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 “太子”立功!华为李一男靠这件事一战成名,奠定继任者地位

90年代的华为,是由粗放发展向科学精细化运营的关键阶段,前半程高速增长带来的规模效应,成为了后期华为逐步成为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超级企业的成功关键。那个时候,也正是华为英雄辈出、百舸争流的大激荡时代,而李一男,无疑是同时期最具光彩的青年领袖,他第一次带团队立功,就是在首次研发失利之后,二期启动的万门机自研项目之上。

前面交代了李一男巨亏20万美金的研发经费,虽然有郑宝用给他收拾了残局,并将亏损压降到了20万人民币,但对他的打击依然沉重。毕竟是一路天之骄子走过来的,现在又是华为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离校入职仅2周即被破格提拔),走路带风的这个湖南青年嘴上不说,心里又怎会没有一点大展拳脚、定要让他们刮目相看的期待?幸运的是,他遇到的是“绝不让雷锋吃亏”的任正非。虽然当时公司整体经营危中有机,但现金储备方面已经捉襟见肘。20万的损失搁在现在也不算少,但任正非对于“英雄”有他自己的理解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允许英雄建功立业,也要能容得他们试错成长。

所以马失前蹄的李一男不但没有因此背上处分,还仍然被任、郑二人一致认可成为了万门机项目的总经理,全盘负责关键技术的开发工作,带着一帮比自己大不少的技术骨干和专家们,专心致志地投入到了二期开发的工作中去。

这中间还有个小插曲,原本放弃一期的总线技术方案之后,项目组成员对于下一步研发的方向又产生了分歧和迷茫,李一男虽有大才,也一时陷入了进退不得的境地。幸好这时候他的师兄兼“伯乐”郑宝用心知这次的开发任务重要,而且把这么重的担子压在一个刚刚22岁、来公司才几个月的李一男身上也确实艰巨,就经常过来和大家一起交流,研讨,在一次与李一男的私下闲聊时,偶然两人聊起了另一种可能:用当前还属于新兴技术的光纤连接模块的方式来代替之前方案中的总线技术,是不是可以“异曲同工”,达到攻关的目的?俩人越聊越激动,隐隐觉得他们可能触到了什么“了不得的东西”,又像一层窗户纸,模模糊糊已经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

当时国外的万门机产品,主流还是使用的电缆连接的技术,技术成熟、市场前景广阔,根本没有哪家去研究是不是要找到更优的替代技术。但电缆连接的弊端也很明显,就是日常的维护费用非常高,尤其在我国地域辽阔的农村市场,往往一个小故障,就会导致大面积、长时间的断线和维修周期。而如果将电缆换成光纤,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迎刃而解!

一脸欣喜的两个人都是实干派,马上就要把这个想法尽快变现,但这次他们都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郑宝用C&C08义乌折戟、李一男万门机总线方案失利),理论必须联系实际,而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现实。所以开工之前,他们先上山下乡的进行可行性调研,发现在自己的想法大有可为之后,马上紧锣密鼓的开始安排技术攻坚——实验如何用光纤材料来连接万门机设备和程控交换机。

过程中当然也不是一帆风顺,但这时候李一男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他不仅带头攻关,更是在关键光纤传输技术上,突破性地绕开了国际的主流限制,创新性地采用了准SDH技术。而这项技术经过他本人的革新和优化,最终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光纤传输技术!

眼瞅着项目最难攻克的阶段已经被李一男一举拿下,项目组成员无不欢欣鼓舞,一致认为万门机二期项目离成功落地也只有一步之遥,但就是这一步之遥,差点又出了大麻烦……

(欢迎关注作者,持续更新华为“太子”李一男的起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