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开普勒望远镜发现确认的首颗宜居带系外行星——开普勒-22b!

2011年12月美国宇航局宣布确认首颗于开普勒计划中发现的位于宜居带的系外行星——开普勒-22b,它是通过美国宇航局所属的开普勒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根据观测到的数据推测,它围绕着一颗和太阳非常相似的恒星公转,它的直径约为地球的2.4倍,算得上是一个超级地球。它距离地球比较与遥远,约为600光年,如果以现在的飞船速度的话,差不多需要2200万年的时间才可以到达。

超级地球“开普勒-22b”

威廉姆·布鲁基(WilliamBorucki)是美国宇航局加州埃姆斯研究中心科学家,也是开普勒望远镜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正是他领导了这一次发现开普勒-22b的工作。他说:“我们第一次观察到这颗系外行星可能存在的零星线索是在望远镜升空调试工作完成后仅仅3天的时候,而到了2010年假期的时候我们终于观察到3次重复显现的凌星现象,从而可以确定此项发现。”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

尽管其直径比地球要大上不少,但是它的轨道公转周期约为290天,和地球相差不大。它围绕运行的中央恒星和太阳非常相似,也是一颗光谱型为G的黄矮星,只是质量稍小,这颗行星的表面温度约为70华氏度(相当于21摄氏度),非常适宜生物的居住,也有可能是温暖的海洋行星。不过科学家们现如今尚不能确定其地表究竟是岩石质地的还是液态或是气态形式,然而不管如何,这项发现是朝向找到另一颗地球这一最终目标所迈出的坚实一步。人类的探索太空又近了一步。至今开普勒-22b的确切质量和表面成分仍不清楚。如果其密度和地球相当(5.515g/cm),则质量可能是地球的13.8倍,表面重力是地球的2.4倍。如果其密度和液态水相当(1g/cm),其质量则是地球的2.5倍,表面重力是地球的0.43倍。该行星可能会被归类为超级地球,但要视其实际质量而定。一开始据估计该行星质量可能达到地球35倍,类似海王星的气体巨行星,但最可能的状况是地球10倍质量的海洋行星。该行星视其实际质量可能是超级地球或“暖海王星”。

位置比较

发现一颗宜居行星,让人最先想到的就是移民,不过马上移民是不太现实的,因为位于天琴座和天鹅座方向的“开普勒-22b”距离地球约600光年之遥。此前科学家曾发现多颗位于“宜居带”的行星,可惜它们多是体积巨大的气体行星,并不适合生命生存。而“开普勒-22b”的体积并不比地球大很多,这意味着它很有可能由岩石组成,不过科学家们现如今还未能证实这颗行星的组成主要为岩石还是气体或液体。这已是现如今被证实的从大小和运行轨道来说最接近地球形态的行星。这颗行星围绕运转的母恒星比太阳略小、略冷,但和太阳一样属于比较稳定、寿命比较长的恒星。美国航天局总部“开普勒”项目科学家道格拉斯表示,“开普勒-22b”的发现“是我们在发现地球孪生兄弟过程中的个重要里程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据英国媒体的报道,科学家已经开始制作一个系统的“宜居星球指南”,把迄今为止发现的适合未来人类移居的星球分门别类。据悉,现如今人类发现47颗行星和卫星可能符合人类移居条件。波多黎各大学的宜居星球实验室对人类已知的700多个星球的类型以及它们各自所在的太阳系进行分析,发现绝大部分星球不具备生命体存活的条件,其中只有47个星球进入“第二个地球”的候选名单。据悉,已被发现的许多星球都属于像木星和海王星那样的气态巨行星,但它们与围绕运转的母恒星距离太近,无法提供像地球那样的气候条件。只有少数星球拥有合适的大小和运行轨道,适宜生命存活。这个指南使用创新的评估标准,比如类地指数、宜居带距离、分类系统以及与地球过去、现状的对比结果等等。分析结果表明,只有2个已知星球符合该指南的宜居程度,它们是代号为葛利斯-581d和HD85512b的星球,其他15个行星和30个卫星进入候选名单。正如这次发现“地球兄弟”开普勒-22b行星的科学家艾伦·波斯所说:“开普勒-22b的发现证明了地球人并不孤单,宇宙也许充满了各种生命体。”

宜居星球指南

一个星球是否为宜居星球,需要满足几个重要的条件,首先就是液态水,水是生命之源,生命离不开水,那么寻找地外生命的实质其实就是寻找地外的液态水资源。其次,便是该星球所围绕的恒星的寿命,孕育生命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过程,因此一个星系中要有生命存在,它的中心恒星寿命不能太短。通常认为,中心恒星寿命至少要达到10亿年,才有可能在它的行星系中孕育出生命。最后,便是在这个恒星系统中,需要有体积够大的气态行星作为保护伞,一颗行星上要有生命存在,除了必须要满足到中心恒星的距离、行星本身的类型和大小这三个条件之一外,它周围的环境对能否演化出生命也起到决定性作用。一个行星系所具有的巨型气态行星数目就是一个重要条件。在我们的太阳系中,木星和土星均属于巨型气态行星,它们具有很大的质量,实际上充当着地球的“保镖”。它们像棒球手套一样抵挡了彗星对地球的侵袭,能够偏离或者吸引可能碰撞地球的彗星。

开普勒-22b

就拿我们的太阳系来说,太阳系共有8颗行星,只有地球上存在宜人的气温,使水能以液态形式长期存在于地表之上。为什么会这样?根本原因在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既不太近,也不太远,接受到的太阳辐射刚刚好。太阳周围能够满足这一条件的区域,就被称为“宜居带”(habitablezone)。不同恒星的宜居带到恒星的远近并不是固定的,与恒星性质有很大关系。如果一颗恒星温度和亮度都比太阳高,宜居带就会离它稍远一些;如果温度和亮度都比太阳低,宜居带就会稍近一些。此外,宜居带也不是一个范围非常狭窄的区域。太阳系的宜居带从金星轨道外侧一直延伸到火星轨道外侧,因此严格说来,地球和火星都在太阳系的宜居带内。只不过火星质量较小,留不住浓厚的大气,后来变得寒冷而干燥,不适宜居住了。“开普勒-22b”围绕着一颗类似于太阳的恒星旋转,这颗恒星发出的光比太阳光弱大约25%,因此那里的宜居带要比太阳系里的宜居带更靠近恒星一些。而在另一方面,“开普勒-22b”到母星的距离又比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近了大约15%,恰好使它舒舒服服地落在了宜居带中。因此,如果新行星的性质与地球相似,液态水就可以在那颗行星的地表上长期存在,生命也就可能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