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郭敬明:暴富之后,何以解忧?

这两天,郭敬明引发的热搜持久不退,不断发酵。

一个性向成谜又争议不断的公众人物,被曾经提携过的后辈作家控诉性侵,那些曾经围绕在他身上的谜团,瞬间成为炸弹,引爆更多的争议。

我问好友猫对此事的看法,她说,即使不真,但也不假。她还说,郭敬明在她心里就是个变态,这种变态不是针对性上的,是她觉得郭很扭曲。她甚至说,“谈到他,我甚至都不舒服”。

这种回复让我诧异,我以为她会很直接地说,郭很讨厌。“扭曲”这个词,似乎捕捉到了这个人身上的某种阴影。

那么,阴影来自哪里?

1

围绕在郭敬明身上的核心争议是两点:

一是他的作品长久被指含有大量抄袭成分,二是他的作品以及他本人的言论及生活方式体现的拜金、“唯成功论”价值观。

抄袭事件,动摇了郭敬明身上作家标签的纯度,成为他人生中无法抹去的黑点。对此,他一方面认罚,另一方面抵死不认错。

拿《人物》周刊的采访举例,记者问他,抄袭事件时为什么不出来回应,他的回答是:“我觉得不需要回应。你觉得我不会写,我只会抄别人的,那我继续写,我写30年、写50年,你自己有眼睛,你看得到的呀。”

这个回答相当迂回,打太极,避免对抄袭是否属实回应,属于诡辩,强词夺理,转移火力点。但抄袭就是抄袭,一次抄袭被判属实,即使你后续再创作50年,作品流传到亿万人的案头,也改变不了当初抄袭的事实。

他对自己在市场上的成功洋洋自得。在某个采访里,他骄傲地说:“全国‘开卷’榜单,青春文学类前30名,有24本是我们公司的书,这几乎已经是接近垄断的位置了。”创立的公司产值超过十亿,自己写的新书一上市就位居销量榜首,作为一个电影新手去导演《小时代》就能票房大丰收。

他似乎有一种天才般的自信,对作家身份仅有的狭窄天地不屑一顾,享受着自己的成功,并毫无愧色地以此为武器,抵挡公众的口水。

在全民拜金并崇尚成功的时代,他的这种策略真的起到了作用,全世界都向他抛出橄榄枝,对他架起聚光灯:

当年因他缺课太多而没有颁发毕业证给他的上海大学,授予他“客座导师”的荣誉;他在王蒙的介绍下加入中国作协,被体制接受;媒体仍频繁地对他进行采访邀约,了解他的各种计划和动向,不再揪住抄袭的话题刁难他;就连中国最挑剔最有节操的媒体《南方周末》,都在2014年、也就是《小时代》票房惊爆全民眼球的那一年,颁给他“中国梦践行者”奖项。

因此,遭受几句非议,被人吐上几口唾沫,对郭敬明而言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不影响他在名利场中游刃有余。

他从来笑骂由人,唾面自干,除了那一次在公众面前失态。

《爵迹》票房失利,他在路演时哭着说:“是不是因为我叫郭敬明,所以做什么都是错的?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

这一次,他的心声无人回应。

2

年少成名,在媒体面前,郭敬明早犹如铜墙铁壁般刀枪不入,不管别人问多么刁难的问题,他都能得体地防守,反应快,口才好,问一答十,但客气疏离。

因此,人们很难从他的回复中,看到他暴露真实的情绪和自我。

他从不讳言自己对物质和名牌的追逐。他不断在微博中晒出自己装潢华丽的豪宅,各种复古奢华的家具,挂满整个衣帽间的奢侈品,对媒体说自己是“带着一种恨意”在买奢侈品;他固执地保持花美男的造型,精心护理皮肤,什么一天用八次精华,洗脸的一块香皂就要5万块,在出席活动和接受采访前让化妆师精心地打扮,不惜让记者苦等。

