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余男、黄轩公认“难搞”的演员段奕宏:当个好演员,怎么这么难?

文丨爱尚君 【第17篇】

谈起影视圈的一众明星,长的帅的比比皆是,能记住的没几个。

流量明星不少,实力派演员却凤毛菱角。

而偏偏有一位演员,他不能说“帅”,却很有男人味。

不能说完美,却“因戏为奴”,被称为影视圈内的“戏妖”。

他就是演员段奕宏。

放在专业导演嘴里:他是中国影坛不可多得的好演员。

— —爱尚君说

一、那个为梦想“一根筋”的少年

1973年,段龙(后改名段奕宏)出生在新疆伊宁。家里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他是最小的那个。

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境不是很好。或许是西北边陲粗狂的风貌造就了这个狂放不羁的少年,小的时候就特别“难搞”。

上学时不好好听讲,甚至逃课。父亲为了他跟学校老师不知道道了多少次歉。

最厉害的一次,父亲没有控制住打了他,但他依旧嬉皮笑脸,嘻嘻哈哈。

他还非常喜欢看电影。小时候看谁家有电视,甚至逃课去别人家看电影。

像这样的事数不甚数,像很多邻家小孩一样,一个字“皮”。

到了1991年,段奕宏上高二,而这年的文艺汇演,成为了他命运的转折点。

作为班上的宣传委员,他自编自导自演了一个小品《知识就是力量》,演出后获得了二等奖。

这个节目在当时引起了不小轰动。当时有个上戏的导演看到这个节目,觉得他小小年纪就能出这么完整的节目,认为段奕宏非常有天赋。

于是托人告诉他应该去报考中戏表演系,从此他的演员梦被点燃。

当他做演员梦时,父亲已经退休,在看大门。父亲希望他能踏踏实实学习,考个好大大学,然后找个好工作,一辈子就这样挺好。

但是他知道,自己学习并不好,也没想过能考上大学,既然自己有这个兴趣,就想好好钻研和拓展。

在父母眼里,他做什么事都是“一根筋”。

即使开家庭会议全家人反对时,他依然决定为梦想拼一把。

于是,高二那年,段奕宏怀揣一张乌鲁木齐的班车票就踏上了北京艺考之路。

跟《少林足球》中周星驰的那句经典台词一样:“做人如果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另一层意思却是:做人如果有了梦想,咸鱼也有可能翻身。而他,属于后者。

二、曲折苦难的表演之路

一波三折的求学路

那时家里条件差,没钱坐飞机。段奕宏整整坐了2天汽车、四天三夜火车才到了北京。

第一次到中戏的他,没什么门路,就稀里糊涂的去考试了,结果连20分都不到。

当然,他自己也做好了失败的准备。

那一次,他静静的在天门安前坐了一夜,却只想着如何说服父母不让阻止他再来京考试。

回到家,他开始吸取教训,着手第二年的艺考。这一次,他比较放开了。

他开始准备一些专业的知识,有意识的去话剧团跟人家学练功、舞蹈,找老师指导他朗诵。

甚至为了形体,19岁的他活生生把腿劈开了。连话剧团的叶兴源团长都对段奕宏称赞有加。

这话传到他耳朵里,对段奕宏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让他更坚定的练下去。

那时候有个中戏的导演来团里排话剧,段奕宏听说后,就毛遂自荐找他给自己提意见。

可是到了导演屋里,自我介绍过之后,导演却直接来了句:“你是个好孩子,但退一万步,你也考不上。”

这句话如同晴天霹雳,瞬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信心刚从一位专业人士被点燃,却在另一位专业人士这里被浇灭,此时的他,心里想:当个好演员,怎么这么难

高三,他20岁,这年他又一次去了中戏。这一次他进了三试,但还是被刷了下来。

独自坐在中戏校园一夜的他,感觉特别失落、难过,为什么这样努力和付出,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

