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 说法鲨被绿的人,你是不是看错了重点

天气暖了百花开了,春风沉醉的日子里最适合虐狗。今天就来和你们聊一部与众不同的爱情片。

这部电影在选角上就很高能,由“一美”詹姆斯·麦卡沃伊和“坎妹”艾丽西亚·维坎德分饰男女主——《淹没》。

刚看到这演员阵容时,不少粉丝就心情鸡冻了,美丽的小坎不是法鲨的吗?

被基友抢走女票是种怎样的体验?估计看完这片问法鲨就对了......

不过玩笑归玩笑,关于这部《淹没》,可以说道的远不止有演员阵容。

它的同名原著,曾入选《纽约时报》“2013年度最值得关注的100部新作”榜单。

作者J.M.Ledgrad以诗意的语言描写了一个极简的爱情故事,并通过一对情侣在面临死亡时做出的选择,进行了一系列关乎自然、生命与自我的哲学思考。

它的导演维姆·文德斯,是“新德国电影四杰”之一,曾拍出过诸如《柏林苍穹下》、《德州巴黎》等公认经典的作品。

《柏林苍穹下》剧照

而值得一提的是,《淹没》原著中那种让主角们“在爱情中思考人生”的打开方式,以及大段独白式的心理活动描写,也确实非常适合文德斯诗意的影像风格。

片中的女主丹妮是名海洋生物学家。她对海底终年不见阳光的神秘地带——“深渊带”着迷,也经常下潜到黑暗未知的水域中进行实地勘测,收集生物样本。

几周后,她将进行一次深潜。而这次行动所需要的潜水器,全欧洲只有1台。这意味着如果丹妮在水下遭遇意外,没人能对她进行及时的救援。

可以说,这次深潜将会是一次与死亡的近距离接触。

但即便如此,丹妮仍然充满期待。

因为在她看来,研究深渊带对人类的延续至关重要。那里是生命与非生命的交界之地,蕴藏着远古生命存活的智慧。不能够仅仅因为漆黑一片,就得不到人们的关注。

她明白工作的危险,也并非不害怕死亡。

她克服恐惧的方式,就是说服自己“不去想它”。

而片中的男主詹姆斯,职业比丹妮还要刺激——他长年生活在非洲内罗毕,伪装成为英国政府工作的水利工程师,实际上却是个反恐特工。

最近,他刚刚获得了重要情报并自告奋勇去完成一个危险任务——奔赴索马里,并混入当地的基地组织做卧底。

而就在这两人各自享受着最后几天清闲时光时,他们相遇了。

当时,丹妮正在海边散步,慢跑的詹姆斯从她身边经过。

第一眼,便一见钟情。

而两人前脚刚打完招呼,后脚回到酒店竟然又再次相见。

在巧合的助攻下,詹姆斯乘胜追击邀请丹妮一同午餐。

没想到两人在餐桌上,直接就从诗词歌赋聊到了人生哲学。

丹妮毫无保留地向詹姆斯讲述她对深渊带的研究热情。虽然她讲的是海洋知识,但詹姆斯却相当能get共鸣。

其实想想,这并不难理解。

因为对丹妮来说,深渊带是个隐藏在阴影中的世界。它黑暗、危险,所以人们忽略它的存在和价值。

而詹姆斯呢,作为一名生活在非洲的反恐特工,他所面对的同样是个因为落后与混乱被“文明世界”所排斥、被大多数人遗忘的阴暗角落。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干的是同一种工作。

