們做一些需要準備的東西,女人幫忙燒飯,無須指派,都很自覺,等到第二天附近的人都來了,找一個人寫一下幫忙的名單,進行分工,在由東家為託一個安排招待來往的客人,支客師進行分配,把名單貼在牆上,大家看了就會各就各位做自己被分配的事情,幾乎都做得有條有理。擦桌的擦桌,擺凳子的擺凳子,女人燒飯呀,蒸飯,洗菜各負其責。另外八大金剛被安排在山上整理墓地,把要用的材料準備妥妥當當就夠了,農村老了人,只要過閉日子沒什麼不合,一般放置三天就要火化了,等最後一天由八大金剛抬著逝者上靈車並送上山放進墓裡,就算沒事了。其它在家裡忙的人員還要把東西收收完畢,才算完成任務。


用74992046978


在農村老人去世,到場“幫忙”的人多,一是風俗,二是風氣。

風俗是人老離去了,常理事的和本家子侄,二話不說該安排幹什麼幹什麼,而其他較遠家族和鄉親到場,晚輩去磕個頭,平輩鞠個躬,帶上刀火紙,禮錢從幾十年前的到2元到如今的50元100元略表心意,超過100的屬於親戚摯友或欠情分的,禮節完事問有活幹就留下,沒活幹走人,到出殯那天再回來觀察情況。

風氣不是風俗,風氣並不是從親情出發,它是看熱鬧,說風涼話,挑撥離間起鬨,副作用很大。聽說有人去世,尤其是老人去世,有些專業奔喪戶前去,指手畫腳的說一通,喪事辦的越隆重越好。這些人不幫忙辦事,是幫忙花錢,幫忙吃飯。一人打頭全家停火來吃,學生放學直接到聚餐的地方。真到幹活的時候,人不見了。祭拜未完供品不翼而飛,口袋裝滿揹走了,這些多份供品雞魚肉果糕價值不菲。老人入土了第二天還要再擺幾桌,叫“謝忙”。收喪禮不足一萬,花去二萬還多。這是2011年泰安的姑姑去世我親眼目睹的事。事後我聽了死者的子女心聲,風氣是這樣,他們沒辦法怕讓人說。治病花錢那麼多,收禮欠下情,喪禮沒想到又花費這麼大,幾年肯定緩不過勁來。喪事沒完,兄弟妯娌矛盾就出現了。

有的網友說提問者是白痴,我到認為提問者是出題考我們,我評論這個擔心太痴。現在時興厚養薄葬,沒人來均巴不得,誰高興花錢花到刀把上?打個電話,子女有幾個算幾個,在火化場遺體告別和出殯一塊進行。生前來往的親友通知一下告別,超過兩年不來往的一律不通知。最多十來個人完事。

不是當年大鍋飯的時候,人都忙個人的了,閒人沒人管閒飯。治病火化墓地費用高,再弄個沒用的排場,不是白痴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