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正史上真實的董卓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一個人的歷史


正史上的董卓和演義上沒什麼區別,只不過演義裡沒有提董卓的前半生。

董卓是良家子出身,是涼州人,自小家中富裕,能讓他勤學武藝,這也是當時社會環境造成的!

東漢末年,朝廷關東人士當政,一度希望放棄涼州這個吸收朝廷財政的無底洞!因為涼州糧食產量低,又是胡漢混雜而居,需要重病防範,軍費壓力頗大。再加上羌人經常叛亂,殺之不絕,所以涼州就成為了關東士族眼中的雞肋,也普遍看不清涼州人!

董卓勇力過人,弓馬嫻熟,能左右開弓,加上本人性格暴躁,又對人大方,所以在涼州的名聲很響,後來參軍入伍一路升遷,黃巾起義時已經做到了幷州牧,成為實力派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候董卓收下已經匯聚了大量的涼州人才,他們對關東人都是很仇恨的!在入住幷州以後,董卓已經聽調不聽宣,將軍隊駐紮在河東,雖然窺探洛陽。

而此刻洛陽已經陷入了混亂,漢靈帝病死,大將軍何進在袁術的攛掇下招董卓入京,正好給了董卓機會!

後面的事情世人皆知!

事實上董卓不是沒有成為一代權臣,秉國主政的想法,問題是朝堂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士族官員都不合作!他們需要的是士族階層全面接管大漢政權,而不是由一個西涼武夫掌管的朝廷!

董卓惱怒之下,大開殺戒,將反對派殺掉,廢立皇帝,徹底走上了大魔王的道路!

如果董卓的殺戮只在朝堂上,那沒有什麼可說的,問題是他手下的人毫無軍紀可言,絕大部分都是馬賊,胡人組成,將洛陽,關中鬧得是千里無人煙,擄掠百姓殺良冒功,掘墳挖墓,無惡不作!

董卓被殺以後,百姓們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如果漢代就有了凌遲之刑,董卓早就被千刀萬剮了!





宋光華的歷史天空


提到董卓,在人們的印象裡,他“焚燒宮室、劫遷天子。”他貪圖享樂,建造郿塢,裡面存放著不計其數的糧食、珠寶、美女,他本人則殘暴而昏庸。那麼,西涼鐵騎的領袖、震動天下的董卓真就一無是處嗎?歷史上真實的董卓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我們先要揭掉後人給他安上的“臉譜”,才能探究真實的董卓到底什麼樣。把《三國演義》放到一邊,我們打開《三國志》和《後漢書》。一起看看董卓的生平事蹟:

《三國志》從他的少年時代記起:“少好俠,嘗遊羌中,盡與諸豪帥相結。”少年時期的董卓有一顆俠義之心,四處遊歷,結交各部族的首領豪強,這體現了他在人際交往的才華出眾,《後漢書》說他:“性粗猛有謀。”雖然性格粗魯,但作為一個西北大漢,這無可厚非,他粗猛,但“有謀”,粗中有細。看似粗直,實際上心思縝密,有自己的想法,這在西涼地界實在算是難能可貴了。

隨著他年紀增長,四處遊蕩的生涯宣告停止,他回鄉耕種,而有的當年交好的首領來找他,“卓為殺耕牛,與共宴樂,豪帥感其意,歸相斂得雜畜千餘頭以遺之,由是以健俠知名。”

為招待朋友,他不惜耕牛宰殺,換來的則是眾首領們一起籌集,回贈的一千多頭牲畜,並且他憑藉這一事蹟在西涼名聲遠揚,大家都知道了他是個不會虧待朋友的人,這種“營銷”手段,實在非常高明。

後來他被徵召入伍,“卓有才武,旅力少比,雙帶兩鞬,左右馳射。”在沒有馬鞍穩定身形的東漢,他在馬匹左右各放一個箭袋,一邊飛馳,一邊左右開弓,武藝超人,令人驚歎。

憑藉著過人的武勇,很快他就被重用,跟隨中郎將張奐征戰幷州,立功後,他“(被)賜縑九千匹,卓悉以分與吏士。”把受賞的財物全部分給下屬,可見董卓十分懂得籠絡人心。

不久他又“遷廣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免。”免,通“勉”,意即,他在任期間盡職盡責。少數民族動亂時,他展現出了軍事才華,史載:“為羌、胡數萬人所圍,糧食乏絕。卓偽欲捕魚,堰其還道當所渡水為池,使水渟滿數十里,默從堰下過其軍而決堰。比羌、胡聞知追逐,水已深,不得渡。時六軍上隴西,五軍敗績,卓獨全眾而還。”

他的軍隊被數萬人圍困,糧食已盡,他假裝捕魚,,在河道上游築大壩,使得數十里河水大漲,而他的軍隊偷偷從大壩下逃走,並把大壩掘開,等到羌、胡的軍隊聽說他逃跑,想要追擊時,河水已經深到無法通過。當時六支軍隊前往平定動亂,五支都大敗而歸,唯獨董卓全身而退。此戰之後,他“拜前將軍,封斄鄉侯,徵為幷州牧。”

到此為止,董卓還是個沒什麼汙點的普通大漢官員。然而,“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這個道理也適用於董卓。站上權力巔峰前,他還是安安分分,朝廷吩咐什麼就做什麼,可那或許只是野心沒有迎來施展的時機。

很快,時機來到。外戚與宦官爭鬥,大將軍何進召董卓進京,而董卓還沒到達,何進就已經身死。帶著精銳西涼軍進京的董卓,成為了唯一的力量,一時間權傾朝野。

有軍隊就有話語權,而董卓作為唯一的軍隊,也就擁有了唯一的話語權。權力面前,他的狼子野心,哪怕原來不大,此刻也極度膨脹。

初平元年(190)二月,因為忌憚東邊的討董聯軍,董卓“焚燒洛陽宮室,悉發掘陵墓,取寶物。”到了長安,他“為太師,號曰尚父。乘青蓋金華車,爪畫兩轓。”

後來的故事則更為人熟知,他在長安實行恐怖統治,以酷刑為樂,過著酒池肉林的生活。百姓則不堪其苦,“法令苛酷,愛憎淫刑,更相被誣,冤死者千數。百姓嗷嗷,道路以目。”