只不过一个人面对的是自然界的黑暗面,而另一人则在与人类社会的阴影奋战。

美好的肉体相互吸引,有趣的灵魂还三观相合。就这样,两人很快陷入了热恋。

从餐桌上的聊天到海边散步,从激情戏水到完成生命的大和谐……一切都来得势不可挡。

他们在甜蜜的爱情中,度过了梦幻般的几周。然而离别的日子却一天天逼近。

詹姆斯必须回到非洲去执行卧底任务,而丹妮也必须登上游轮去完成深潜。

在离别的当天,两人都依依不舍。

詹姆斯的车刚刚离开旅馆,丹妮就忍不住给他打了电话倾诉思念。

但两人都不会想到的是,这次通话之后他们就忽然断掉了所有联系。

因为詹姆斯在执行任务时发生了意外。他刚踏上索马里的土地,就被恐怖组织怀疑身份,囚禁了起来。

他被关在小黑屋内受尽折磨,长达数月和外界失去联系。

而在这段漫长的煎熬中,支撑他活下去的就是对丹妮的回忆和再次与她相见的渴望。

然而另一边,从没收到回信的丹妮却陷入了困惑。

她甚至开始怀疑詹姆斯离开后就变了心。

丹妮带着无比低落的心情登上游轮,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

然而她随之也遭遇了自己幻想过无数次的悲剧——刚下潜到深渊带里,潜水器就出了故障。

丹妮和两个同事一同被困在海底无边的静谧与黑暗中,除了等待死神的判决别无他法。

在这种等待中,时间对她而言是静止的。

她打开灯光看着深海中的奇异生物,脑中涌现出唯一的遗憾——无法再将眼前的景象对詹姆斯诉说。

不过,影片并没有就这样走向彻底的悲剧,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

最终,丹妮的潜水器在短暂罢工后就恢复了动力,获救的几人立刻马不停蹄地向上驶离深渊。

而詹姆斯呢,则在被恐怖分子处决的前一刻做出了最后的反抗。

他用藏在身上的定位设备引起驻扎在附近的美军注意,为自己赢得了一次逃生机会。

他背对着陆地上激烈的交战炮火,独自跃入了海中。

他脑中出现的最后一个画面,依然是在度假酒店里看到的丹妮的笑颜。但他能否成功逃生,他们两人日后又是否能够重遇,就只能靠观众自己的想象了。

不少网友在看完这部电影后,都直白地表示出了自己的不解和不满——两人的相恋就莫名其妙,结尾的留白更是难以理解。

不过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剧情虽然极简,但却并不单薄空洞。

因为它不是一部靠情节来主导故事,而是用情绪、画面和大量的对话来渲染氛围、表达思考的作品。

影片确实没有花大量篇幅去解释他们“为什么会爱上”,但它通过交叉剪辑的双线叙事将两人的故事线呈现出了一种清晰的交互关系。

比如我前面说到的,他们在职业上的相似性——同样是面对危险义无返顾,也同样相信自己献身的事业所具有的价值。

相似的灵魂互相吸引,这不就是爱的起源么?

又比如他们在分别之后各自遭遇的困境——詹姆斯被囚禁的那个小黑屋,正如同丹妮在深海中的潜水器。

他们在面临死亡的时刻,都心有灵犀般地想到了彼此。

这也正是创作者对于爱情的解读——爱情不止是相濡以沫,也不止是肌肤相亲,而是在触碰到生命至高点的时刻,想把最真实的感受与对方分享;

在被黑暗包围感到渺无希望的时刻,靠着对爱的渴望而顽强地活下去。

因此,虽然影片通过两名主角的职业设定触及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环境保护、反恐、宗教争端等等,但毫无疑问它仍是一部爱情片。

无论是前半段的坠入爱河还是后半段的分道扬镳,两名主角始终没有停止代替观众进行着对爱情本质的探索。

只不过创作者在表达这些思索的时候,使用的不是大而化之的情节,而是镜头与台词。

片中大量油画般的风景镜头,令人印象非常深刻。不论是在蓝天白云的海边度假区,

还是在黄沙纷飞的索马里“战场”,

这些画面不仅展现了绝美的风景,更把一种“天地之大”与“人之渺小”的对比体现到了极致。

而这种画面感,也正与主角们引经据典、颇富诗意的台词形成共鸣。

在詹姆斯的口中,没有人是一座孤独的岛屿——

台词出自约翰·多恩的诗

在丹妮的认知里,氧气如同地球上的石油、金属,也是一种会消耗殆尽的资源。

在群体之中,个体的力量脆弱微小;在自然的面前,人更是渺如尘埃。而这也就是我们需要爱的原因——在无边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慰藉与支撑,在哪怕最绝望的时刻,也不至于被彻底的孤独与无力所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