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珍貴歷史老照片,讓老照片重溫百年香港的真實面目(中)

1914年,香港,尖沙咀火車站。

香港島在1841年前一直隸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

在英國佔領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個荒島,島上的居民約3000人。

1841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新界租約" ,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區,租期99年。

通過這三個條約,英國共佔有1092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也就是現在整個香港地區的面積。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歷史新紀元 。

本期老照片從香港1914年一張照片說起,娓娓道來香港1914-1949年這35年來的滄桑與鉅變。

這裡有百姓的平常生活,有城市的雕樑畫棟,每一張照片都記錄著這座城市曾經的有過與記憶。

德蘭/文

1915年,香港高等法院大樓。

1915年,香港,時任警方新界助理總監寶靈翰(前左三),組隊圍捕老虎成功。

1920年,香港,西環碼頭。

1920年代初,皇后碼頭。照片來源:David Hui。

1922年,香港,愛德華皇儲乘坐八抬大轎經過幹諾道中。

1920年,香港,中環街市。

1920年代,香港,填海前的軒尼詩道。

1923年2月20日,孫中山應邀在香港大學演講,與部分校師生合影。

1925年,香港,德輔道中與遮打道交界處。

1927年, 香港半山區堅道,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照片來源:David Hui。

1929年,香港,西街和高街岔口處的行人。

1930年代,香港,兩位外國旅行者。

1930年代,香港,九龍城寨。

1930年代,香港中環,畢打街皇家碼頭。

1930年代,香港,尖沙嘴彌敦道。

1935年,香港,北河街與鴨寮街交界處。

1935年,香港,海邊灣仔第一俱樂部及碼頭。

1937年,香港,港龍舞者。

1937年,日軍侵華,許多無家可歸的大陸難民湧來香港。

1939年,香港中環,宋慶齡女士與一部獲英國友人捐贈的救護車。

1940年代,香港畢打街,一家四口的外籍人士。

1940年代,香港,莊士敦道和軒尼詩道交界處的加油站。

1940年代,香港,在田地裡勞動的婦女。

1940年代,香港,戲院海報。

1941年,香港,九龍某賓館。

1941年10月,香港,看小人書的孩子。卡爾·邁當斯/攝。

1941年10月,香港,賣魚小販。卡爾·邁當斯/攝。

1941年10月,香港,修鞋鋪。卡爾·邁當斯/攝。

1941年,香港灣仔,日軍進攻前,莊士敦道,看上去還一片寧靜與祥和。

1941年,日軍佔領新界後繼續進攻香港島。

1941年,香港,牆上海報。哈里森·福爾曼/攝。

1941年12月26日,香港軒尼詩道,日軍進行入城巡行,陸軍司令酒井隆(領先騎馬敬禮者)向在路邊列隊的日軍士兵敬禮。

1942年,香港德輔道中,中環街市前的日軍。

1942年,香港,梅道。

日佔時期,"香港佔領地總督部"門前,香港總督磯谷廉介。照片大約拍攝於1941-1945年之間。

1945年夏,香港,盟軍反攻日本時的啟德機場繁忙景象。

1945年,香港,日軍投降,排隊交出武器。

1945年,日本投降後,香港舉行升旗儀式。

1945年9月16日,香港總督府,日本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華民國、英國及日本代表聯合簽署受降文件,正式代表了日本在香港的投降,香港重光。

1945年,在香港的印度人。圖片來源美國《生活》雜誌。

其背後是日佔時期,日本人搞的"株式會社協同組香港支店"的招牌。

1946年,香港,年輕的母親揹著熟睡的孩子。海達·莫理循/攝。

1946年,香港,高等法院。海達·莫理循/攝。

1946年,香港,街頭人力車伕。海達·莫理循/攝。

1946年,香港,鹹魚乾貨店。海達·莫理循/攝。

1946年,香港,神態自若的市場小販。海達·莫理循/攝。

1946年,香港,中環的石板街。海達·莫理循/攝。

1946年,香港,裝卸貨物的苦力,這裡有很多未成年孩子。海達·莫理循/攝。

1946年,香港,小港旁小販夾道。海達·莫理循/攝。

1946年,香港,匯豐銀行大廈(中間的白色高層建築)與高等法院(右邊圓頂建築)。海達·莫理循/攝。

1946年,香港,遠處是維多利亞港,近處是皇后行和太子行。海達·莫理循/攝。

1946年,香港,一位老婦人的神情。海達·莫理循/攝。

1946年,香港,交通樞紐尖沙咀。海達·莫理循/攝。

1946年,香港,從半島酒樓望向九龍東北方。海達·莫理循/攝。

1946年,香港礦石山下,在小路和田園間有一個小村莊。海達·莫理循/攝。

1946年,香港,雜貨鋪內的工人忙著分類篩選新到的貨品。海達·莫理循/攝。

1946年,香港仔,漁民船隻。海達·莫理循/攝。

1946年,香港大學的主教堂在戰火中被燒燬。海達·莫理循/攝。

1946年,香港,跑馬地廣場連接銅鑼灣。海達·莫理循/攝。

1946年,香港,街市略影。海達·莫理循/攝。

1947年,香港,賣報紙的婦女。圖片來源美國《生活》雜誌。

1947年,香港,築路工人修馬路。圖片來源美國《生活》雜誌。

1947年,香港的軍事法院,審判日本戰犯。

1947年,香港,德輔道。

1947年,香港,繁華的文鹹西街。圖片來源美國《生活》雜誌。

1948年,香港,蔡廷鍇在他的書房,此時他已經下野。圖片來源美國《生活》雜誌。

1948年,香港,永昌銀行內繁忙的外幣兌換業務。圖片來源美國《生活》雜誌。

1948年,香港,中央飯店夜總會內的舞女們。圖片來源美國《生活》雜誌。

1948年,香港淺水灣,英國媽媽和她的孩子們在海灘沐浴。圖片來源美國《生活》雜誌。

1940年代末,香港尖沙咀,天星碼頭的電影院廣告。

1948年,香港,皇后像廣場。

1948年,香港,九龍尖沙咀碼頭,右側為今天的星光行。

1949年,香港,英國增加香港駐軍。

1949年11月2日,內地與香港邊界,難民排隊領取進入香港的通行許可證。

香港是東方明珠,這裡是東西方文明交融之地,華人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在這裡合二為一,以廉潔的政府、繁榮的經濟聞名於世。

當1841年英國人走入這座荒涼小島,其命運軌跡就走向了另一條軌道。

英國人進來了,注入的是近代商業文明,千年固封的農業文明在這裡土崩瓦解。

商業文明改變了香港島的基因排序,基因變異,突飛猛進。強大從來都是有原因的,而且是內因在起變化。

喜歡的請在留言區評論或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