他還破壞經濟制度,濫發錢幣,以致市場紊亂。

初平三年(193)四月,董卓被愛將呂布奉詔誅殺,“長安士庶鹹相慶賀,諸阿附卓者皆下獄死。”

他死後“屍卓於市。天時始熱,卓素充肥,脂流於地。守屍吏然火置卓臍中,光明達曙,如是積日。諸袁門生又聚董氏之屍,焚灰揚之於路。”說他的屍體被扔到集市,因為他肥胖,油脂流到地上。看守屍體的官吏在他的肚臍裡點火,火光一連亮了好幾天。董卓家族的屍體也被挫骨揚灰,死狀何其悽慘。

筆者認為,董卓有罪,且罪惡滔天。但他犯的錯,和歷史的偶然性也有很大關係:倘若何進召別的諸侯進京,董卓或許仍然安安心心在他的西涼盤踞;倘若何進沒有意外身死,董卓或許協助他平定宦官就原路返回,不會做出一系列荒唐事。如果是另一個人,突然的站到權力巔峰,也未必就能剋制。縱覽他的一生:前半生,一步步爬上幷州牧的位置,盡顯他的交際和籠絡人心的能力,帶兵打仗,也常有巧思計謀;後半生,入京後發現,原來大漢的最高權力竟是如此容易取得,膨脹之下接連犯下罪行暴行,落得慘死的下場。令人大快人心之餘,卻又生出一絲唏噓。


鄧海春


在陳壽所著的《三國志》裡,對於董卓有如下記載:

行俠仗義,武藝超群

董卓字仲穎,隴西郡臨洮縣人。他從小喜歡行俠仗義,曾經遊歷羌人聚居地區,與羌人所有的首領都相交結。後來返回家鄉在田間務農,羌人首領中有人來看望他,董卓和他們一起回到家中,殺掉耕牛置辦酒席,與他們一起暢飲作樂。羌人首領們被董卓的真誠豪爽所感動,回去之後,收集各種牲畜一千多頭贈送給他。


漢桓帝末年,朝廷徵召六郡良家子弟充任羽林郎。董卓由於武藝高強,力大無比,能夠攜帶雙份弓箭騎在飛馳的馬上左右發射,被任命為中郎將張奐的軍司馬。跟隨張奐征討幷州立下戰功,朝廷任命他為郎中,贈絲帛九千匹,董卓把這些賞賜全部分給了手下將士。

有勇有謀,全身而退

黃巾起義爆發之後,朝廷徵招董卓,任命他為幷州刺史、河東太守、升任中郎將,率軍討伐黃巾軍,因戰敗被免職抵罪。韓遂等人在涼州起兵,董卓又被任命為中郎將,統軍西進抗擊韓遂。在望垣硤北,董卓軍被羌人萬人包圍,軍糧斷絕。

董卓假裝要捕魚,在回軍路上需要渡過的河中築壩截流,使數十里的水流靜止不動,暗中率領軍隊從壩下通過後再決開堤壩。等著羌人軍隊聽說消息後追來,河水已經很深,不能渡過了。

當時朝廷派出六支軍隊進兵隴西,五支軍隊大敗而回,只有董卓一支全軍而返,駐紮在扶風。朝廷任命他為前將軍,封斄鄉侯,後又徵調他出任幷州牧。

奉命進京,軍權獨攬

漢靈帝去世,漢少帝繼位,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謀劃誅滅眾宦官。


何太后不同意,何進於是徵招董卓,讓他率領軍隊到京師,並暗中命董卓為朝廷上書說:“中常侍張讓等人竊取並仰仗皇帝的寵愛擾亂天下,從前趙陽發動晉陽的軍隊來驅逐君主身邊作惡的人,臣下我集合將士來到洛陽,就是要討伐張讓這些人。” 何進此舉的目的是想脅迫太后同意他的計劃,董卓還沒有到京城,何進已經事敗身亡,中常侍段珪等人劫持少帝逃至小平津。董卓便率領將士到北芒山迎接少帝,保護少帝返回宮中。當時何進的弟弟車騎將軍何苗,被何進手下將士殺掉。
何進、何苗的部眾沒有歸屬,便都依附了董卓。董卓又指使呂布殺掉執金吾丁原,吞併了他的部隊,所以京師的兵權只掌握在董卓一個人的手裡。

廢立揚威,兇殘不仁

這時董卓以很長時間不下雨為藉口,迫使少帝下令罷免司空劉弘,而由自己出任司空,不久升任太尉,又讓少帝授予他符節及虎賁衛士。


董卓廢黜少帝為弘農王,隨即又殺掉弘農王和何太后,改立靈帝的小兒子陳留王劉協,這就是獻帝。董卓升任相國,並讓獻帝封她的母親為池陽君,併為母親設置家令、家丞等官員。董卓率領精銳部隊來到京師後,正趕上朝廷大亂,所以能夠獨斷自主做廢立皇帝這樣的大事,控制了朝廷的武庫和軍隊,佔有國家的珍寶,威震天下。

董卓生性殘忍暴虐,於是用嚴刑酷法來威懾眾人,睚眥必報,滿朝官員人人都害怕自己不能保全性命。他曾經派遣軍隊到陽城,當時正好趕上二月初二,百姓都在設灶下拜祭神靈。軍隊的士兵衝上去,砍下所有男子的頭顱,駕駛他們的車輛和牛,裝載著婦女財物,把砍下的頭顱拴系在車轅和車軸上,一輛挨一輛回到洛陽,並說是攻擊盜賊所繳獲的,士兵們高呼萬歲。軍隊進入開陽門後燒掉帶回來的頭顱,把婦女們分給士兵做婢女侍妾。
董卓甚至還進入宮中,姦淫宮女和公主,他的兇殘叛逆就是這樣。

遷都洛陽,權傾朝野

河內太守王匡派遣泰山郡的軍隊,駐紮在河陽津準備進軍洛陽討伐董卓。董卓派出一支疑兵做出要從平陰渡河的態勢,然後暗中派遣一支精銳部隊從小平津北渡過黃河,繞到王匡的軍隊後面發動突然襲擊,在河陽津北大敗王匡軍,王匡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滅。


