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用一栋“有光”的红砖房给无数人带去了希望!

达卡,孟加拉国的首都,这里生活着1.6亿人,可以说半只脚都踏进了大国的行列,它的名字很少被人们提起,对孟加拉的全部了解,大概也就仅限于“伊斯兰教国家”、“女性地位极低”、“穷”这几个关键词而已。

但就在这样几乎与“美好”隔绝的国家,却出现了一座神奇的寺庙,用砖墙围成了一个“光的世界”,去过的人眼中,好像重新找到了希望

但你一定不会想到,这座清真寺,

竟然是由女建筑师MarinaTabassum设计建成的,

还获得了全球奖金最高的阿卡汗建筑大奖

可以说,这个清真寺,

不仅包含了Marina对亲人的爱与思念,

还有孟加拉人民的宽容和期望

2012年,Bait Ur Rouf清真寺诞生了,

却没想到,这一个带着爱和悲伤的建筑,

成了Marina建筑生涯的里程碑。

整整8年,

才完成了整个清真寺的建造。

Bait Ur Rouf清真寺没有人们想象中宏伟华丽,它隐藏在达卡的城乡交界地带,四周的建筑物,最高的也不超过10层。

最初,Marina是按照房子的形式来设计,所以它几乎没有任何的符号元素。

就像一个普通的方盒子,没有高高的圆顶,也没有伊斯兰标志,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祈祷,还是一个会众的空间。

这个754平方米的建筑不同于其他大手笔的设计建筑,因为资金有限,再加上Marina设计上“追源寻根”的特点,所以整个建筑材料使用的是当地最普通的红砖

孟加拉国的夏季又干又热,但为了保证整个建筑的完整性,和减少经费的支出,Marina并没有给它安装空调系统。

所以为了保证通风和采光,她巧妙地通过墙面缝隙和砖块孔洞的衔接,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砖砌结构,还呈现出了一种几何的质朴美感。

当你俯瞰时,才会发现它的玄妙所在,在整个设计结构中,Marina在方形空间里,建筑将圆柱形嵌套在方形结构中。

八个立柱围绕在大厅的外围,建筑的四角形成了四个明亮的月牙形院落,恰好能够与象征伊斯兰教的新月图形相吻合。

而建筑的辅助功能区域则位于外部的圆柱和立柱之间,在空间上达到了主次分明的效果。

室内所有的光源都是自然光,

没有任何雕塑、图腾和文字指引,

光指引了信徒们面壁祷告的方向。

伴随着一天的变化,阳光在透过有洞的天花板和空隙,在地面上、墙壁上形成斑驳的光斑。

自然光映照在砖墙和地面上能够留下不同的形状、阴影,浑然天成又变幻莫测,在未做任何过度装饰的室内营造出震撼的视觉效果。

当太阳慢慢落山,越接近天黑,室内的神秘气氛就越浓重,在这里沉思或祈祷的教徒,此时仿佛已经出离了凡尘,不再受到世俗喧嚣的困扰。

而当你抬头看时,

光又从顶上的小孔透进来,

就像一个个圆圆的光斑,

形成了满屋的繁星。

穿孔的天花板

在这里,光成了唯一的主宰,

关于它的设计无处不在,

让厚重的墙面也迎来了生命力,

借助大自然的力量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

神秘、光明反复交织,

好像真的能感受到神明存在。

Bait Ur Rouf清真寺并不只是用于祷告,也会在里面做一些公益活动,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或许,在这个神奇的“盒子”里感受到的力量,能够让人暂时忘记战争、贫穷和不平等吧。

孩子在清真寺里唱歌

从2012年建成后,到现在,

Bait Ur Rouf清真寺早已成为孟加拉人心中最神圣的地方。

在这里,没有贫富差距,没有性别歧视,

每个进入祷告的人,都虔诚凝视着光明的方向。

这个贫穷的国家,在光的照耀下,迸发出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用希望,重新点燃起了人们心中的绿洲。

这样一栋平凡的建筑,

却让身处贫穷中的人们心中有光,

即使生活的环境差了一点,

但是精神上却是充满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