而此时心底里那股不服输的倔劲却又一次次告诉自己:不能认输,我不比任何人差。

为了迎接下一次的艺考,段奕宏毫不犹豫的放弃了93年6月份的高考。

8月份,话剧团叶团长觉得段奕宏非常尽责,就告诉他去报中戏表演班,他觉得是个好机会,就开始着手准备。

家里条件很差,他就去苹果厂打工,每天打苹果,削苹果,做果丹皮,坚持了一个月,才赚了40块钱。

父母看到了他的坚定,于是东拼西借好不容易把学费凑齐了。可是除去学费、路费、住宿费,去学校的第一个月他就没钱了。

那一个月,他每天只吃1顿饭,甚至有时候走到街上,都梦想能捡到2毛钱,1毛钱买个烧饼吃。那时的他心里想:这条路是你自己选的,你活该活该。

所以不管生活上多么窘迫,他都咬牙坚持。

每次给父母写信,从来报喜不报忧,可是每次写信的信纸上,不知流下了多少泪水。

每天睡得懵懵懂懂就第一个起床到教室练基本功,练台词的是他,走的最晚的也是他,比本科班的学员都用工。

甚至在睡梦中,都绷着一根弦,告诉父母自己很用功,没有偷懒。泪水经常打湿了枕单。

靠着他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坚持,终于完成了7个月的培训课。

培训课结束后,段奕宏准备报考94年的专业课考试。就在这时,他遇到了生命中贵人:中戏培训老师—黄老师。

跟很多家庭优越,形体占优势的本科班学员相比,他是处于劣势的。

所以当他考上黄老师的班时,很多人都觉得他不行。唯有黄老师,顶着巨大的压力,兢兢业业的辅导他,让他感到了温暖,终于他也不负黄老师的期望,顺利通过专业课考试。

专业课考试后需要过文化课。他回到家更加努力,每天只睡3个小时,连父母姐夫都感动的不行,母亲每天给他剥核桃,打豆浆。给他补充营养。终于在他不懈努力下,文化课也顺利通过。

最终,他以西北片区总成绩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戏表演系。

自此开始,奠定了他真正的科班之路,每当他提起这段经历的时候,段奕宏的眼里都充满光芒。

不是因为它的黑暗,而是因为这段一波三折的求学经历,是他一生最美好的精神财富。

就像《卡特教练》的经典台词一样:“为什么有人愿意为自己的理想而不顾一切,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因为没有目标的生活,真的比死还难受。人生在世,没什么抛不下的。”


2.

三点一线的学习状态赢得宝贵“生日礼物”

入学前,段奕宏因为家里庆祝喝酒胃出血,险些错过了入学最后期限。

入学后,他发现跟同班的同学的举止言谈、家庭背景和文化修养相差甚远。甚至有时候他们的一个眼神就能让段奕宏触摸到他们内心的想法。这让段奕宏有一种时时的紧迫感,那怎么缩短差距呢?

于是他养成了自律的学习习惯:宿舍、排练厅、图书馆三点一线,每天勤勤恳恳,一切靠自己。


但大学四年,他没有接到一个导演演戏的邀请,他也没钱打车去剧组实习。每当看到其他同学拍完戏后分享的那种喜悦之感,让他羡慕不已。甚至有时候他怀疑自己填错了志愿。

到了大二,看不到希望,他一度想到了辍学。但一想到含辛茹苦供自己的父母,想起父母对他满是期待的眼神,他觉得这样做对不起父母。

于是他更加努力,对每一个话剧作品都加倍付出,尽量做到好,做到优秀。

终于在自己的努力下,他的作品逐渐被同学和老师认可。学校把成绩单邮寄到他家中,得到父母的认可。慢慢的他开始建立起自己的自信。

当时有位同学非常照顾他,那就是陶虹。提起94班,首先想到的是他和小陶虹。

小陶虹大学期间给段奕宏带水果吃,放假邀请他到家里吃饭,他们的专业课作业也是最好的。

老师时常拿他们两个带动班里的学习气氛,效果非常好。大家都互相较劲,比谁更用功,拍出的作品更好。

到了大三,他的努力更得到了领导的认可,领导甚至放出话来,让他进话剧院没问题。他一度看到了希望。

但到了大四,这希望又被现实狠狠的打了一巴掌:因为那年正处于文化考核和精简,留京名额特别紧张。被告知没有他的名额。他很失落,很沮丧,但还是仍然坚持拍话剧。

他不甘心,拿着成绩单去找文化部部长,被同学安慰是金子总会发光,那时的他,在学校成了一个“现象”。

直到1998年5月26号,也是他生日那天,他接到学校电话,让去学生处一趟。一进门,很多老师都在那,当时他以为毕业签字什么的,没想到等来的却是一份沉甸甸的中央实验话剧接收他的通知单。

这一刻,他的努力和付出化成激动的泪水,洗掉了这四年来所有的委屈和孤独。

在这生命中最压抑的时光,他一次次通过自己心态的调整,坚定了自己的成长道路,一次次通过成功的作品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那些无数个学习的早晨和夜晚、那些他塑造过的话剧角色,都已经深深融进他的骨子里,渗透到了滚烫的血液里,成就了他日后坚毅、不屈的性格。

