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这才配得上「年度最佳」,都去看

用惊艳已经不足以形容这部影片。


豆瓣8.8,IMDb8.5,烂番茄96%MTC94分年度佳片第一名



刚刚公布的金球奖提名名单,6项上榜领跑全场;


威尼斯金狮奖提名、评论家选择奖8项提名、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剧本、哥谭独立电影奖最佳影片……


以及数不清的年度十佳影片称号。


它,毫无疑问是今年表现最棒的电影之一——



《婚姻故事》

Marriage Story



虽然片名是《婚姻故事》,但影片实际讲述的却是一场离婚风波。


妮可(斯嘉丽·约翰逊饰演)曾经是一位声名鹊起的演员,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默默无闻的舞台剧导演查理(亚当·德赖弗饰演)。



两人迅速坠入爱河,随即步入婚姻,共同经营着事业和家庭。


查理继续执导舞台剧,凭借极富才华的作品事业逐步上升;


妻子妮可成为了他的御用主演,并孕育了一个可爱的孩子。



一家三口幸福美满。


然而镜头一转,是个断崖式的转折


原来所有的美好都只停留在记忆里,这段曾经令人憧憬的婚姻已经来到崩溃的边缘。



激情褪去后,隐藏在婚姻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并在时间的校验下被一点点放大,直至无可挽回的境地。


离婚成了摆在二人面前的唯一选择。


整个事件的情绪和矛盾,是循序渐进逐步走向爆发的。


起初,查理只打算沟通协商,和平离婚。


在他看来,两人甚至还压根没到要离婚的地步,只是出现了些「小矛盾」,找婚姻咨询师调节下就可以了。


他的重中之重是手中正在忙活的一出新剧。



但在妮可看来,这婚姻其实早已经无法挽救。


她率先选择了聘请律师,而且是业内雷厉风行的知名律政佳人(劳拉·邓恩饰演)。



这逼得查理不得不迅速作出应对——


否则将视为他主动放弃儿子的抚养权。


在财产问题上淡泊得如出一辙的夫妻,因为争夺孩子而终于走向了撕破脸皮的地步。


他们在这场拉扯缠斗中遍体鳞伤,筋疲力尽……



片中的两位主演,斯嘉丽·约翰逊和亚当·德赖弗,贡献了各自职业生涯的最佳表现。


可以提前预定明年奥斯卡影后影帝的提名。


亚当·德赖弗或将成为杰昆·菲尼克斯(《小丑》)今年最大劲敌。


无论是含蓄隐忍的内化情绪;


还是激烈直白的外化冲突。



都足以令人感到由衷的赞叹和信服。


尤其两人吵架的段落,是全片的华章,冲奥高光时刻


足以被评选为年度最佳爆发戏


一段身陷泥淖的婚姻,一对备受煎熬的灵魂,就这么呈现在每一位观众的面前。


真实,细腻而又略显残忍,于平淡处见真章,这或许是本片最大的特点。


在观看的过程中,有三个问题不断在鱼叔的脑海中回响。


首先第一个问题,他们曾经相爱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影片的开场,是两段以「What I love about……」(我之所以爱……)为题,长达八分钟的独白。


他爱她的表演,她的开朗,她是个最佳的聆听者,总能跟所有人相处融洽,喜欢泡一杯自己不会喝的茶,不爱随手关柜门,全家的头发都会由她来剪……




她爱他的创作,爱他的独立,他总是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目标明确,吃三明治也会狼吞虎咽,时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男女主角分别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写下彼此眼中对方点点滴滴的美好。


这是婚姻咨询师的建议,让他们去试图回忆那个在爱意的浇灌下塑造出的那个不完美,却令自己深爱的昔日伴侣。


内容琐碎平淡,但每一个听到的人都会为之感动。


这段,鱼叔反反复复看了不知多少遍。



但即便婚姻走到尽头,在一些不经意流露出的细节中,观众仍能窥探到曾经流淌于两人之间的浓浓爱意。


或许是一些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


万圣节,妮可的装扮,查理可以一眼辨识出。


或许是在生活中日积月累的习惯。


离婚谈判午歇时刻,在查理面对菜单一脸茫然的时候,妮可精准地帮他点单。



这些令人莞尔的温暖细节,都是爱情曾经发生过的,最好的证据。

然后,第二个问题,他们的爱为什么一点点消失了?


或者说,他们的爱为什么不足以维系他们的婚姻了?


而这恰恰是整部影片的关键所在。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解读方式。


比如,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影响

查理自小和父母关系不睦,早早就来到了纽约市独自生活打拼。


他独立,疏离,对空洞感到不适,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而妮可截然相反,出生在好莱坞的一个演艺世家。


她热情洋溢,善于社交,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更是得心应手。


如此性格迥异的两个人,既有可能形成一种互补,也有可能因为这种差异而产生巨大的矛盾。



显然,影片的结局导向了后者。


更重要的原因。


两人在婚姻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加剧了矛盾的激化。

除了夫妻外,查理和妮可还有一重身份关系——


导演和演员。



在工作中,演员需要听取导演的建议,服从导演的安排。


这在生活中本不需要。


但两人的夫妻关系,让工作与生活交织在了一起。


查理把他的控制欲从工作上带到了生活中,却并未对家庭和孩子抱以对待工作那般的热情和投入。


妮可觉得自己在查理面前十分渺小


在妮可对自己律师的泣诉中,可以看得出来,这段感情的天平已然倾斜。



对方并不重视自己的感受,仿佛自己只是他的附属品。


「没有把我当成独立于他之外的东西」



对自我存在的怀疑与自我价值的丧失,令妮可感到绝望,想要逃离。


查理是一个好导演,好老板,但遗憾的是,他并不算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他一再无视妮可的想法。