董卓因為山東群雄都想起兵來討伐自己,惶恐不安。初平元年二月,他便脅迫獻帝離開洛陽遷都長安,臨走前焚燒洛陽皇宮,把洛陽地區皇帝、大臣的墳墓全都挖開,盜取裡面的寶物。

董卓到了西京長安後,自任太師,給自己加稱號尚父。 董卓又在郿縣修築城堡,城堡的牆和長安城的城牆一樣高,裡面儲存了夠吃三十年的糧食。聲稱如果大事成功,可以雄踞天下。如果不成功守在郿塢裡,也足以終老。

弄權害民,人神共憤

董卓十分殘暴,他曾經將投降的士卒幾百人押到酒席間,當眾割掉他們的舌頭,還有砍掉雙手雙腳,挖出雙眼的,但他鎮定自若,泰然無視。

太尉張溫素來與董卓關係不好,董卓對他懷恨在心,藉著天氣變化,讓人誣告張溫與袁術勾結,將張溫鞭打至死。

董卓還派人嚴密監視天下百姓的言行,一旦發現有不軌言行,立刻嚴刑拷問,輕則刑罰重則處死。當時天下百姓人人自危,見面也不敢交頭接耳,生怕被人聽到受到懲罰。

盛極必衰,物極必反

初平三年四日,司徒王允、尚書僕射士孫瑞、董卓的將領呂布共同謀劃誅殺董卓。這時,漢獻帝的疾病剛剛痊癒,在未央殿大會群臣。呂布讓同郡老鄉騎都尉李肅等人,率領十餘個親兵穿上宮廷衛士的服飾,裝作守門的衛士。

呂布按懷裡藏著誅殺董卓的詔書,董卓剛到,李肅等人就上前用兵器刺殺董卓。董卓說:“呂布在哪?”呂布說:“皇帝詔書在此。”於是殺掉董卓,又誅滅他的三族。



董卓的主簿田景撲向董卓的屍體,呂布又把田景殺掉,一共殺了三個人。

董卓手下沒人再敢亂動,董卓被除掉,長安的百姓都高興的互相慶賀,那些討好董卓的人都被抓進牢獄處死。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漢朝時期,董卓作為漢朝涼州人士,被孕育成一位有勇有謀的人,不止是董卓,涼州由於天生屬於西北邊陲,土地貧瘠,長期與遊牧一族交戰,當地的男兒多數都是軍事人才,從《後漢書·董卓傳》及《三國志》可斟酌一二。

年輕時的董卓是一位行俠仗義之人

東漢末年,由於朝綱動亂,涼州也被波及,董卓就是涼州人,董卓出生於隴西郡臨洮縣,董氏在當地算是紳族,該縣作為邊陲之地,自小過著刀口舔血的日子,董卓更是被譽為當地“遊俠”。

《三國志》曾這樣釋義董卓:“臂力過人、身背兩弓,騎馬疾馳中也能左右開弓,董卓好遊俠。”

早年的董卓在當地家鄉享有知名度,哪怕身為敵對的遊牧民族皆聲烈闃如,也正因為身體力量強大和騎術射術之精,還被郡太守、州刺史等人欣賞,並舉薦為官。

出使武官後,董卓的價值被放大,在與遊牧民族交戰的戰鬥力,充分發揮軍事天賦,還被評為有勇有謀,乃至於擔任涼州兵馬掾。

董卓初露頭角,還要從末年“羽林郎”說起,末年,恆帝招驍勇之人任衛士,因天水、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是遊牧民族交界之地,擅出驍勇之輩,朝廷以此為基點選拔。

當時,董卓就因能力、及名聲被朝廷看重,從而選拔為羽林郎,也就是皇帝的衛士,至此,董卓開始平步青雲,並還有屬於自己的精銳涼州兵。

董卓入選羽林郎不久就被中郎將張奐推薦,在與羌族的戰爭裡,董卓和司馬尹端大破羌軍,擊斃羌族首領、斬敵萬餘,此後還“拜郎中,賜縑九千匹”,也經此,讓董卓在後續討黃巾有了緩衝履歷,當涼州戰事再起,他還能拜權所用。

由於個人在涼州事蹟太耀目,作戰期間,聲望直逼東漢朝廷政權,導致讓東漢政府極為不放心,也促使局面逐漸失控。

也就是後續涼州在董卓的帶領下,逐漸不受東漢政府節制,東漢面對手握重兵的董卓,先後兩次讓董卓到洛陽任調,藉此奪兵權,然而,董卓挾羌胡以威脅東漢政府,拒不來京,在擁兵自重的情況下,不願交出兵權。

權成之後的董卓集惡人之大成者

至此,董卓名聲開始“集惡人之大成者”,189年,由於地方豪強勢力過大,當時的皇權基本被地方架空,形成官僚互通,皇帝為了提升話語權,不得不重用宦官,也就有了末年的“黨錮之亂”,這場亂鬥,看似是權臣與宦官的硝煙,實則是皇權與豪強的權力爭奪戰。

這一年,董卓被大將軍何進以“誅宦官之亂”邀請入京,何進作為皇帝的外戚,一邊扮惡人,一邊扮好人,一邊誅殺皇權捧起來的宦官,一邊藉此為皇權拉攏名士,只是,歷史的車輪還沒進行到終點站時,何進不幸宦官所殺,這就導致董卓還未到洛陽,洛陽已經叛亂。

這場鬥爭,皇室敗落,而姍姍來遲的董卓,就接管了僅剩空殼的東漢政府,也因此,很多人說東漢時因為董卓的存在被滅亡,的確有點蝴蝶效應。

其實,當時不是董卓上臺,換了誰控制東漢政府都不會把皇帝當一回事,只是到他這,廢少帝、立獻帝名聲過於臭了而已。

當時,董卓廢少帝殺何太后,也只是因為雙方已經勢如水火,僅限自保,立獻帝以外戚身份輔政不僅名正言順,也是形勢所迫。

也是此後,董卓身居高位,開始殘暴無道,從誓為父子、婢妾私通,再到一系列的政治為惡,皆被歷史渲染,但也的確是事實,燒洛陽、擄掠百姓這些,在當時,他還被文人評為“蠻夷”。

這也印證了歷史一句話“歷史皆是勝利者改寫”,成王敗寇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他的惡多數源於後世沒好評,其實他與曹操何其相似,只是,人家曹操,有後人撐史,他拿什麼為後續的歷史寫好評?