高调的炫富行为背后,是他念念不忘曾经在上海因物质受过的屈辱。这些微时的经历被他零零碎碎地写进了最新散文集《愿风裁尘》里。

比如,他进奢侈品店买鞋,问店员怎么清洗,却被白眼告知奢侈品都是不必洗的,没那生活环境这鞋就不适合你;比如,带着自己最好的几套衣服去拍时尚杂志,却被造型师当垃圾一样不耐烦地在箱子里挑来拣去;打着车去参加活动,被后台的人议论为穷酸,混成作家都没有车开;咬着牙给爸爸买一部车作为礼物,被别有用心的记者利用,配上他爸爸喜悦的脸孔,把标题写为“暴发户的嘴脸”……

在《鲁豫有约》的专访中,郭敬明把自己描述为一个好胜心强的人,个性倔强,强势,这几乎是他唯一一次自我流露。“带着一种恨意在买”,虽然描述了出人头地以后的扬眉吐气,也反映了他睚眦必报的性格。

最初,在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得一等奖之后的文学青年郭敬明,心心念念的是要当一个作家。可在上海这个物欲横流的十里洋场浸泡过,在势利的名利场里多次碰壁折辱后,他终于认定,作家的天地太过狭隘,无法实现他对物质的渴望,更无处安放他高傲的自尊。

于是,他开始虔诚地信奉丛林法则,用冷冰冰的商业手腕,一手缔造起自己的帝国,在金字塔尖一寸寸地争夺着自己的领地。

在这个过程中,他与最初的朋友渐行渐远。他的朋友对媒体描述着他的悭吝与复杂,一会儿是老板,一会儿又是朋友,说不定哪句话就得罪了他。

他肯定面临过友情与利益的冲突,作为典型的双子座,一方面天生拥有着作家的细腻和敏感,他渴望着朋友的温情包围和时刻关注,另一方面,他处于食物链的上端,决定着作家朋友们的市场回报,在工作中展现出皇帝般的铁腕和资本方的强势。《小时代》里,四姐妹的感情无数次在利益的纠葛中被考验,可能是夫子自道。

在那篇讲述金丝雀的爆料文中,他被员工描述为很宅、但很喜欢举办热闹盛大的Party,是一个喜欢被人簇拥的人。

对于孤独,他对媒体说,就像一支登山队一起爬珠峰,期间不断有人停下来,最后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不断地往前走。

他买了三层豪宅,把办公室和家放在一起,他写道:“因为我独居很久了,想要一个大家庭的生活。”

3

忽然发现,郭敬明很像一个虚拟人物。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贫穷的农家子弟盖茨比爱上富家女黛西,可他参战归来时,黛西已经嫁给了另一个富家子。经过不懈的奋斗,盖茨比成为百万富翁,在黛西夫妇居住的海湾对面买下豪华别墅。

每晚,盖茨比的豪宅里灯火通明,身着华服的宾客们饮宴尽欢,夜夜纵酒,他就在这觥筹交错衣香鬓影间,保持神秘的微笑。他终于被众人交口称赞,成为“了不起的盖茨比”。

可在为黛西背锅并被杀害之后,盖茨比的葬礼,最后竟无一人到场,极尽萧瑟。此时,他生前以金钱和奢华营造起的受人追捧的假象轰然倒塌,成为一场盛大的嘲讽。

古人曰,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那么,以金钱和成功来维持尊严的人呢,当成功的火焰不再赫赫煊煊,还能从哪里寻觅尊严?

如今,人们纷纷在网络上称“何以解忧,唯有暴富”。但暴富之后的郭敬明屡次对媒体说,钱对他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钱已经足够他花,他要做的是更有意义的事,不断挑战自己。

问题是,如果有一天,郭敬明的书和杂志不再畅销,当他的受众开始变得成熟而理智,不再追逐虚浮的繁华,当他的电影无人观看,当他引以为豪的市场抛弃了他,他应该如何重建起自己的尊严和应对流言蜚语的铠甲?

上一次,电影《爵迹》遭遇的冷淡已经为这种可能敲响了警钟。如今,郭敬明准备拍《悲伤逆流成河》的电视剧了,女主角选了郑爽。

祝福他,不再让自己置身于无处不在的嘲讽和冷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