对于她想要成为导演的追求从来没有当回事;


对于她想要搬回洛杉矶的提议也没有认真考虑。



这种态度在离婚谈判上同样表现明显。


一件事情,如果是按查理的意愿去做,就是「大家协商过了」;


但如果是妮可想做的事情,就只是「讨论而已」。



查理将自己的意愿理所当然地放置在了第一位,而忽视了妮可的感受。


并且对自己的这番自私与高傲一无所知。


而这段婚姻悲剧真正的导火索。


正如妮可所言,「所有的问题一开始也存在」。


只是深陷于爱情之中的人,很难注意到这一点,抽身之时幡然醒悟,奈何为时已晚。



事实上,每一段美好的爱情不都是这样开始的吗?


当爱情猝不及防地降临,我们的双眼被玫瑰色的泡沫「蒙蔽」,眼底别无他物,目光所及只能是对方身上散发的光。


我们既像趋光的飞蛾,又像是融化进柔情蜜意的琥珀中的蚂蚁。


影片里最令人心碎的也未必是二人撕心裂肺的争吵,而是法庭上看不见的硝烟。


曾经的甜言蜜语,变成了如今的恶语冷语。


曾经点点滴滴的美好回忆,变成了如今斤斤计较的冰冷算计。


曾经种种可爱的小毛病,变成了如今令人难堪的致命问题。



我们过往掏心掏肺,用尽一切方式为彼此付出,到头来做过的每一件事都可能变成刀剑相向时的武器


这阵硝烟如同一把解剖刀,把婚姻的尸体剖成一摊骨血,把昔日的温情剖成一捧灰烬。


把尊严和体面剖得一丝不挂,荡然无存。


官司可以有输赢,但离婚只能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死斗,没有所谓的赢家


最后,第三个问题,他们现在仍旧相爱吗?

混乱结束后,尘埃落定。


儿子判给了妮可,常住洛杉矶,查理独自回纽约继续自己的剧场工作。


纽约依然潮湿多雨,查理独自一人走进理发店,不会再有人在家里为他剪头发。



洛杉矶永远阳光明媚,妮可有了新的男友,很年轻很有活力。


他会关心妮可正在拍摄的新剧,也似乎更乐于花精力陪孩子玩耍。



生活继续往前,两个人结合成的一双人再次变回到两个人,踏上属于各自的旅程。


爱伴随着婚姻的终结而消逝了吗?


影片中有两个细节。


又一年的万圣节,查理再次到妮可家来接儿子。


他告诉妮可,自己在洛杉矶找到了工作,将从纽约搬到这里长住


这是曾经妮可再三希望却求而不得的事情。



妮可的反应,一时间说不出话,沉默半晌才说出:


「嗯,这很好。」



查理看到儿子在结结巴巴地念一封信,就是离婚前夕妮可应婚姻咨询师要求写的「自己眼中曾经的对方」。


当读到那句「我见到他两秒钟后,就爱上了他」,查理哽咽了。



而在背后看着这一切的妮可,也眼眶含泪。



鱼叔就是看到这里,终于崩不住猛虎落泪。


就像蓄了许久的水坝放闸,克制了整部片子的情绪在此刻倾泻而出。


第三个问题的答案,此刻已经昭然若揭。


最令人感到遗憾的爱情,莫过于一方终于愿意改变,但另一方却已经走远。


就像妮可信的末尾所写:


我永远都不会停止爱他,

尽管现在已经没有意义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


影片临近结尾时,妮可和查理分别在各自的城市唱了一首歌。


妮可和母亲姐姐在洛杉矶的家里共同表演了歌曲《You Could Drive a Person Crazy》;



查理则在纽约的小酒馆独自演唱《Being Alive》。



这两首歌都出自一部名叫《Company》的音乐剧。


这也很符合两人的身份设定。


这出音乐剧讲述了一个名叫鲍比的单身汉和他的五对夫妇朋友之间对于爱情和婚姻的讨论。


鲍比认为婚姻不幸且无用,却仍旧无可避免地对亲密关系产生渴望。


对于爱情,对于婚姻,到底该如何面对,如何思考,这些话题都在其中有所讨论。


看完电影的鱼友,有兴趣的话不妨也找来看一看(B站有资源),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很多评论都说,《婚姻故事》是一则「婚姻劝退指南」。


似乎所有现实的爱情都会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的结局。


但在鱼叔看来,并非如此


相比很多「婚姻是地狱」的电影,《婚姻故事》已经足够温柔。


它并不尖锐,不是为了去呈现两个人不爱后的互相伤害,相反,它透着的是遗憾与无奈。


它告诉我们的是爱情曾经如此美好,不要大意地错过直至追悔莫及。


从某种意义上讲,无论爱情还是婚姻,都是先验性的东西,而每一段失败的经历都只不过是一次反面教材。


它并不一定导向失败,但每一次失败必有其原因


不是去一味地恐惧和抵触,而是去学习如何在爱降临的时候更好地迎接和维系。


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是一门功课,需要终生努力学习。


要先选择相信它的存在,然后在相信中习得沟通与包容,维持与经营


与此同时,又要时刻记得保有自我。


只有好好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


爱永远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