探索歷史奇聞




不論正史還是野史,都講到了董卓在控制了皇權之後,開始表現的殘暴無度,這和他少年時候的一些經歷不無關係,他的殘暴直接摧毀了東漢政權。

董卓在成為一方諸侯的時候一直都是很成功的,直到他進入朝廷,接觸了政治,開始混亂的一塌糊塗。從這可以看出董卓沒有政治眼光,目光短淺,錯把握有生殺大權以為是終極目標。

妖百慧翻閱了很多歷史資料,剖析董卓一生的幾個階段,就可以清晰看出董卓是一個怎樣的人。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生於潁川。東漢末年獻帝時軍閥、權臣,官至太師,封郿侯。於桓帝末年先後擔任幷州刺史,河東太守,利用漢末戰亂和朝廷勢弱佔據京城,廢少帝立漢獻帝並挾持號令,東漢政權從此名存實亡。

01

少年時期董卓尚武,廣交友,善遊歷,見識廣,為他以後的帶兵打下了基礎。

(1)董卓家住今甘肅岷縣,緊靠民風彪悍的少數民族。董卓喜歡遊歷,經常到他們地盤上去。董卓敢去,是因為董卓武藝高強。



董卓遊歷最多的是羌族地盤,彪悍的少數民族粗獷尚武,但多數打不過董卓,得到羌族的認可,成為朋友。

(2)雙方經常往來,西北民族吃肉喝酒,董卓不惜殺牛來款待他們,那時候的耕牛可是家裡的頂樑柱,不久羌族人回訪,送他上千頭牛。

(3)董卓少年時的經歷對他的性格和以後的處事方法不無影響。能夠打得過羌族人,得到羌族人的禮遇也不是件小事,在當地迅速傳開。董卓的人生自此開始轉變。

02

青年時的董卓武功高強,待人豪爽,得到部下的擁戴,也得到了州郡的認可,機會越來越多。

(1)董卓出名了,郡和州府都想招募他。東漢末年,朝廷招募皇帝護衛羽林郎,從6郡中選拔良家子弟,地方上就推薦了他。

“董卓武藝高強,力大過人,能夠備兩隻箭袋在縱馬急馳中左右開弓,沒有人能比得過他,故而被朝廷選中。”

董卓後來收的義子呂布,勇猛過人,很少有對手,呂布有勇無謀,能夠聽命於董卓,也是因為董卓武藝高強他才能信服。



(2)董卓初任軍司馬,因戰功而升郎中,他學習羌人的做法物品共享,把獲得的賞賜全部分給了軍士。這個做法在這個當時是很有效的,贏得了威信。

(3)董卓仕途一路高升,後來升至中郎將,因為他統兵有方,智勇雙全,贏得了一次次戰役的勝利,可以說是常勝將軍。東漢末年天下亂,董卓也奉命平叛,打韓遂的時候,一共派出6支軍隊,只有董卓帶隊勝利歸來。

(4)董卓升任將軍,封鄉侯,又任幷州刺史。到了漢靈帝駕崩少帝即位時,大將軍何進和司隸校尉袁紹,聯合董卓,計劃除掉把持朝政的太監,因走漏了風聲何進被殺,少帝被劫持,董卓帶軍追趕到北芒把少帝接回宮來。

這一次董卓撿個大便宜,何進兄弟倆的部屬全都被他收攏,又派呂布殺掉執金吾丁原,收編了他的部隊,一下子成了勢力強大的諸侯,控制著京城。



董卓後來被皇帝任命為司空,再遷任太尉,持皇帝特授的符節,掌握了軍權。

03

有了軍權,董卓開始把持朝政,更換皇帝。董卓不懂政治謀略,不懂國家治理,一切以殺戮開道,搞的朝廷政權崩塌,民不聊生。

(1)董卓有了大權,廢掉了少帝,立陳留王為漢獻帝。至此,董卓在政治上的短板開始完全暴露出來。

他慣拿嚴酷的刑罰來脅迫群眾,弒殺,弄得人心惶惶、朝不保夕。陽城二月份大社集,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廟會,全城百姓聚集在那裡。董卓下令將男子全砍頭,婦女和財貨全搶了分給下屬,一城百姓幾乎全滅了。

(2)初平元年二月,董卓挾持獻帝到長安,焚燒了洛陽皇宮,又開始挖掘皇室陵墓,搜刮財寶。董卓自號“尚父”,出行車轅金碧輝煌,龍鳳旗幟飛舞,儼然天子,出入皇宮猶如在自己家。自家親戚全封了要職。



(2)應該說董卓目光短淺,沒有政治頭腦,不會長遠謀略,只適合當個豪強軍閥。他耗費巨資建造郿塢,在裡面囤積了足夠30年吃的米糧,打算萬一謀劃失敗,守住郿塢可以頤養天年。

(3)董卓殺朝廷王公大臣,完全以自己的喜好,有次董卓預先備好帳幔和宴席,邀請迎接他的王公大臣們飲酒,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指揮手下將有些人斷舌、砍手腳、挖眼,下油鍋,哀嚎一片,剩下的全都嚇得手腳痠軟。

(3)董卓此人具有超強破壞性,把持朝政3年,隨他的喜惡濫施刑,百姓隨意殺戮,朝中大臣隨意殺戮,地方上的地主豪強們日子也不好過,也被他手下殺了再搶,一切為了斂財。

這年正好又鬧蝗蟲,乾旱無收成,民間發生了人吃人的現象。京都洛陽更慘,“皇宮被董卓一把火燒了,只留下殘垣斷壁;街道田野一片荒蕪,公卿百官自己除草,尚書郎以下的官員親自出去打柴,沒有力氣的直接餓死倒地不起。”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司徒王允用離間計挑撥董卓義子呂布殺死董卓,誅殺了他的三族。消息傳開,整個長安城的士人百姓,都互相慶賀。

