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百果园:生鲜行业的未来是人+智能的体系

本文作者焦岳是百果园集团副总裁,曾于2015年创办一米鲜,亲历生鲜区OTO混战。2016年加入百果园,主导实施了线上线下一体化战略,负责区域运营,营销及加盟支持等工作。本文将通过百果园案例探讨生鲜行业的未来发展,以及人在行业中能体现重要作用。

经常有媒体和投资人问我,怎么看中国的农业、生鲜行业,种植、批贸、零售三个环节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个行业不像华为或者互联网等行业,上游有高度专业化分工。过去就是简单的种完就卖给当地的菜市场、个体店、小型的连锁店,最后卖给消费者。非常落后,没有产业分工,没有专业化,也没有科技,更没有金融的高度赋能。这个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好的商品卖不出去,消费升级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另外就是上游端,有很多的问题导致滞销、集中上市、高产量、低品质这些问题。我们希望做一个赋能型的热带雨林,赋予能力和能量。一方面我们对供应商和上游给予供应链金融、投资、孵化、技术支持等,不管是农服还是要素,还是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支持,搭一个生态市,一定要有非常正向的能量,认清产业规律之后做对的事情。

不失李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款品牌,不失礼的意思是不想失去中国的好李子。李子本来是欧洲的一个品种—黑金刚李,中国大概十几年前开始种。在我们去陕西产区之前,它被叫做一口扔,确实太酸了。当地人已经要开始砍树了,树本类的植物根草本类不一样,改良一棵树大概需要3到4年时间,这款李子我们改了八年。几代技术员前赴后继,百果园为技术员谈恋爱和结婚费脑筋,我们希望一些女员工能够去跟着技术人员,上游技术员确实常年泡在上游。

到今年为止,不失李子大概能达到100吨左右的产量,真的很少,基本上不够卖,A级果品大概300吨。我们通过这款李子的挽留开发,用了八年时间,两代技术人员的前赴后继,让这个品种保留下来。

还有一个关于猕猴桃的例子,猕猴桃发源中国,陕西南部和四川北部。105年之前,新西兰人拿回去种植并且改良,40年前,新西兰成立了新西兰奇异果协会,这家协会下属的一家品牌管理公司叫佳沛。这家企业成为全世界最大单品类的水果企业。今年全世界的销售规模大概在120亿左右,北到意大利,南到新西兰,都在种植,尽量实现1年佳沛奇异果的供给。

我们在几年之前发现好产区和品种之后,我们开发了猕宗。这个品上架之后得到了顾客高度认同,9月份时间上架。我们也是新西兰佳沛在中国最大的直销零售商,但每年这个时间点,我们都必须给猕宗让出货价。

那么我们风味、糖酸度不亚于同期的佳沛绿果,不同供应商会有利益上的矛盾,尤其对新西兰人,怎么理解中国企业打造竞争对手,毕竟存在货价位、导购服务的博弈。但新西兰人还是蛮尊重,能理解这个品从哪来。但这个品的产量确实太少了,估计还需要十年时间,新西兰人已经用了105年种植奇异果。我估计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让这个品再次复兴。

接下来我们会推动完全不用农药方案,成本虽然很,但我们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改良当地的生态。生态不光是土壤和地下水,包括周边。如果只是自己的产区改良了,周边的产区的病虫害还会来。这是农业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尤其是不能大棚作业的商品。

作为一个渠道企业,怎样负责任的通过标准让消费者认知,让上游按照标准种植,最后形成优品优价,很多案例发生在蔬果期,百果园有款金太阳的蜜瓜,一共有12节,最好的是第八节,原来是一藤两瓜,怎么只要一藤一瓜,必须剪掉另外一颗瓜。我们做了16年,帮助海南三个县脱贫。

优品优价形成标准非常重要,要告诉农人,必须这样做才能做的更好,要告诉消费者,它是好的商品,它应该值这个价。这是一个良心企业应该实现的事情。

说实话今百果园做的还不够好,很多加盟商经营生鲜商品,实现整个陈列、服务、导购、三无退货、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非常辛苦。甚至一家销售两万块钱的门店,即使有8个员工,还是要从早晨7点到晚上1点钟轮番的工作。有的加盟商一个月只休息一天,我们也想突破,怎样通过算法、通过技术,通过现代机械设备。帮助门店工作轻松一些。我们要服务加盟商,不是管理,让他们更愉悦、更欢乐的做这个事业,那么他也会把微笑传递给消费者。

最后送两句结语给大家。第一,不论做任何零售型的生意,建议大家深度思考商品和渠道的本质规律,这个规律往往会利于消费者身体健康和心灵的健康,利于产业专业专注,利于产业的健康。形成规律认知之后,我建议大家能够形成行业共鸣,哪怕是一个人的企业,过去我自己做CEO,从不拖欠货款,对费者付最终责任。初创的时候有正确认知,真正利于行业伙伴和消费者的想法,我们也会更加快乐,更加简单,有更多内求,看到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合作伙伴的问题,更不是供应商的问题,不会一味的压低供应商价格,为了规模降低品质,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逐渐地构建生态,刚开始生态只是一个供应商,一个很小众的消费者。当一定数量的供应商按照产品设计和工艺要求,最终产品差异一定会被消费者认知。

我觉得生鲜行业是人+智能的体系。我建议大家做一个有温度的店,除了商品和服务,还有人的价值。每一个加盟商的情感,与消费者交流,在卖货之外给予顾客的体验都很重要。今天很多人质疑过去传统零售,质疑人的价值,在他们倡导AI的时候,我觉得在生鲜行业,从上游的农人到下游的零售人,我们更希望选择有人存在的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