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把杀人犯千刀万剐,顺带株连家属很爽吗?这部9.4分台剧不这么想

没想到,如今台湾剧也这么敢讲了。

它的题材非常真实,都来自日常生活,跟我们每个人密切相关。

主题敏感,每一集的话题都很尖锐,每一个案件都很有争议,各方观点也相当犀利。

也许每个人都该看看这部剧,因为剧里的这些事关系到你我......

我们与恶的距离

我們與惡的距離 (2019)

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

台北,有诚戏院。

这里,发生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枪击案。

嫌犯李晓明在戏院开枪射击,造成了9人死亡,21人受伤。

这是一场没有明确目标、随意屠戮的“无差别杀人案”。

无差别杀人,就是有预谋的行凶,但随机选择作案对象,一般就是为了报复社会。

比如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凶手流窜作案,杀死了11名女性。

还有日本2008年秋叶原杀人案,7人死亡,另有10人轻重伤。

凶手加藤智大说,“对生活感到苦闷、厌世,来秋叶原是为了杀人,见谁都想杀”。

台湾近年最严重的无差别杀人案,是2014年的5·21台北地铁杀人事件,共造成4人死亡,21人受伤。

21岁的东海大学大二男生郑捷,对生活失去信心,但觉得自杀会很疼,于是他以连续杀人方式求死,“多杀几个人才会被判死刑”。

本剧的案子,跟台北地铁杀人案很相似,凶手都是一心求死,冷血残忍,毫无道德束缚。

凶案发生后,律师王赦(金钟视帝吴慷仁 饰)接下案子,担任凶手李晓明的辩护人。

结果他在门口被泼粪,有民众还当场指责他为禽兽辩护,“你还有良心吗?!”

律师都被泼粪,李晓明的家更不能幸免,愤怒的民众到他家开的餐馆里咒骂,甚至扔东西。

李晓明的家人们躲在屋里,大气都不敢出。

李晓明的妹妹,为了避免是非,更名为李大芝。

她离开了家,独自生活,后来在老师的举荐下去品味新闻台实习。

她在危机时刻担大梁,展示了超高专业水准,获得了上司宋乔安的赏识。

因此李大芝被破格提拔,打破了新闻台主编的最快升职纪录。

慧眼识人的女强人宋乔安(贾静雯 饰),新闻台高管,处处抢头条新闻,为了收视率可以不择手段。

这也就是最常见的标题党,只要能获取关注度,提升流量,吸引眼球,那什么事都可以做。

贾静雯

宋乔安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她是戏院枪击案的受害者,儿子丧生于李晓明的枪下。

她饱受丧子之痛,家庭生活变得一团糟,和丈夫矛盾重重,和女儿关系生疏,家不像家.....

她无法从事件阴影中走出来,也一直耿耿于怀。

她说,如果杀人犯跟他们的家人都不用负任何责任,我的天彦(儿子)到底算什么?

一定要把凶手千刀万剐!顺带让家属连坐!

但她却不知道,自己提拔了凶手妹妹李大芝做主编......

李大芝和父母跪在遇难者灵堂面前,看到了那一排花圈,他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我真的没有办法,这么多的人,我们要怎么道歉,我们要怎么赔偿?”

律师王赦因为被泼粪,反而激发了斗志。

救人易救心难,改变公众的思考模式也许更有意义——

犯人该追究责任,但为犯人说话的人、犯人的家人难道都要被株连吗?

于是,王赦辞去了大律所的稳定工作,专心做这个案子。

他的目的很简单,借此挖掘凶手的真正动机,从而对此类案件防微杜渐。

凶手李大明都怀疑他目的不纯,王赦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平安快乐的长大,不要在遇到有人再做出类似你犯过的罪。

不过,他依然被人误会,就算自己的妻子也不理解他。

许多人觉得,他所有在做的事,就是帮凶手李晓明脱罪。

王赦找到《网络先驱报》的创办人刘昭国(温升豪 饰演),希望能获得帮助,从事件里挖掘真相,研究杀人犯的犯罪心理,从而影响司法制度。

但刘昭国也是受害者家属,还是宋乔安的丈夫。

别说帮忙,他根本不愿意多浪费时间。

正如宋乔安丈夫所言:“我不是上帝,我没那么伟大”。

别说请求受害者们宽恕罪犯,不相关的公众也不会放过罪犯......

大家群情激愤,就算你为犯人说一丁点话,那就是洗白,为罪犯开脱,三观不正.....

平心而论,你可以在心里自由评判别人的罪,但罪犯也有最基本的权利,哪怕他再十恶不赦。

我们支持对罪犯处以刑罚,但要保证诉讼的程序争议,给予罪犯应该的公平。

剧里受害人的家属说,“天下会有这样一个爸爸妈妈,花二十年时间去养一个杀人犯吗?”

当然我们不能做圣母,因为要保障人权就放过罪犯,任何人都要为他所做的一切承担相应责任。

这部剧之所以评分这么高, 就在于敢把这么敏感又有争议的问题剖析给大家看,丝毫不怕被观众骂的狗血喷头。

它同时拿出受害者的家庭、加害者的家庭、为加害者辩护的律师家庭,对比给大家看。

现实是个开放式的环,每一个家庭都或多或少有联系,谁也逃不掉。

它提出的观点非常犀利,又让人无法反驳——

现实里,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好人,也没有完全坏透的恶人。

编剧吕莳媛说,“开始只是想写某个社会瞩目案件各个参与者的遭遇,写着写着却感觉我们都参与其中,我们都不愿再度看见遗憾与伤痛,那么,有可能预防吗?”

预防犯罪是所有人的目标,但这太难了。

因为媒体需要高流量的事件,许多人爱看娱乐新闻,更多人都爱看社会新闻......

于是,像宋乔安这样的媒体人不断追热点,用耸动标题带流量带话题,无所不用其极。

宋乔安是受害人,换个身份后,她成了“愚弄”公众、散播假新闻的加害者.....

在第二集开头,又提出了一个好问题:

把精神病院建在你家旁边,你愿意吗?

台湾许多民众在接受采访时,纷纷表示绝对不可以。

因为神经病不止影响大家心情,还会做出很多怪事,造成房价下跌。

键盘党们在网上发帖,让精神病人们都滚到山上去,永远别下来。

某天早上,有一位戴帽子的黑衣男子,带着一个黑箱子,悄悄走进了幼儿园。

不久,警察局接到有人报案,说一个黑衣男可能是小偷,好像带着工具。

而接到新闻线报的媒体们马上跟鲨鱼一样出动了,他们看来,这根本不是小偷,而是劫持幼儿园小朋友的劫匪.....

接下来,就有媒体煞有其事地报道,这是一名精神病患挟持了幼童。

在现场,有目击者接受采访信誓旦旦地说,那个黑衣人不知道带的是枪,还是什么武器。

最后,黑衣男被抓获。

大家都觉得黑衣男是个劫匪,也是个神经病,其实人家只是在拍片......

你看到的听到的事实,也许都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黑衣男进入幼儿园是为了拍片、律师为杀人犯辩护并不是洗白、媒体发新闻并不是为公众而是抢流量.......

人性之下,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也可能是加害者。

现实题材永远是个金矿,挖之不尽取之不竭,就看你如何去挖。

法律与道德之间会有冲突,人性善恶永远都会转变,人性太复杂了。

太宰治在《人间失格》有句话,现在看来实在太有道理。

“别开玩笑了,善是恶的反义词,却不是罪的反义词。”

“恶和罪,有区别吗?”

“我觉得有区别。善恶的观念是人定的,‘恶’是人随意创造的道德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