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境界|从宋词中走来的牛过蓢古村落

从宋词中走来的牛过蓢古村落

2013年中国景观村落评审专家组走进牛过蓢

传承·祭祖

2013年10月13日,适逢重阳,中国景观村落评审专家一行在“中国景观村落”会员单位南社古村落行走考察,了解这座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现状。当走到百岁坊时,恰逢一位老婆婆带领家人祭拜先祖。

从南社古村落来到牛过蓢村,专家团饱览了古村落的秋色、古榕、老屋、宋井……仿佛走过了牛过蓢千百年的历程。虽然时间已经过了中午,但我们依然坐在麦氏宗祠的门枕石上,等待麦氏后人重阳祭祖的仪式。

九月九,重阳祭祖风俗

终于看到村头上有挑着担子拜山的人,专家们赶紧随着他们向野外走去野草遍地,拜山队伍逶迤而行,走在前面是一位中年男人,肩头上端坐着胖嘟嘟的孩子,中年妇女挑着担子,前面有的篮子内放着一盘松糕,一只熟鸡;后面竹篮内有个红袋,不知放了些什么物品。走在后面的年轻人挑着成筐的金黄色纸钱。

很快来到野外一小片空旷地里,周边的野草已经被清理过,较远一些的杂草已经枯死,三只青黄色的坛子一字排开,坛口被瓦盆倒扣着,最上面各有一坨厚厚的长满野草的黄泥,这儿就是这家麦氏人的先祖之墓。

中年妇女已经手脚麻利地在簸萁里摆上祭品。三双红色筷子、三只高脚的红色酒杯、三盏低沿的茶杯、三碗尖尖的白米饭,还有一盘松糕,一盘熟鸡,盘内似乎有一些熟猪肉,还有一盘红通通的苹果,一盘紫色的葡萄,这些祭品整整齐齐的排列着。

九月九,重阳祭祖风俗

中年男人已经将孩子放在地上,在每个坛子前插上了两支点燃蜡烛,然后又点燃一把香,和老婆婆一起在坛子前插上几支点燃的香,顿时,一团青烟从坛子前冉冉升起……墓地的气氛渐渐凝重起来。

儿子、儿媳也凑上前来,点香,插香……成筐的纸钱被倒地坛前,婆婆开始拿一些成条的黄纸,用土块或石块压在每个坛子上面,中年人直直弯了很久的腰,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气,也开始在坛上压纸钱,这就是岭南人所谓的“挂纸”。

九月九,重阳祭祖风俗

中年妇女又拿起一叠纸钱,开始祭拜,儿子也在坛上“挂纸”,这或许是一种传承。这时,小路上走来一队祭祖的人,或老或少,或手拎或肩背……这是一种千百年来的风俗,深入人心。

坛子前已经插满了一片点燃的蜡烛和香,成堆的纸钱已经点燃,火焰腾升,青烟袅袅,中年妇女手执一叠花花绿绿的冥币开始祭拜,口中喃喃有词……我们看到中年妇女一脸的虔诚,众人肃然而立,默默地注视着跳动的火焰,倾听着喃喃的祷告声……

一位戴着草帽的老婆婆拄着拐杖悄然出现在坛子前,婆婆凝视着红彤彤的火焰,拨拉着没有完全燃烧的纸钱……中年人拿出一挂炮竹,其他人都快速地撤到周边,点燃后的鞭炮腾起一阵浓烟,夹杂着红色的纸屑,弥漫在整个墓地上空……

九月九,重阳祭祖风俗

人们迅速地聚拢在纸灰前,双手合什,一脸郑重地向坛中的先祖膜拜,中年妇女手把手地教孙子拜山。或许,这些传承千年的尊宗敬祖的风俗,潜藏着姓氏族群的密码,一种血缘的崇拜的图腾,让传承我们陷入了沉思……

这种用坛子存放先人骨殖葬法,被称为“二次葬”,也称为“捡金”。而追溯其源,还应该上溯到宋元明清几次大规模南迁的中原人,他们或因战祸,或因国亡,或因避难……当他们离开熟悉的家园时,房屋田园都无法带走,唯有祖先不能丢下,只好装在坛子里,一路紧紧抱着坛子翻山越岭,涉江渡水,一路向南,向南……时而暂短的停留,时而又继续前行,最终到达岭南,到达东莞,来到牛过蓢……

