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旧日本海军建造的首型无畏级——不太符合标准的“河内”级战列舰


“河内”级战列舰为日本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竣工的被称为弩级战舰的舰级。同型舰2艘,“河内”号和“摄津”号。


1907年日本内阁会议批准建造2艘战列舰。基本计划编号为“A-30”,“河内”舰代号是“伊号战舰”,“摄津”舰代号为“吕号战舰”。迟至1909年开工,开始建造两艘河内级战列舰,并于1912年竣工。
河内级战列舰是日本海军第一级无畏舰,名留造船史。此舰之前的萨摩,安艺虽然是日本国产的第一级战列舰,但因为无畏舰出现而迅速过时。为了与无畏舰抗衡,紧急建造了河内级战列舰。
河内级战列舰整体沿袭了日本海军前无畏舰的一些形制特征。船体为平甲板船型,舰首大体为垂直艏,司令塔位于操舵舰桥内。主炮布置与德国的拿骚级战列舰、赫尔戈兰级战列舰布置方式相似。
河内号是垂直型舰首,摄津则是上部突出的曲线型。此舰舰型是日本海军中最早出现三脚桅杆和三座烟囱的配置,因为轮机布置的原因,烟囱距离较大。
舰体艏艉中心线各一座双联炮塔,左右两舷各两座双联炮塔,可以保证每舷有8门主炮同时开火,虽然该级舰因搭载统一305毫米口径主炮而被称为“日本的第一级无畏舰”。但实际上搭载的是45倍口径的MK X型和50倍口径的MK XI型两种身管长度不同的305毫米主炮。
最初计划全部305毫米口径主炮身管长度为45倍口径,开工前,位于艏艉部的305毫米口径主炮身管长度改为50倍口径。
这种设计显然是考虑到增强艏艉部的火力,但与无畏号战列舰引用“全重型火炮(All-Big-Gun)”概念相背。
限于当时战舰火控水平,对主炮统一射击控制尚未运用实践而未得到重视。虽然河内级战列舰装备统一口径的主炮,但是火炮身管长度不一致,作战时对校正、集中火力难免产生影响。实际使用中为与其他45倍口径主炮保持相同射程通常采用50倍口径主炮减装发射药的射击方式。
标准排水量20823吨,满载排水量21443吨;舰长160.3米/162.5米,宽25.6米,吃水8.2米;16座宫原式煤油混烧锅炉,2座柯蒂斯-布朗式蒸汽轮机;最高航速20节;编制999人/986人。
2座双联装305毫米/50倍径主炮;4座双联装305毫米/45倍径主炮;10座单联装1910年型152毫米舰炮;8座单联装1908年120毫米/40倍径舰炮;16座单联装76毫米/40倍径舰炮;5座450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
河内号战舰1909年4月1日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 1910年10月15日下水,1912年3月31日竣工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是司令为加藤友三郎中将的第一舰队主力,参与了封锁胶州湾任务,另负责警戒本土周边。
1918年7月,第一舰队所属之河内号战列舰,为前往九州方面演习,与旗舰山城号自横须贺出港。11日夜,抵达山口县德山湾停泊,12日黎明起,为曳航鱼雷标的舰而进行出港准备,但是因天候恶劣而取消。
12日下午15时51分左右,前部右舷主炮火药库先是出现小爆炸声,接着发生大爆炸。第一、第二烟囱间涌出黄烟,不久前部右舷炮塔与各烟囱陆续升起茶褐色的烟和火焰,出入口、舷窗和甲板等纷纷喷出高热瓦斯。因爆炸造成右舷侧面主炮火药库为中心呈横长巨大的破孔,海水顿时一涌而入,船身迅速向右翻覆,左舷舰底、螺旋桨与舵等露出水面。
由于从发生爆炸到沉没,只有4分钟,所以舰内根本无法有效进行应急处置。当时海上风浪虽大,但经周围各舰动员极力抢救,最后仍有433人生还,其中有沈没4小时以上后,自行打开舷窗而获救者,但也有在舰外敲打听到有人回应,却无力救援………。事后统计罹难者共618人,其中109人最后始终没有发现尸体。

摄津号战舰1909年1月18日在吴海军工厂开工, 1911年3月30日下水,1912年7月1日竣工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其是第一舰队主力,表现活跃。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的同时,它出动封锁了胶州湾。1919年10月28日在横滨外海举行的大演习阅舰典礼上,其是最新锐的战列舰,并担任天皇座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24年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退役,摄津号卸除武装成为靶舰,作为日本海军保有陆奥号的代价。起初它用于拖曳舰炮射击的靶标,后来华盛顿条约失效,1937年重新改装,成为驱逐舰矢风号无线电操控的实弹射击的靶舰,为提升日本海军战斗技术做出巨大贡献。
于1945年7月24日在吴港被美军航空母舰特混部队空袭而受严重破坏。11月20日除籍,战后打捞解体。



解除武装,改装为靶舰的“摄津”号。
解除武装,改装为靶舰的“摄津”号。
解除武装,改装为靶舰的“摄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