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募集失败案例频现,谁动了公募基金的“奶酪”?

近期,公募基金募资失败的案例逐渐增多,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与热议。据管家伯调查,截至目前,公开发布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基金已达

17只,其中今年已出现10只。

若干年前,在基金发行批文还属于稀缺资源的时代,基金募集失败是不可想象的。新基金设计再糟糕,基金公司也会想尽办法保证其成立,并将其当作未来管理规模增长的“种子”,耗费资源保证其存活。

然而,当基金发行审批走向市场化,基金的“壳价值”也随之迅速贬值。再加上银行委外投资的降温,机构定制化的新基金本身就缺乏“群众基础”,当合作的机构变卦之后,募资失败、产品夭折的事也就在所难免了。

失败案例频现,17只产品夭折

5月19日,兴银瑞福丁凯债券型基金发布公告称,在该基金的募资期限内未能完成资金的募集,没有达到规定的基金备案条件,故该基金《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回顾历史,去年4月,从嘉合睿金定开基金公告称合同暂不生效,成为公募基金历史上出现的首只募集失败案例开始,此后公募行业基金募集失败的案例逐渐增多,截至目前,

公开发布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基金已经达到了17只,其中在今年已经出现了10只。

看到这里,估计许多人会问,近期这么多发行失败的公募基金,那后续会怎么处理呢?

据管家伯了解,如果募资失败导致合同无法生效的基金则需要转型后,重新进入募集流程。例如,嘉合睿金在去年获准变更注册为嘉合睿金定期开放灵活配置混合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并在今年1月份重新发布招募文件。3月21日,嘉合睿金基金重新募资成功,合同正式生效。

背后原因深度解析

多只基金频频发行失利的背后,自然离不开其自身的原因以及市场的原因,在管家伯看来,原因主要集中于下面两个方面:

1、从发行失败的公募基金自身来看,面对多变的市场,它们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一味地固守某些前期具备优势的投资策略,使发行工作陷于被动。另外,这些募资失败的基金大多为定制化产品,这些定制化产品严重依赖委外资金。

通常情况下,银行委外资金与公募之间的合作是偏中长期的,但公募基金经常处于“乙方”的被动地位,一旦银行出现问题或变卦,这样将导致本来议价能力就弱的公募基金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从而大大增加了募资失败的可能性。

2、从外部市场的原因来看,公募基金发行时遭遇市场变局,也经常导致募资失败,产品夭折。例如,此前的定增基金,是受再融资新政、减持新规等政策影响。因定增市场迎来根本性变革,定增基金中的部分存量基金开始转型自保,新基金自然只能是过早夭折。

另外,今年许多债券相继违约,违约金额超过百亿元,这让一批债券型基金因为“踩雷”导致净值下跌,从而影响了公募新发行的债券型基金无人问津,从而以失败的结局告终。

市场化的选择,理性对待变局

随着公募基金募资失败案例的频现,大多数公募机构已经坦然面对了这一现实,这也说明了中国公募基金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募资市场的“奶酪”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优胜劣汰的市场化机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管家伯认为,在一个健康发展的行业里,业绩优秀且有生命力的基金终将脱颖而出,规模也会稳步扩大,毕竟真正决定一只基金命运的是投资者,而不是基金公司;所以在市场化的选择面前,各方都应理性对待这一变局。关于近期公募基金频频募资失败,你有何观点,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