牛过蓢保留着岭南“二次葬”风俗

或许因为一路的辗转,他们的祖先们一直有一种不安定的心理,时刻想着迁徙,慢慢形成一种习俗,人去世后,先进行土葬,三五年后,重新捡拾骨殖,按照人端坐的形状摆放在坛子里,接受后人的祭拜……

专家评审团赵琛教授、西南交大钟毅教授都赞同对“二次葬”的理解,也让我们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走进牛过蓢的重阳风俗,第一次这么深刻地理解这一民俗背后久远的历史背景。

专家们关注岭南“二次葬”风俗

耳边仿佛响起周邦彦悠扬的《苏幕遮》“……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翠绿丛中文明楼

探幽·古建

“中国景观村落”评审专家团盘点牛过蓢古村落遗存的古建筑:数段残存的古围墙、2座围门(更楼)、1座碉楼、3座祠堂(含麦氏宗祠)、6条古巷、数十间民居、一座古庙等等。

牛过蓢古围墙村子四周均有残存。围面前池塘塘壆为红砂岩基础,高约1米上下;村右侧与围门相连的围墙,部分保存完好,围墙脚为五层红砂岩的基础,淹没在绿色的草丛中,上为青砖或泥砖墙体,时有缺口,这应该是后期村民为了出入方便而自行拆除的。亦有一些民居与围墙连在一起,厚厚的黄叶铺满房顶,苍劲的野草蓬勃地生长着……而其他两侧,多构成民居的后墙,偶尔有一些间隙,可以走入村中。

古榕树群掩映的古炮楼

现在围墙边的房屋上刷着“农业学大寨”的红白相间的标语,并非文革期间的遗迹。原来2014年9月15日,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15集前10分钟就取景于该村。这一片段主要讲述了邓小平南下深圳时,深入深圳特区“龙岭村”调研的情景。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龙岭村”的原型是深圳龙岗区布吉龙岭村。由于深圳几十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当年的“龙岭村”已经失去原本面貌。电视剧剧组工作人员经过挖掘踩点,发现茶山镇牛过蓢古村保留了完整的岭南乡村风貌和独特的绿色景观,而且村貌古朴,绿树成荫,非常适合拍摄影视剧,也便于重现当时村落的风貌,便来到这里取景,再现邓小平同志当年南巡深入乡村调研的情形。

王松均老师拍摄牛过蓢麦氏宗祠

牛过蓢四周有围墙,村子东、西、南、北角各有一个连着围墙的更楼(即围门)。《牛过蓢麦氏族谱》载:围墙和更楼为清顺治六年(1649)所建,其中,东、北两角更楼早已倒塌。民国初期,分别在原址兴建更楼、碉楼。西、南两角更楼仍在,南角更楼曰“接龙门”,西角更楼曰“文明挹秀”。

接龙门位于牛过蓢南角村口,两侧有池塘相伴,更楼为典型的岭南镬耳墙结构,红砂岩基础、门框、窗边,红砂岩的“接龙门”石匾镶嵌门窗之间。青砖墙体,青灰瓦面,雕花封檐板已经褪色……墀头下的灰塑颇具岭南特色,一侧虬劲的古松、仙鹤,寓意松鹤延年,另一侧似乎是腊梅、喜鹊,寓意喜上眉梢。二层的窗口颇具特色,有灰塑亦有墨痕,依稀可看出横批“文星顕耀”四个楷书字,两侧的灰塑应该是两只瓜,其上有“千古”“一”等残存的字迹。据推测,更楼上应该供奉文曲星或魁星。

赵琛教授拍摄接龙门

文明挹秀,位于牛过蓢西角。我们顺着麦氏宗祠前的宽敞的土路行进,靠近围墙有一明渠,保证村落内的排水畅通无阻,渠边的野草中,立着一块旗杆石,石刻“光緖丁酉科郷試中式第三十八名擧人麥毓勋立”字样,昭示着麦氏家族曾经的荣耀和历史,路边散放着乡村糖寮榨糖的石顶,还有零星的石础,提醒着人们这儿乡村曾经的文明。

