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建個群就說自己會粉絲營銷?傳統企業的粉絲營銷咋就這麼難做

馬雲曾經說:“面對新生事物,人們通常會經歷四個階段——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來不及”,如今各大中小企業對於粉絲營銷的熱衷於追捧,恰好間接印證了這一觀點。

是啊,互聯網的環境正在變得越來越好,但傳統企業的日子似乎越來越不好過,特別是看到以“小米”和“雷神”這樣,依靠粉絲營銷突然崛起的品牌,他們除了眼紅和立馬模仿,能做到的事情其實真的不多了。

可是真能成功效仿的話,豈不是人人都能複製小米的神話了?如果說當今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粉絲營銷,像是“海、陸、空”的三軍作戰,那麼傳統時代的營銷能依靠的僅僅剩下“兩杆大煙槍”了。

我在傳統企業裡從業了有5年多的時間,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看著自己所在的公司莫名其妙的就被市場淘汰了,當然我並不覺得這是什麼丟人的事情,如果不能從過往的失敗中汲取教訓,一直跟不上時代變化,那才是最丟人的。

最近我讀完了丁丁老師的著作《深度粉銷》,又想到了自己過去的從業經驗,深刻的發現,現今很多中小型企業的營銷工作,實際上都沒有擺脫過去營銷思維的影響,很多模仿行為只是學來一些“表面功夫”,然而骨子裡對於粉絲營銷,卻是存在著很多誤解,傳統企業想要做好粉絲營銷,一定走出誤區,改變以下幾點現狀。

01:粉絲就是客戶,從不加以區分

在過去的時代裡,很多老闆認為,只有花錢購買產品的人才會和品牌發生關係,你花了錢,才是我的客戶,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客戶”、“用戶”、“粉絲”三者之間,存在著非常重要的區別:

客戶等同於消費者,他只購買的產品,但他未必會使用和傳播,比如腦白金這個產品,都是兒女買給父母,父母是使用者,而消費者是廣大兒女們;

用戶是真正使用你產品的人,他會幫助你傳播,但未必是購買者,比如我們很多人都用得到APP,也會分享裡面的內容,可大多數人並沒有選擇充值購買裡面的課程;

而粉絲則是支持你、愛你的人,他們認同你的文化,並且喜歡你的產品和服務,在情感和行動上給予你足夠的支持和幫助。

時至今日,有不少企業仍舊把這三者混為一談,經常是建立個“xxx品牌粉絲群”,不加以區別的把人拉進這個群裡,其實仔細想想,這真的是粉絲群嗎?

莫不如說是消費群吧,運營者會經常在群裡發佈產品的折扣信息,或是活動消息,促使人們快速購買,但是卻從沒有想過,這些人對你的品牌並沒有認同,一旦有一個人在群裡發牢騷,說你產品的不好,那麼這個群就有可能升級為大型的消費者投訴群。

營銷正在變得精細化、精準化,正確的區分客戶、用戶及粉絲,才能根據不同群體的需求,制定出更精準的營銷戰略。

02:企業內部過於僵化

如果你也在傳統企業裡做過很久,那麼你一定會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老闆往往非常熱衷於新的營銷思維和方法,但是在執行層面,卻一步都邁不動。

《增長黑客》一書曾經提到過,在辦公室裡,一定不要把人和人之間隔開,這樣每個人都會進入自己的“筒子”裡,彼此之間很難進行交流,最好的方式是什麼?是我轉動一下椅子,立馬就能和想要溝通的人面對面。

粉絲營銷並不僅僅是市場部門或企劃部門的事,這需要全公司在一個共同的理念下協作,移動互聯網時代講求的是精準和高頻,公司一定要能做出快速而且靈活的反應,過去那種“各掃門前雪”式的工作方式,顯然過於僵化了,就好比一個人,他的眼睛和大腦始終在盯著遠方,但腳下就是一步也邁不動。

靈活、開放、無邊界,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成長的公司,幾乎都在呈網狀的形式生長,其核心價值是組織內個體的價值,星巴克的粉絲能夠遍佈全球,就因為他們一直秉承

“沒有員工,只有合夥人”的理念,在店裡,員工和店長都要穿相同的工作服。

我見過很多企業,天天喊著打破層級,不要管控,實際上這些都變成了口號,一句都沒有落實,粉絲營銷是無邊界的,企業內部都做不到這一點,連員工都不能成為粉絲,又怎麼去市場上吸引粉絲呢?

03:放不下過去的“兩杆大煙槍”

傳統時代的營銷到底還管不管用?這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問題,營銷工作永遠不能以“對或錯”的思維來看待,我個人認為,過去的營銷方法不是不管用了,而是不夠精準了。

傳統營銷的“兩杆大煙槍”:一杆是以電視為首的中心化媒體廣告投放;另一杆是通過人海戰術,儘可能的讓消費者看到、聽到、買到。

但是現在不同了,信息不對稱的局面被互聯網打破,灌輸式的廣告已經不起作用了,而且線上的流量入口越來越大,很多企業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產品優勢,仍舊眼睛盯著線下渠道投放宣傳。

要知道,線下的投放其實並不便宜,與其花高價把錢砸向帶不來流量的渠道,莫不如花同樣的錢多做一些嘗試,找到自己的受眾群體,方便後續營銷戰略的制定,從而把錢花在刀刃上,獲得更精準的用戶人群。

04:謹慎對待品牌年輕化

涉及到品牌和產品,這個話題比較大,我只想針對其中的一點來說一說,那就是品牌年輕化。

品牌年輕化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了,《深度粉銷》中舉了一個例子,是著名飲料品牌娃哈哈做過的一次年輕化嘗試,他們推出了“小陳陳”這個品牌,為了迎合90後消費群體,做了互聯網推廣,同時又給品牌做了二次元的廣告和包裝,無論怎麼看,這都是一款很年輕化的產品。

但最後它卻被另一款新興的飲料品牌打敗了,事後有人分析其原因,有的說產品不好,有的說訴求錯位,而最關鍵的因素卻被忽略——娃哈哈傳統品牌的形象對於新產品而言,讓用戶形成了認知障礙。

很多人都是童年喝著娃哈哈長大的,印象裡娃哈哈是90年代的品牌,給人的感覺是嚴肅而且傳統的,可是這樣一個傳統的“老先生”突然在你面前嗲聲嗲氣的賣萌,我想知道你內心的陰影面積有多大。

品牌想要年輕、想要贏得新一代粉絲的喜歡,就一定要做到人格化與IP化,

與母品牌分割,或是重新建立年輕的品牌都是可取的做法,但這一點對於傳統企業品牌來說真的是非常難做到,如今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例子也並不多,除了故宮和李寧,幾乎很難再找出其他的例子,至於旺仔後續會怎樣,目前還很難下定論。

“互聯網之父”凱文·凱利有一個“1000鐵桿粉絲理論”,說的是如果一個企業有1000個鐵桿的粉絲,就可以讓企業活下去,這足以見得粉絲的力量有多麼強大。

粉絲營銷的出現,實際上是由媒介變革帶來的連接效率提升,在過去,品牌想要直接夠到用戶可能很難,但是現在這個成本幾乎被消滅了,作為企業,真正要思考的其實是,既然我能以最低的成本連接到目標人群,我該與他們建立怎樣的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