04

結束語。

董卓就像是東漢末年爆炸的炸彈,促使東漢政權迅速瓦解。“董卓死後,關東各大割據勢力乘機搶佔地盤,擴大實力,群雄割據的亂局已經形成。社會從此進入大混亂時期,為後來三國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董卓算不上梟雄,因為他沒有梟雄的戰略眼光和胸懷,頂多就是一大軍閥,也註定了他掌權不會長久。他的一手“挾持天子”,使得以後的軍閥們從中學到了掌權的捷徑。

他對社會的破壞性就像催化劑,導致後來中原近400年分裂割據局面,直到強權的大唐王朝出現。


妖百慧1


說三國,要從董卓說起,正是他的亂政毀了漢朝僅剩的一點威勢,也間接造就了紛亂的三國。

董卓是西北人,那裡是漢王朝的邊疆,胡漢雜居,羌人、鮮卑人和漢人都有,成分複雜就容易出亂子,造反、民變時常發生,養出了這裡彪悍的民風。董卓是一個典型的西北大漢,性情豪爽,這樣的人總是善於結交朋友的。

董卓的出身算是地主階級,有不少田地,比平民要富足的多,但是比起世家大族又遠遠不如。但有這份家底,加上他為人又慷慨豪爽,漸漸地也結交了很多四方的豪傑。

青年時代的董卓喜歡仗義行俠,於是就在西北遊歷,當地有很多羌人部落,董卓跟他們打上交道,和一些胡人豪傑結為朋友,這些胡人有的是部落的首領,有的是當地的小軍頭,有的甚至兼職幹些打家劫舍的行徑,董卓可以算是黑白通吃了。

時常有胡人來董卓家中拜訪,董卓每次都盛情招待,甚至連家裡的耕牛都宰殺來款待客人,那時候的耕牛都是相當珍貴的財產,這番盛情搞的這些客人感動的不行,他們回去之後紛紛宣揚董卓的情誼,合計著要報答董卓。也不知道誰出的主意,他們每人出幾頭牲畜,湊一起作為禮物送給董卓,結果響應的人越來越多,最後足有千餘頭牲畜,一齊送給董卓。當時的場面一定不小,消息一傳十十傳百,董卓立刻聲名遠揚,遠近的豪傑都敬重董卓。

董卓也不是光靠請客吃飯就讓這些胡人對他敬重的。董卓有一身好武藝,力大過人,縱馬奔馳的時候還能夠左右開弓,連胡人也很少比得上,這讓崇尚勇武的西方漢子們人人佩服。當地官府看重他的勇武和人望,讓他負責本地的治安,緝捕盜賊。後來涼州刺史也找他作自己的部屬,率騎兵討伐塞外的胡人盜匪,董卓大破這些匪徒,斬殺千人,可見董卓的聲名也是打出來的。

董卓,字仲穎,隴西人

亂世戰事不斷,勇武的人機會多多,要是再有些權謀,那就更容易得到權勢地位。

機會很快來了,西北的鮮卑人與羌人聯合起來叛亂,朝廷派名將張奐率大軍平叛,董卓也被徵召,在軍中擔任“軍司馬”,算是一個低級軍官。戰事順利,董卓也因為軍功升官,任“郎中”,朝廷賞賜了一些財物,董卓又一次顯示自己的慷慨,他說,雖然立下功勞的是我,但是這些賞賜應該讓將士們一起享有嘛。於是把所有財物全分給將士,自己一點不留。董卓看上去慷慨無私,但更像是作秀,沽名釣譽而已,將士們不明真相,但他的上司張奐卻看的明白,十分討厭他的為人。

不久戰事再起,“黃巾之亂”爆發,漢王朝十三州中有八州響應,朝廷派名士盧植為帥前往冀州,董卓也在軍中,本來連戰連勝,沒想到,盧植因為沒有向宦官行賄而被罷免。這時董卓的機會來了,跟這些宦官們搭關係交朋友當然是他擅長的嘍,他很快如願以償,朝廷封他為“東中郎將”,接替盧植的位置繼續平定黃巾。這下董卓可謂高升,可是董卓哪比得上盧植這海內大儒的地位,大軍能服他嗎?臨陣換帥本來就是兵家大忌,自鳴得意的董卓很快就笑不起來了,大軍連吃敗仗,董卓束手無策,最後終於被朝廷罷免,送到軍事法庭審判。本來董卓被判了重罪,結果他運氣好,正碰上朝廷大赦天下,才被釋放。

征戰四方

董卓被赦免,官位畢竟沒了,但董卓自有辦法,他上下打點,等待新的機會。亂世果然不缺機會,董卓的老家涼州發生叛亂,這次是漢人韓遂等人聯合羌人一起造反,聲勢更大,朝廷重新起用董卓,而且官職更進一步,封為“中郎將”。但這次的造反派實力更強,戰事持續了兩三年也沒有結果,叛軍始終沒有消滅,反而董卓這位統兵大將開始尾大不掉。

這時的皇帝漢靈帝已經生了重病,開始不放心董卓,畢竟董卓是西涼人,在當地本有聲望,現在麾下掌握大軍,他可不像是那麼忠君愛國的人。於是皇帝下旨封董卓為“幷州牧”,意思就是給你升職加薪,但你自己去東方的幷州上任,把軍隊留下來交給別人統領。可是董卓不幹了,他已經發展成半獨立的軍閥,麾下的大軍是他最看重的本錢,只是他也不想就這麼造反,就謊稱,“我這些將士跟著我時間太長,捨不得離開我,能不能把大軍一起帶到幷州。”朝廷當然不幹,催促他早點上任,董卓繼續跟朝廷扯皮,“我麾下這些羌胡士兵說軍餉和賞賜都不夠,拉著我的車馬不讓我走,這些胡人就像狗一樣乖戾,我只能順著他們的意思,留下來慢慢安撫他們。”雖然知道董卓在說瞎話,但朝廷這時候已經沒有什麼好辦法,事情就拖了下來。

