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5 上音与中央院轶事(一)

上音著名的办公楼(摄影: 陈强斌)

上音与中央院,是宝贝冤家,多年来竞争激烈。以前派选手参加国际国内重大比赛,文化部也许会考虑两院平衡。

上海音乐学院历史悠久,名家云集,经常上台的钢琴家有吴乐懿、洪滕、李名强、李嘉禄、李民铎,赵晓生,弹室内乐的林恩蓓、朱雅青、项信恩;声乐伴奏彭雪琼,后来培养的许斐平、朱贤杰、尤大淳、韦福根、裘寿平以及文革后的许忠、孔祥东、李坚等,水准很高。

有大名顶顶范继森与绝代名媛李翠贞坐镇,上音即使闭起眼睛自负也理所当然。

北京独奏家去上音大礼堂开音乐会,简直像过鬼门关,观众似乎都在等你出错呢。错音一出,全场观众都松了一口气。

“侬看,弗哪能伐”!

要弹的棒,没错音,仍能挑刺儿:

“交关地方声音唔么弹到底”。

“伊呃手型勿大对,难看伐?”

......

中央音乐学院大礼堂

中央院大礼堂的观众随和些,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观众什么样的人都见过,不较劲。牛就听到底,残的话在下个曲目前撤戏。

不过上海以前最不能忍受就是“北京是文化中心”一说,上海名家常挂嘴边的是“上海才是全国的音乐中心”!当然,“梁祝”诞生于上海,是上音永远的骄傲。

文革后,由于“红色娘子军”普及,“鱼美人”钢琴版本影响巨大,一进音乐院,甭管专业副科,哪儿都在弹杜鸣心的“水草舞”。两院文革后培养的新一代,中央院有优势,这是后话,先不表。

上音“南大楼”"北大楼“已被新楼取代(摄影:陈强斌)

上音能上台的提琴演奏家很多。

独奏 “梁祝”的俞丽拿、沈榕,录“海滨音诗”的郑石生、拉“塔伦泰拉”的盛中华,上音培养的潘寅林、唐韵、张振山与张立国,是一道靓丽风景线。

俞丽拿、丁芷诺、沈西蒂、林应荣的女子四重奏,文革前拉舒曼弦乐四重奏在国际上获奖,还录制何占豪的四重奏“烈士日记”;后来林恩蓓、秦庆余加入,成了名满全国的“海港”钢琴五重奏组。

中央院除盛名的马思聪常开独奏会外,央院教授更专注教学,如林耀基、刘育熙、 王振山、朱永宁、韩里、宗柏、隋克强、王治隆、赵薇等,除刘育熙外,我所见其他老师相对上台少些。

北京名家都去名团,如刘诗昆、殷承宗(他在上音附中学了三年)、 盛中国,鲍慧乔等。

1 渔舟唱晚

小提琴:郑石生

钢琴:朱雅青

2 思乡曲

小提琴:马思聪

钢琴:王慕理

东平路9号上音附中。该楼曾是宋美龄的陪嫁“爱庐”

中央院是昔日的“醇清王府”

北京演出团体众多,中央乐团还有著名的独奏家小组,军队艺术团名人更甚,连京剧名家叶少兰都在部队文工团,央院教授不费这个劲。久而久之,就成了专业“教”师。

这当然有利有弊,后来林耀基成了中国小提琴教学的神话。

上音的钢琴伴奏很棒,央院有王耀玲、商澄宋(管弦系)和胡适熙、赵璧旋(声乐系)四大钢琴伴奏,但整整缺了尤大淳、朱贤杰这一代年龄层的佼佼者。

后来朱工一教授招收了从上海来的罕见高材研究生诸大明,大明赴美留学后,黄鹤一去未返,很可惜。

中央院新教学楼(摄影:丁凡)

作曲、指挥与音乐学,上音与央院旗鼓相当,难分伯仲。

上音有贺绿汀、丁善德、桑桐、杨嘉仁、马革顺、黄晓桐、沈知白、钱仁康、陈铭志、黎英海(早年)、 王建中、陈钢、叶纯之(文革后)、施永康、胡登挑,叶栋,外语人才罗传开、汪启彰、顾连理。

中央院有马思聪、江定仙、姚锦新、萧淑娴、缪天瑞(早年)、廖辅叔、王震亚、吴祖强、杜鸣心、黄飞立、郑小瑛、徐新、陈培勋、刘烈武、赵宋光、苏夏、王树、杨儒怀、夏之秋、于润洋、于苏贤,外语人才韦郁珮、刁培华、陈复君等,各个都是大师,名满天下。

民族音乐学,上音有个对中国民族戏曲音乐贡献巨大的人物于会泳,足以笑傲全国。

央院教授蓝玉松也是全才,每天就睡几小时,其余时间全部读书写字篆刻教学书法著书,寿命等于比别人多了几十年,亦是一绝。

马思聪先生与夫人王慕理女士

丁善德教授

以上都是十几二十年几前的旧闻。时过境迁,现在两院变化很大,走着瞧呗。

几年前我去上音陈强斌家做客,家属楼一尘不染,按主人要求自然把鞋脱在门外。没想到出来却发现鞋被偷了。

上音耶!鞋也要哇?

哭丧中只好穿上强斌不合脚的鞋,深一脚浅一脚、一瘸一拐在繁华大上海满世界找鞋店,当时手上还提了俩纸袋,感觉像卓别林逛淮海路,且狼狈且无辜,好惨。

用上海话说,是 “老裁过呃”。

用广东话讲,“好启滚水落猪肠皆”!

若用东北话形容,也许成了 “哟,上音咋把我鞋给整没了涅”?!

(2009年)

长按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