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起底!邹城能源城市转型的“耦合” 效应

  近年来,邹城坚持把科技强市、人才兴市作为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引导、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发展非煤产业和人才项目引进”,实现整体“耦合”效应。

  作为全国八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煤城”—— 邹城名扬四方,煤炭产业链一度占据邹城工业企业的主导,“邹城作为传统资源型城市,兖矿集团和华电国际邹县发电厂对邹城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很大,”邹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梁伟向人才山东介绍到,“以兖矿为例,兖矿集团2017年完成煤炭产量1.35亿吨,营业收入1992亿元;化工产业形成年产100万吨油品、900万吨甲醇、醋酸及下游产品生产能力;金融资产规模达到800亿元;根据规划,力争到2020年清洁煤炭产品年经销量1.8亿吨,高端油品及精细化工产品产量1000万吨,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超过50%,金融投融资产业资产规模达到1000亿元,营业收入2500亿元,利税200亿元,建设成为国际化新型综合能源集团和产融财团。”

  拥有如此体量的产业“巨头”,即是地方产业优势也是转型发展大课题。据估算,煤电经济曾占到邹城整个经济的90%以上。“上一篇”因煤而兴,“下一篇”如何避免因煤而困?

  “在主导产业基础上,如何做活民营经济和高新技术经济,如何借助‘智力和创新’赋予邹城发展的新动能,成为近年来邹城关注的焦点,”梁伟向人才山东介绍了一组数字,“近年来,邹城先后引进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泰山学者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8人,新建2家省级院士工作站。新增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孵化器5家,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达到44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总数达到46家;在煤炭产业链之外,借助人才智力,做活民营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打造新的创新创业热土。目前,邹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25.6%,事实证明,邹城产业结构正在一步步优化。”

  在这个过程中,邹城做对了什么?

  梁伟给出了答案:“就是紧紧抓住‘科技强市、人才兴市’这个新旧动能转换抓手,围绕‘人才是第一资源’,瞄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同时,不断加大大项目、新产业引进落地力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可见,正是各种创新要素的联动“耦合”,助推了邹城发展转型升级。

  在人才政策设计和软环境建设上:

  去年以来,邹城大力实施“十百千邹鲁英才引进计划”和“邹鲁英才”培养特支计划,每年面向海内外引进10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100名产业实用人才和1000名重点专业高校毕业生,每年培养10名左右“邹鲁文化名家”、10名左右“邹鲁名师”、10名左右“邹鲁名医”。

  近期,邹城市以纳入济宁市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印发了《关于加强人才科技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针对人才科技支撑新旧动能转换提出了“双十条”意见。据悉,下一步,邹城将持续深化“邹鲁英才”计划,做好引、育、用、留“四篇文章”。梁伟形象地表示:“我们要千山万水引人才,发扬千山万水、千言万语的精神,集中资源突破一批高层次人才;千方百计育人才,着力培育‘邹城名家’‘邹鲁工匠’‘乡土人才’,壮大人才队伍;千帆竞发用人才,建立事业单位人才‘蓄水池’,开展实用人才‘双向挂职’,做到人尽其才、各显其能;千金一诺留人才,加快人才科技广场、人才社区建设,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用好人才、争做人才的良好氛围。”

  在新产业和大项目引进上,邹城敢于出“新意”,做大动作:

  围绕现代农业做文章,邹城发展“蘑菇经济”、引进李玉院士的举措颇具代表性,邹城先后成立了省级院士工作站,建设山东省食用菌良种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进选育了玉木耳等10余个食药用菌真优品种,在李玉院士的推动下,吉林农业大学王琦教授也来邹开展食用菌研究,成为邹城又一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随后,中国食用菌行业大会暨(山东•邹城)国际食用菌博览会成功举办、食用菌生产企业及合作组织超过50家、年产鲜菇25.2万吨、实现产值20.16亿元,“蘑菇撬起大产业”,成为邹城在现代农业领域的样板工程。

  除了现代农业之外,在高新技术大项目引进上,邹城不断取得突破:

  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曾明确要求,资源型城市应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邹城敏锐地抓住工业智能机器人产业崛起时机,打造了邹城智能装备产业园区,作为龙头企业的山东诺博泰智能科技公司,快速成长为集计算机传感器、控制和图像处理等技术于一体的国内领先大型系统供应商。公司从德国进口的工业机器人本体在置入CNC雕刻打磨系统后,被德国原公司以4倍的价格购回。

  此外,通过各级别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落地邹城,邹城与智能机器人的关联愈发牢固。以2017年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总决赛为例,本次大赛吸引了60所高校、2000余人汇聚邹城。

  据悉,自2014年以来,邹城市先后承办了四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三届山东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大型赛事的相继成功举办,吸引了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人才关注,其聚合的大批青年人才和潜力项目,对邹城打造“邹城智造”品牌,做大机器人产业链打下了良好基础。

  目前,邹城与德国库卡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行业巨头、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相继建成了机器人研究院、山东大学邹城技术转移中心等一批产业创新服务平台,落地了诺博泰智能科技、达思特智能装备等一批高端机器人企业,并启动实施总投资110亿元的珞石科技工业机器人、上海硅步机器人等21个高新产业项目。据悉,未来三年,邹城将可孵化机器人企业3-5家,招引系统集成商、配套服务企业40家,建成集产、学、研于一体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

  其他高新技术大项目上,以泰山玻纤邹城有限公司生产的电子布项目为例,它取材只有头发丝十分之一粗细的玻璃纤维,是印制电路板用覆铜板的主要增强基材,泰山玻纤在这条生产线的工艺和设备处于世界领先。邹城把亿米级电子布作为龙头项目引进,靠得正是自身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了企业。

  在做活民营经济上:

  邹城不断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优化营商环境,民营经济已经成为邹城经济转型发展的新亮点。

  邹城市将扶持小微企业作为突破口,对创办流程、产业扶持、优惠政策等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关于进一步鼓励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若干意见》、《微型企业扶持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相继出台,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稳固的支持。

  可见,资源型城市要实现新旧动能“突破”,仅依靠“碎片式”修补难以产生预期效果,只有激发整体“耦合”效应,才能开启长远发展通路,邹城为其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示范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