漢末涼州及三輔地區

漢靈帝很快去世,漢少帝劉辯繼位,皇帝太小,朝中執掌大權的是“大將軍”何進為首的外戚與宦官勢力“十常侍”,兩邊鬥得厲害,何進的幕僚給他出了個餿主意,招邊疆的部隊來京城勤王,誅殺宦官。其實宦官權利再大也都在宮廷裡,也沒有軍權,你何進身為大將軍,帶幾百親兵也就把他們滅了,非要等邊疆的軍隊來京城,結果勤王大軍沒等到,逼急了的宦官搶先殺了何進,何進麾下的袁術等人看情形不妙,才橫下一條心殺進皇宮誅殺宦官。鬧到最後,漢王朝的外戚和宦官勢力都瓦解了,董卓正好帶兵進京,人們這才發現,原來“槍桿子才是硬道理”,於是沒人敢再爭,董卓控制了朝政。

董卓這時已大約六十多歲,年紀大了往往更自負,他本沒有治理天下的本事,卻非要亂來。

他知道自己缺少威信,就策劃著幹一樁大事——廢立天子,廢掉皇帝劉辯,另立他的弟弟劉協為新帝,也就是後來的“漢獻帝”,這可是天大的事,當時皇帝劉辯也沒什麼大錯,憑什麼廢掉他?再說你董卓一個西北軍閥頭子,來中央沒幾天,有什麼資格廢立天子,天下人能心服嗎?朝堂一下子炸了,但董卓用手中的刀讓眾人都閉了嘴。

正統的皇權是古代社會穩定的基礎,雖然董卓憑著武力強行換了皇帝,但這麼一折騰,漢室的僅剩的權威垮了一多半。

自認有擁立之功的董卓正式任命自己當了朝廷一把手,可該怎麼管理這個國家呢,董卓是不懂的,但他有辦法,就是提拔天下有聲望的名士,這樣自己既有了舉賢的名聲,又可以拉攏他們來幫自己治國,一些名士被提拔入朝,像蔡邕、荀爽、陳紀、韓融,另一些名門子弟被委派到地方為官,有韓馥、劉岱、袁紹、張諮。

董卓又錯了。蔡邕、荀爽之流名望確實是海內無雙,學問也都做的很好,但哪裡會治國之術呢,拿來裝點門面挺好,真靠他們治理國家那是緣木求魚。更糟糕的是,那些名門子弟根本看不起這暴發戶似的軍閥頭子,而且很實際,領官印不領情,後來這些人大都參加反董聯軍,董卓可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董卓對經濟也是一竅不通。關東諸侯一造反,朝廷的經費開支捉襟見肘,軍隊也缺糧餉,董卓的辦法是多發鈔票。那時候的錢幣是銅錢,京城附近的銅像、銅鐘都倒了大黴,全被融化了鑄錢,董卓又想了一記高招,把市場上通行的銅錢回收,鑄成小一號的銅錢發行。董卓大概不知道什麼叫通貨膨脹,但很快市面上物價飛漲,錢變的不值錢了,一筐米賣到上萬錢,商業從此垮了。

但董卓麾下的大軍還得要錢要糧啊,那就只能搶了,先搶掠京城的富戶,再挖掘古墓盜寶,等京城周圍實在沒東西可搶,就乾脆把大軍派出去往中原去搶掠。最後董卓只鬧的眾叛親離,就算沒有王允、呂布殺他,早晚也要死於非命。

4、

後世有人說董卓是想學王莽,要謀朝篡位,其實未免高看了他。

董卓在長安作威作福的時候足有七十歲高齡了,他在離長安兩百多里處建了一個小城叫“郿塢”,城牆建的跟長安一樣高,囤積著夠吃幾十年的糧草,揚言要是大事不成以後就呆在這裡養老。他自己收集的金銀珍寶都收在城裡,這回也不說要分享給將士們了,可見董卓已經有些灰心喪氣,只是權力之路有進無退,敗就是家破人亡,小小的“郿塢”建的再牢固又有什麼用呢,董卓死後,留在“郿塢”的宗族老弱全被屠殺,連董卓九十歲的老母也不放過,可見這政權更迭之間其實難分善惡的。

董卓在史書中更是背上累累罵名,畢竟漢朝的覆滅總要有惡人來負責啊,你董卓的亂政是事實,自然要擔負罵名,史書記載董卓殘忍、暴虐,甚至肥胖,說他死時身上的油脂都能點燈用,還亮了好幾天,聽上去更像是傳奇故事。民間的董卓形象,更是荒淫無道、窮兇極惡,而且肥的跟豬一樣,難以想象他當年其實是一個縱馬奔馳、左右開弓的勇士。

董卓的民間形象:殘暴,好色,還很肥

若是董卓當年一直留在西涼當他的地主,平日裡結交豪傑,行俠仗義,想必將來也是一方英雄;若是董卓從軍後志在征戰四方,平定戰亂,未嘗不能成為張遼、徐晃那樣的名將;或是後來他滯留涼州,不聽王命,據地自保,成為一地諸侯也是沒問題的;可董卓偏要入主京都,執掌朝政,雖然地位高了,但他哪有這樣的本事呢。

美國人勞倫斯曾提出彼得原理,“在一個等級制度中,每個職工趨向於上升到他所不能勝任的地位”。董卓的道路正是這樣,他可以成為一個成功的遊俠、將軍、諸侯,卻不能勝任掌控天下的地位,他的野心讓他走上這條不能回頭的絕路,雖然是巍巍峰頂,前路卻是深淵。

當董卓終於被呂布刺殺的時候,他想必在後悔,或許在他長住“郿塢”,而不願留住京城的時候,就早已後悔,可惜這時他已經不能回頭。世人在這追名逐利的路上,若能時常停步自省,想必能免去董卓這樣的悲劇。


我們的三國


【優質回答】來自野史日記!