文明挹秀,更楼外即是数百年树龄的古榕林,时有鸟鸣啾啾……更楼一层一般都供奉着土地公、土地婆,楼下有木梯可上二层,二层供奉着魁星,虽然还有关公、文曲星神像,但神像都较小。魁星,立于鳌鱼之上,慈眉善目,仿佛一位白面书生,手执朱笔,脚踢墨斗。与传统的魁星形象大相径庭,传统的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整个仿佛是鬼的造型。这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笔,俗称朱笔,意为用笔点定中式人的姓名,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以求在造形上呼应“魁”字竖弯勾那一笔,脚上是北斗七星。立于更楼上眺望,围内房屋的瓦面犹如波涛,鳞次栉比,可见当初村落的繁荣和富庶。

文明楼上供奉“文昌帝”“关帝”“魁星”

碉楼位于牛过蓢村北门处,掩映在苍翠的古榕林中。据《超朗村志》载:碉楼是1930年村民为防御侵犯而建。碉楼坐东北向西南,平面呈方形,面宽3.8米,进深5.4米,三层,高7.7米,墙厚0.8米,砖木结构,平顶,青砖墙体,基础为红石。碉楼建于北门更楼倒塌后的基础上。一、二层墙体四周设有瞭望口,三层上方围栏四周巧设枪眼。碉楼内有木质楼梯连通各层,虽能使用,但年久失修。碉楼在解放初期曾堆放粮食后空置至今。碉楼具有岭南民国建筑的特色,对研究村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牛过蓢村落中有6条古巷。古巷多用红砂岩和花岗岩铺就,均南北走向。巷口有简陋的门楼和防盗闸门,闸门上木栓,防盗菲进入。现在南面尚存有4座巷门,其中一座名“敷榮里”,红砂岩的石匾仍存,青砖的墙体仍在,只是巷上的门楼已经坍塌,一丛茂盛的紫色的红杯从墙上倒垂下来……

俯视牛过蓢古村落灰瓦顶

村落中有79座民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麦日桃故居。我们穿过保存完好的巷门,顺着青石板小路,来到麦日桃的故居。

麦日桃,字景熙,别字松生。牛过蓢人。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三年(1914)任香港东莞东义堂(今香港东莞工商总会)主席兼司库。据王仁山《松生先生序》《重修龍湖壆碑记》均详细记录了民国二年(1913)东莞发大水,麦日桃“尔乃提倡账济,联集同人,先探囊而捐数百金以为倡首,而商会中为善者,慨然乐助,相与有成,于是市洋米,市面包,市饼干,请轮船与火车运载,自石龙而至东莞湖壆之内,沿途济施,饥民赖以获生。数千人矣……”“维时松生翁,经商会香港,倡提重修,自捐六百金,复向同人捐助,共捐金二千四百有奇,又邀同人捐助,再新桥门,万全无患……”

麦日桃故居

麦日桃故居位于村落21号前,建于光绪年间(1875-1908)。坐东向西,由书屋、住宅、碓房、两侧门楼、中间过道组成。其中书屋、正堂总面宽16.3米,进深15.2米;碓房面宽6.6米,进深5米。砖木结构,青砖墙体,碌灰筒瓦,硬山顶。其门框、墙脚均为红石。书屋里的透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装饰工艺巧夺天工,比比皆是;天井左墙之松鹤图等灰雕精美,栩栩如生。正屋与书屋有仪门相通,正屋分为两部分,彼此连通;右为厨房。碓房为两间,内有楼阁,用于舂米。该故居为合院式布局,具有清代东莞民居的特点,其布局设置是研究古建筑的真实史料,具有较高的观赏和艺术价值。

麦日桃故居内景

洪圣古庙位于牛过蓢村后的松山岭,重修于清宣统庚戌年(1910),1997年重修,建筑面积达506.57米,为砖石结构,三开间二进的四合院布局。庙内供奉洪圣公神像。左右土地公、土地婆神像格外朴拙,赵琛教授认为这是早期的生殖崇拜。另供奉齐王像,即齐天大圣孙悟空的神像,是珠三角地区庙宇中普遍供奉的神祗,据说齐王是主管孩子健康平安的神。

农耕时代的榨糖的石鼎

牛过蓢的每个村口都极富乡村特色,或池塘环绕,或幽幽野径,或古榕蔽日,或修竹掩映……仿佛这是沉淀千年的玉,犹带麦氏拓荒者的体温,令后来者缅怀、品味、寻古、探幽,我们仿佛听到了他们远古的呼唤,感受到他们脉搏的跳动,抚摸着斑驳的青砖墙,如同在读柳永的《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从宋词中走来的

宋朝牛过蓢,宋词的遗韵。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