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提升“经济密度”善于“无中生有”代表建议产业发展瞄准高附加值发展方向 带动形成集聚效应

■上海,并不是什么产业都要发展,而要在有限空间内谋求最高效率的产出。提高“经济密度”,一方面要努力提升产业能级、有所为有所不为,善于“无中生有”,另一方面则要在进一步高效利用土地方面做出创新型探索和尝试

■本报记者 茅冠隽 陈抒怡

上海西北部,皇庆路333号,这片土地近年来经历了“三级跳”:数年前,这里有不少传统汽修厂等低端产业,后来经过“腾笼换鸟”,地块整体转型升级为嘉定芯天地嘉康产业园,致力于发展集成电路和物联网产业。去年,嘉康产业园被划入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成为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一体两翼”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三级跳”,在上海不少重点区域整体转型、产业能级提升的过程中正在发生。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上海要继续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继续推动桃浦、南大、吴淞、吴泾、高桥等整体转型区域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嘉定智能传感器产业园、闵行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等重要产业载体。

如何更好推动重点区域整体转型发展?怎么才能让“经济密度”更大、产业能级更高?两会会场内,代表们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热议。

【做强做优】

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特色载体

上海,并不是什么产业都要发展,而要在有限空间内谋求最高效率的产出。提高“经济密度”,一方面要努力提升产业能级、有所为有所不为,善于“无中生有”,另一方面则要在进一步高效利用土地方面做出创新型探索和尝试。

“与其广撒胡椒面、平均用力,不如瞄准高端、高效、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向,通过做强做优几个特色产业,带动形成集聚效应、辐射效应、规模效应。”市人大代表、金山区委书记胡卫国告诉记者,去年金山财政总收入增长5.2%,增速位居郊区第二,特色产业加速集聚发挥了强劲的“支撑”作用:新材料、高端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四大产业集群实现产值951.8亿元,增长2.2%,增速快于属地规上产值1.4个百分点。

在1月16日下午市人代会专题审议“强化高端产业引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会场,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透露将建设一批产业特色载体,深化落实产业地图,加快推动重点区域整体转型升级,推动金山二工区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载体加快建设。针对金山二工区的转型发展,市人大代表刘新宇建议,对经区产业部门认定为低效用地的企业,其基本电价等可做相应调价,对于停产三年以上的企业可征收土地闲置费,以此增加低效企业的土地持有成本,同时优化工业用地土地收储机制,对于优质企业盘活存量给予产证合并的快速通道。

在土地高效利用方面,最近百亿级产业项目顺络电子在松江区顺利落地,这是全国第二例工业用地节余土地分割转让成功案例。在上海产业用地逼近“天花板”的背景下,这种创新模式有助于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率。“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策源地,这些年松江经济逆势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密度明显提升,今年我们将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G60科创走廊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项目、重大平台系统集成落地。”市人大代表、松江区区委书记程向民表示。

工业用地作为生产发展的空间载体,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人大代表张斌关注到,一方面,有些地方工业用地紧缺、几乎无地可用;另一方面,有的工业厂房闲置、甚至有囤地现象。“对于僵化类企业的闲置用地可通过土地限价入市,降低其囤地、炒地获取高收益的可能性,同时增加政府回购机制,让土地高效流转;对于优质企业,可通过提高容积率、建筑密度以及土地混合利用等,让企业留在当地更好生产发展。”张斌说。

【功能再造】

腾挪潜力空间,热土上写新故事

区域整体转型发展,往往是一种“存量升级”,立足区域本身区位、资源等特点,提升区域整体功能。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南大、吴淞两个整体转型区域,最近都正在经历一轮新的转型。目前,位于宝山的吴淞创新城首发地块控详规划正在公示,吴淞创新城作为上海北部城市副中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区,将发挥资源禀赋和区域特色优势,前瞻布局高端高新产业,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宝山新标杆”。宝山南大地区规划修编也正在公示。“这些年,南大和吴淞地区一直在坚持转型,如今区域功能越来越完善,产城融合度越来越高。”市人大代表李萍说。

“区域整体转型发展一定要有主题产业支撑,通过规划引领产业科学布局,用政策红利引来有优秀国际视野的人才团队。”市人大代表、宝山区罗店镇党委书记瞿新昌告诉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推动开工建设的发那科智能工厂项目,即位于宝山的上海机器人产业园。这个园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以前产业能级较低,十多年前开始转型,区里进行了园区提标改造,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等产业,如今已是市级“四新”产业园区,年产值有五六百亿规模,下一个“小目标”直指千亿级。

区域发展能级的提升,不仅局限在产业方面,而是区域功能的整体提升。普陀桃浦这些年的发展,就是“功能提升”的一个鲜活案例。

桃浦曾是上海首批化工工业区之一,工业建设成就了其经济发展,但也付出了环境代价。作为上海“十三五”转型重点地区,如今这片热土上又有了新故事:不久前,桃浦智创城暨中以(上海)创新园二期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将建设成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创新合作研发、孵化、转化、成果展示重要平台。

市人大代表、普陀区桃浦镇党委书记吕将告诉记者,今年桃浦智创城将全面完成核心区土地收储,如今一批功能性项目已基本成形。“这片区域经过整体转型之后,原有企业正逐步外迁、土地逐步收储,未来将腾挪出发展潜力巨大的空间,吸引集聚一批新兴产业重要项目。”

【精准配套】

促进重点区域资源更高效流动

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重点园区、重点区域就是这个“生命体”中的一个个“有机组织”,需要有营养输送、配套保障。

对于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的发展,市人大代表、嘉定区区委书记章曦告诉记者,未来将进一步加快园区载体建设,对于优质的重大项目,嘉定不仅不缺土地,而且会优先、高效地保证用地。同时强化政策精准供给,目前嘉定已出台了39条覆盖智能传感器全产业链的扶持政策,条条贴肉、句句贴心,吸引更多集成电路及物联网产业领域的优质企业入驻嘉定。

市人大代表奚漕章则建议释放吴泾工业区管控。此前,市相关部门发布《关于开展高桥石化、吴泾工业区、上海石化和金山石化及其周边地区发展研究加强规划和土地控制的通知》,吴泾工业区及其周边地区范围内暂停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和土地出让等工作,这一定程度上导致该区域内公服配套设施欠缺、企业发展转型受阻、城市面貌落后,建设发展滞后于周边其他地区。“由于闵行区总规已划定新的战略留白区,与原先管控区范围部分重叠,为提升管控区内居民生活品质,加快管控区内企业发展转型,建议市相关部门研究战略留白区外部分地区继续管控的必要性。”

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位于闵行区马桥镇。“人工智能是智力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高层次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目前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在推进建设过程中,最大的瓶颈是缺乏轨道交通的支撑。”市人大代表唐曙建说,目前仅有轨交5号线通车至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市中心的交流极其不便,建议开展轨交23号线延伸工程,同时加快嘉闵城际铁路线南延伸、东西联络线方案落地,促进创新试验区项目、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的更高效流动。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