董卓是一個行俠仗義之人

董卓的父親是一個縣尉,後來離職不幹了 ,董卓就與父親一起回到了涼州,這個董卓並非是一個虎了吧唧見人就殺的莽夫,他少年時期也是一個講究人,想當初他去羌族部落溜達,當時的羌族的幾個首領與他關係不錯,玩到一起去了。後來羌族的幾位年輕哥們兒前來涼州看董卓,董卓父親都下崗了,家裡也沒啥錢,但是好哥們兒來了不能不款待啊,於是把自己家餬口的耕牛一刀宰了,請大夥美食了一頓。

當然了,羌族首領們也是講究人,回到部落,整了一千頭牛送給了董卓,董卓說啥不要,最後盛情難卻收下了。

董卓封侯拜將是靠一刀一槍幹出來的

別看電視劇裡的董卓是一個一身肥肉的廢物,你要是小瞧了這位大哥,你可能會吃虧啊。就算真是胖子,這董卓也是最靈活的胖子。

長大後的董卓,當了隴西郡府的片警,管著當地的治安,旁邊的匈奴沒事就來人燒殺搶掠,這還行了,董卓被徵辟為從事,帶兵把來找事的匈奴硬是給揍了一頓,這匈奴人在歷史可一直都是狠角色,董卓上去就給他們一頓胖揍,可見董卓的厲害,斬殺千人的董卓,一下子就被朝廷相中了,朝廷想,有這麼一個人賣命不是挺好的嘛。

既然董卓有能耐,那就繼續讓他幹匈奴好了,於是給他個官,軍司馬。讓他帶兵去平叛亂的羌人部落。

董卓一出手,就知有沒有。大破羌人,斬殺其大首領,抓了一萬來人。這可是大功一件啊。那賞賜是嘎嘎豐厚啊,但是董卓很瀟灑,賞賜的賞賜九千匹縑全部分給下屬,自己一點沒留。

後來董卓得罪人了,被免了官回鄉了。其實不是董卓弄權,在當時腐敗的朝廷,沒背景沒靠山啥的,也不好混。當時他的上司張奐帶禮物來看他,他不得意張奐,說啥都不回去,禮物也沒要,這董卓啊,也是一個性情中人。

董卓這個人,後來因為黃巾軍起義,他又被用,平黃巾軍有功,但是這老小子命不好啊,他當時的戰略是放棄廣宗縣,而率主力北上攻打張寶據守的下曲陽縣。結果曲陽縣也沒打下來,好嘛,這罪過大了。

不過他運氣好,中平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大赦天下,董卓獲得赦免。至此,這董卓也算是榮馬半生了,早就歷練出來,不是當初的毛頭小子了。他也看明白了這官場,也打遍了沙場。

後來張溫帥六路人馬平叛,結果五路人馬都扔那了,只有一路人馬全員返回,未損失一兵一卒。這路人馬就是董卓帶的隊啊。受到朝廷嘉獎,封斄鄉侯,封邑一千戶。至此,董卓有了自己的根基,再不是憑藉一腔熱血四處亂撞的熱血少年了。

其實董卓進京,平了十常侍之亂,那也是需要本事的,十常侍真那麼好對付的話,何進就不會死了。這裡也看得出來董卓的一些手段,雖然狠辣,但是好使。

愛才的董卓

別看董卓五大三粗的粗人一個,他不僅武力超群,還有愛才之心,他知道自己缺少什麼,最有名望的蔡邕,就是蔡文姬他爸,當年就是受董卓的重用啊,董卓對蔡邕也是有知遇之恩的,並且驕橫的董卓,誰都不好使,但是就聽蔡邕的話,對他言聽計從。

也正是因為如此,董卓被王允搞死的時候,人人拍手稱快,只有這蔡邕忍不住嘆息一聲,就是這一聲嘆息,就葬送了他的性命,令人惋惜這一代大儒,董卓知道珍惜,王允卻不知道珍惜,可惜了。否則以蔡邕對大漢的瞭解,漢史會更加健全。

董卓柔情的傳說

董卓有一孫女,叫董白。長的好看,還善良,董卓特別得意她,可以人無完人,這個董白是一個啞巴,不能說話,於是董卓遍尋靈藥,費盡心思,還是沒能治好董白。

有一次,有人說漢武帝陵墓中或許有仙丹或者方子能治療董白的頑疾。於是董卓二話不說,前去挖陵墓,可惜沒能得到靈藥,卻得到了一張布絹,上書“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是董,“十日卜”是卓。正是說董卓要死啊。據說正是因為如此,董卓後來才死去,也算是為了孫女喪命吧。

這雖然是個傳說,但是也可以看出董卓對孫女董白的愛。可惜,後來董卓死後,牽連全族,董白也因此喪命,年芳十六。

結語

董卓固然是殘暴的,但是他也是武藝超群、行俠仗義、惜才愛才、柔情似水的人。凡事都有兩面,這人又何嘗不是呢?董卓的殘暴在死後也得到了懲罰,他被做成天燈,點了三天三夜,或許,這三天時間他靈魂仍在,回憶自己的一生吧!

我是野史日記,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評論支持我!謝謝大家!


野史日記


對於董卓的瞭解,以前僅限於是一個暴力的胖子。董卓作為一個東漢末年的軍閥和權臣,生性兇殘,肆意玩弄權術,一生充斥著暴行,一度讓後人對他的評價極差。那麼是什麼讓董卓變成這樣一個令人聞之喪膽的人呢?同時,董卓又是一個很大方的人,這句話又從何說起呢?

這要與董卓的經歷有關,董卓出生也是含著金湯匙來的,是與西北羌人比鄰而住的富裕人家。因為是西北羌人的鄰居,西北羌人的性格也對董卓產生了不小的影響。董卓從小就喜歡那樣的遊俠,經常去羌人遊歷的地方去感受那樣的氣勢。而董卓又喜歡結交遊俠,西北羌人可算是符合他的喜好,與羌人酋長結交打的火熱,西北羌人也是奔著董卓優厚的錢財,倒也是各有所圖。

同時,董卓這個人的武力值很高,性子也野,就連羌人都有所敬畏他,後來羌人酋長為保全自己還經常討好董卓。董卓從這其中發現了契機,想要利用羌人,為自己的前途鋪路。董卓拿著豐厚的錢財,大肆酬待那些西北羌人,金銀珠寶,大魚大肉,美女歌姬,每每酬客董卓連眼睛都不眨一下,絲毫不手軟,大方的不行。董卓是很善於控制人心的,他認為人性的弱點是貪婪,這樣的“大方”之舉也確實令他得到了西北羌人的擁護。

