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山西文風數哪裡?

天下文風數二定,數完定襄數平定;

定襄要數宏道鎮,最後數數東冶鎮。

山西自古有“天下文風數二定,數完定襄數平定”的說法。但這種說法究竟是誰說的?從什麼年代開始說的?卻都不知道。有人說是定襄家說的。最後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不管咋說,這定襄、平定兩縣也還真有兩把刷子。文獻名邦,歷代重教,清朝末年山西到國外留學的學子,定襄為八人,平定為六人,而反觀其他縣如祁縣一人,太谷兩人(其中有孔祥熙)。


多年前去過宏道,自然有幸去西社參觀。在西社戲臺兩邊有一副對聯:“自古文風盛,惟斯才俊多”,那時也不懂,好多外人覺得有些說的大了,後來因為徐繼畬與夫人續戴月的關係,仔細瞭解了西社村的歷史,發現此聯的確是名副其實。這個村大部分都是續姓,僅清朝雍正年間開始便出過十五名舉人、十七名太學、十二名貢生、封贈官階者三十八人;特別是辛亥革命前後,出現了聞名海內外的“續氏四傑”,即續西峰、續範亭、續式甫、續寶峰,並有六十餘名族人在他們的帶領下投身革命,還是忻代寧公團的發祥地;解放後任師長級以上幹部四十餘人,縣處級以上不下百人,由此可見該村歷史悠久,人傑地靈,人才濟濟。

再觀同一時期的五臺縣,說出來可能很多人不相信。當時僅五臺一縣即有留日學生四十三人。

據山西大學圖書館提供資料從一九○三年至一九四九年,五合籍留日學生約四十八人,佔忻縣區九十六人的百分之五十。

這些留日學生是:

王炳宇 王建基 石憲文 白瑞珽 白映鬥 曲憲純 曲憲南

李棲鵑 李風翔 楊六德 楊育仁 楊泰嚴 趙 鍵 趙三成

趙丕廉 趙育仁 趙育堂 趙中樞 趙涵璋 趙效復 趙俊山

趙戴文 趙子礽 張傳基 胡 雋 徐土珙 徐宗勉 徐掄元

徐建邦 徐一清 徐贏毓 徐翰文 高翰南 張 瑜 張效宗

張樹栻 張 侗 閻應臺 閻樹模 閻錫山 閻錫珍 康禹勳

康振勳 康佩珩 康健男 康坤勳 郭 樾 楊明時

五臺人向來低調,自古我行我素,個性倔犟。兩耳不聞山外事,一心只念文殊佛。期間偶爾有人讀起塵世間的書來,學著當一當官。但因不會見風使舵,又一味的性格使然,讓他們在官場當中屢屢受挫。而更多的五臺人卻還是不在意功名利祿,還是以種莊稼為樂事。這種現實一直持續到了清朝晚期,或許是因為鴉片戰爭的一聲炮響,驚醒了正在沉睡的五臺人,讓他們突然看到了此時國家的命運。他們彷彿看到了世代忠良的中丞大人徐松龕顫顫巍巍地站在家門口指責他們墨守成規,不思進取,空有滿腹經綸,學富五車,卻不能跳出俗套,睜眼看世界呢?


確實是,於1848年初刻於福建撫署。後在同治四年(1865年)經沈桂芬大力提倡,董恂奏準,由總理衙門主持重刻,次年刻成的《瀛環志略》分裝6冊。自19世紀70年代起,該書就不斷被翻刻,版本之多,至今仍未能有確切的統計數字。



它的再次問世直接引起軒然大波。首先被傳到日本,被多次翻刻。後風行全日本,成為通知世界之指南。被《紐約時報》譽為“東方伽利略”。在國內則影響了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人士以及當時一大批辦洋務的官員。接著是那批去日本的留學生以及投身於辛亥革命的許多志士仁人。甚至在保定軍校的一位老師直接拿《瀛環志略》來做教材。



而做為五臺同鄉閻錫山、趙戴文等那自然更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了。他們在《瀛環志略》的影響下投身辛亥革命,使山西成為首先響應武昌起義的省份之一決對非偶然。



閻錫山在後來光復山西時向全國的通電中就有一句其早年“竊讀鄉先正《瀛環志略》書”之語。



而做為徐繼畬徒孫的趙戴文(趙之啟蒙田丹臣有幸師從徐繼畬五年)自幼熟讀《瀛環志略》,那更是“曉然世界形勢”了。



辛亥革命後,臺城創辦五臺中學,全縣報考省外及國外的學生日眾。據《山西實業志》載。民國九年,該校考中大學三十三名。其中預科十三名,文科二名,法科三名,工科十五名,農業、工業專門學校十二名,師範學校四十六名,其中留學日本七名,歐美二名。不僅華北稱冠,在全國也是名列前茅。而且,五臺留日學生幾乎全部加入了孫中山先生組織和領導的反清同盟會,而閻錫山便是其中之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