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庞学勤演反角 “李向阳”扮匪首 中叔皇去收编

长影1964年拍的影片。说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军班长马龙等人放跑了壮丁,将要被连长枪毙。他的拜把弟兄刁飞虎、李登高杀了连长,一起逃到山里,拉起一支天、地、人三不管的“独立大队”。刁飞虎、李登高讲究吃喝玩乐,与地主小老婆奸宿,还打击看不惯他们行为的兄弟,与劝阻他们的马龙也渐生嫌隙。鉴于马龙是个苦出身有正义感的人,共产党领导的粤北游击队派联络员叶永茂去争取这支绿林队伍。由于刁飞虎、李登高一次次挑拨破坏,马龙受到一次次教训,最终他彻悟跟着共产党走才是正路。

影片剧本叫《马龙传》,出于为流寇立传不妥的考虑,曾改名《五岭疑兵》,最后取名《独立大队》。马龙这角色最初定的是王润身,因王润身要演《野火春风斗古城》关敬陶,导演王炎便邀“张军长”项堃来演。项堃因被错划为右派,情感压抑多年,拍摄时情绪失控,导演就让原本扮演老三的郭振清代之。老三李登高,由孙笑非顶替。庞帅哥的“刁飞虎”大概跟王心刚《永不消逝的电波》姚苇那般,不妨一试演“坏人”吧。据说庞帅哥自认为对“刁飞虎”这个反派角色演得很尽心,可越尽心观众越“不卖帐”,说是“刁飞虎”破坏了庞帅哥在他们心中的英雄形象,“吓”得庞以后再也不敢在银幕上演“坏人”了。其实,他早在《党的女儿》就演过反角军官,只不过客串罢了。

个人感觉郭振清的马龙少了点匪气。看马龙帮百姓割稻那戏,我竟然想到了《花好月圆》中的王满喜。相比李向阳,马龙这角色就有些逊色。若项堃当年情绪不失控或者王润身演马龙,匪气或许要比郭振清来得足,当然这仅是一种猜测。就角色而言,马龙塑造的还是不错,有他独特的个性特征。影片开场,他是倔强、“正直”的汉子,伏击车队象个调皮的无赖,吊牛牯象暴戾旧兵头,想结拜时又象细心谋士,被手下告状时,暴跳又委曲,有着多方面性格描绘。结尾马龙中了李登高诈降戏,似乎有点自相矛盾。从情节看,那时马龙刚刚接到纵队“待命”号令,司令员称他为同志,马龙是很感动、服从听命的,为何一眨眼功夫就想“独立”行动了呢?如果说是李登高的诈降阴谋,其实马龙对李登高可能有诈也是有防备的:“你投保安团,想拉我入伙?”所以他留下三中队以防万一。按理说叶永茂阻拦、提醒他时,马龙会有所顾虑的,但他不仅怒吼不听,还想驱逐叶永茂。感觉编导从戏剧效果考虑,纯粹在“独立”行动上做文章,为了结尾时形成人物尖锐冲突,有强迫马龙小河里翻船之嫌。

从我军政工干部形象的角度说,叶永茂这角色就逊色了。他第一次以游击队联络员身份和马龙交手就打了败仗,陷入对方圈套,喝得醉如烂泥。当然,这个也可理解为他对马龙 “真诚”,从而取得马龙信任。马龙要求拜把子,叶永茂不接受,坚持原则是对的,但做法生硬:“烧香磕头这套封建玩意儿,本身就是对朋友不信任,还是阶级弟兄同志好。” 马龙这个要求起码说明了他情感上的变化,向叶永茂靠拢了,而这不正是叶永茂所等待和希望的吗?使人感觉叶永茂不善于做细致的思想工作,需要说理的时候,人物思想展示得不够充分。再看“整顿风纪”那些戏,一群战士背着马龙向叶永茂告状,也有不够磊落的感觉。为何不让马龙自己来直接听取呢? 方法上,感觉面对面更有说服力。

还有一场战士“认错”戏,显得似是而非。如果说战士们提意见提错了,那么马龙到底该不该受批判?战士们究竟错在哪里? 叶永茂又是怎样把他从矛盾中引导出来的? 这些都弄得含混不清。影片对矛盾的处理实际上是避开了。小勤务兵说马龙和刁飞虎都有很多改变。牛牯表示不同意,叶永茂说,咱们也不能老眼光看人。实际上,马龙还在闹情绪,刁飞虎正在策划一个阴谋,所谓的改变从何说起呢?更严重的是,刁飞虎和李登高已经暗中叛变投敌,作为游击队代表的叶永茂,竟然毫无察觉?马龙“独立”行动时,又措手无策,无可奈何。叶永茂的任务是受纵队委派,收编和改造马龙部队的,影片虽然有所表现,但让人感觉更多的似乎是“土匪在改造土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