而西北羌人也是無奈的,董卓生性的兇殘,讓他們不敢也不能去隨意武逆董卓;同時西北羌人也懂得感恩,他們對董卓的“豪爽”是感謝的。於是羌人也都聽從董卓的話。同時,董卓抓住人性的弱點,大幅度放大,他還打著很有“義氣”的旗號去給予失敗的遊俠幫助,這樣一來,又獲得很多助力,那些人也奇怪了,不是被董卓的暴行所征服,就是被所謂的義氣征服,個個死心塌地為董卓辦事。從此董卓在前途上獲得大量助力,一時間關於董卓的事情傳遍五湖四海。

同樣,董卓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尤其體現在軍事方面,或許更應該說,是他莫大的野心,讓他更有才能。董卓把羌人摸得是很熟悉,但羌人卻不能把董卓真正瞭解。後來董卓野心越來越大,地位越來越高,被朝廷派去平叛反叛的羌人,羌騎可謂被董卓玩得團團轉。

董卓的野心在後來入京擅政暴露的一覽無餘,他的權力在此以後壯大的不可收拾,肆意玩弄權術,甚至於做了廢掉少帝的事,朝臣任免就更不算什麼了,可以說整個政權都幾近掌握在董卓手裡,只是正應了一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董卓的倒行逆施最終引起了人們的反抗,有志之士揭竿而起。在被呂布一劍結束性命時,董卓殘暴又“輝煌”的人生就此落幕。


歷史雲頂


歷史上的董卓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要知道人無完人,沒有極惡之人,也沒有極善之人。

尤其是對於董卓這樣的歷史人物,我們不應該只看到其兇殘、獨斷的一片,應該以全面的眼光,360度環繞的去看。



人物簡介

東漢末年時人,利用自己手中的兵權佔據京城,削弱朝廷的勢力,挾持並廢立了漢獻帝,是造成東漢末年政權消亡的最大元兇。

董卓在歷史上犯下了很多惡行,是被後人負面評價最多的一位奸臣。

人物評價

1. 體型健壯、野蠻兇狠

董卓的家境殷實,所以自小便任性妄為。他所居住的岷縣與西北民族羌人的領地十分接近。

董卓少年時常常主動到羌人遊牧的地方去玩耍,帶上弓箭,騎馬射雁,其勇猛的程度不低於羌人。以至於很多羌族人都對董卓畏懼三分。



2. 善於御人、性情直爽

董卓與羌族人保持友好的往來。羌人畏懼董卓的勢力,所以對他百般討好。董卓也心知肚明,所以借勢拉攏,以他們為自己所用。

羌人獻上了大量的牛羊給董卓,董卓收下了確實為他們做了很多實事。他不僅利用自己的勢力保護羌人安穩的生活,還不斷地接濟流浪的無賴之徒。他所謂的豪爽的“俠義”行為,為他樹立了一定的威望。

3. 野心勃勃、慾望膨脹

董卓既然已經成為了一代豪強,但是並不滿足於此,開始思量著如何在政治、朝廷上也能夠有一番作為。

朝廷欲清理西北民族反叛的羌人,董卓抓住了這個機會大殺四方,至此以後青雲直上。

董卓所掌握的權勢和兵力越來越大,已經嚴重的威脅到了東漢政權的利益,東漢朝廷開始想方設法削弱董卓的勢力。



但是為時已晚,董卓的羽翼已經豐滿,他甚至已經開始計劃如何謀得中央政權。

4. 喜殺戮,縱容不下

董卓以嚴格的刑罰來對待俘虜,常常以殺人為樂。如果有人針對自己,他也會睚眥必報。縱容自己的部下在城中燒殺搶掠,他卻視而不見。時間久了,名聲就越來越臭,同僚們不敢招惹他只能忍氣吞聲,百姓怨聲載道卻又無可奈何。

5. 有一定的軍事才能

董卓要是很愚蠢,僅僅靠蠻力是無法統率部隊,擴大勢力的。他從一個地方軍閥成長為伸手可以操縱整個國家形勢的人,自然是有一定的軍事才能的。不過他的惡行太多,統治過於暴力,也意味著他根本無法走的長遠。



董卓是被自己的義子呂布殺死的。呂布雖然與董卓是義父子的關係,但是呂布早已對董卓心生不滿。加上王允從中作梗,離間呂布與董卓的關係,這使呂布下定決心除掉了董卓。

董卓死後,滿朝文武都高呼百姓,民間的百姓們也都歡欣鼓舞。


浮生說歷史


說到董卓大家想到最多的三個字就是:好色、肥胖、殘暴。確實也是這樣,霸佔貂蟬淫亂後宮,西涼軍入主洛陽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據說董卓死後,肥腸流滿地,有值班的士兵拿他的腋下做作燈罩,裡面的人油燒了三天三夜。

但歷史總要辯證的來看,其實董卓其人也並非一無是處,可以這樣說,一個張角一個董卓敲開了東漢末年的大門。

年輕時的董卓其實並不這樣

1、弓馬無雙

老董排行老二,年輕的時候其實並不是這樣,有人這樣評價過他說“西涼董卓,弓馬無雙”這個評價還算是比較高的,老董在年輕的時候武力值還是槓槓的。

2、為人仗義,樂善好施。

據傳當時只要有綠林好漢落魄了,無論富有或貧賤,只要你輕輕釦開董卓家的大門,老董立馬飛奔而來,熱情款待,走的時候還有重金相送,典型的讓你吃好喝好拿好,“典型的及時雨宋公明”啊,所以這也是後來他起兵能成功的原因。

3、八面玲瓏

為人仗義使得老董積累了越來越多的人脈,而後不斷的成長為當地的一方巨擘。當然是逢亂世,肯定是要有一番作為的。當時董卓應了朝廷分方面的徵召,跟隨劉備的老師盧植一起去鎮壓黃巾起義,並且很快因為自己的勇武,嶄露頭角,但是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和他八面玲瓏左右逢源的性格有莫大的關係,總結一句話會來事。

至於後來入主洛陽後就變的驕奢淫逸,好逸惡勞,加上貂蟬的事關乎男人尊嚴的問題,一個沒處理好,就把自個搭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