三、那个“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段奕宏

到了中国话剧院后,段奕宏的人物塑造已经开始崭露头角,水平不断提高,话剧圈里的人也开始逐渐熟悉他。当然也不乏去话剧院挑演员的导演们。

有一次,电影《可可西里》去剧院挑人,看中了他。可想而知,对于一个刚刚毕业的演员来说,在大荧幕崭露头角是多么好的机会。

可是当段奕宏了解到时间跟他正排练的话剧《恋爱的犀牛》冲突时,他毅然推掉了。

还有一次,康洪雷导演的电视剧《一针见血》找到他,他当时也是在拍话剧,最后也推掉了。

他觉得,最困难的时候,是中国话剧院给了他希望,在最需要他的时候,他不能离开。人要常怀感恩之心。

都说演员戏比天大,有一次他在外边拍戏,晚上睡觉梦到他父母在水上飘着,他害怕极了。于是立马推掉当天的演出,乘飞机连夜赶回家看父母,在家呆了几天才离开。

28岁那年,他知道父母老了,也时常想他。第一次把父母接到北京,住了7、8个月,当时条件也不好,还租地下室,但是这份孝心却让人感动。

别人拍戏都在剧组睡觉,他却每天都要回家住,还骗他母亲说外边住不习惯,他知道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嘴上不说,却也挂念。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作为一个演员,他深知当年他经历的困难和艰辛,也明白是这些恩人成就了现在的自己。面对诱惑,他依然能保持感恩之心,令人敬佩。

四、《士兵突击》老A袁朗

2006年,对段奕宏来说是重要一年,这一年,他见到了导演:康洪雷。

康洪雷导演因《激情燃烧的岁月》而成名,下一步作品正准备拍《士兵突击》。

见到康洪雷导演后,段奕宏明确的表达了他不想演袁朗,说没有把握,他想演史今。但最终拗不过康导,让他演了袁朗。

在怀着忐忑、硬扛的心态下,段奕宏完成了三个多月的拍摄。也正是这部剧,让爷们,充满正义感、责任感的“老A”深入人心,这个几乎完美的军人形象,甚至被这一角色的创造者兰晓龙称为“新一代军官的代表”。

其中让我记忆犹新的台词是:

“高城:“我酒量一斤,跟你喝,两斤” 袁朗:“我酒量二两,跟你喝,舍命!”

这部剧虽然没有让段奕宏大红大紫,但却让更多的观众记住了”老A“这个角色。

随后2009年出演的《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团长龙文章这一角色更是让观众难以忘怀。

从此段奕宏被大众所熟知,成为观众心目中的“硬汉男神”。

再后来《白鹿原》、《烈日灼心》、《暴雪将至》让段奕宏的演艺之路更上一层台阶,其中后两部更让段奕宏分别获得了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和第30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2017年和余男拍摄《引爆者》时,余男谈起对段奕宏的印象时,说他比较“难搞”,这一说法在拍戏当中也体现出来。

一般“难搞”的演员分为两类,一类是耍大牌,一类是对创作的认真负责。而段奕宏属于后者。

他对于剧本、角色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对于创作他善于更细致的挖掘角色本身的真实性和贴切性。

对于这一说法,在后来黄轩跟段奕宏合作的《非凡任务》中也得到了黄轩这样的评价。

影视圈里的人评价段奕宏“因戏为奴”,“戏妖”,的确是这样,他对表演的敬业,是圈内公认的。

在拍摄《二弟》时,因为饰演角色是南方人,而且是小混混,为了更精准把握人物性格特征,他就跟当地的小混混交朋友,跟他们生活了23天。最终还把部分小混混带进了电影中充当他的朋友。

在拍摄《白鹿原》时,黑娃需要割麦子,如果是其他演员,可能摆个几秒的架势就可以了,可对于他来说,他专门跑去找当地的农民学割麦子,直到把自己的手扎的全部是刺和血,感觉麻木为止。他说这样才能找到下意识割麦子的感觉,角色更贴合现实。

在《烈日灼心》出席某活动时,该片导演曹保平都夸奖他:

“中国缺少好的演员,这是我们电影从业者的悲哀。可是我非常幸运,遇到了段奕宏这样一个演员,他是中国影坛不可多得的好演员。我相信,假以时日,老段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员,他身上具备这样的素质,我在他身上看到了这种可能性。”

他对表演的认真,对创作的负责,对自己的几近苛刻要求,其实从求学阶段已见端倪。

自律的自我鞭策让他养成了凡事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也正是这种态度,最终成就了这样一位好演员。

“宠妻狂魔”段奕宏

其实对于2019年的这部《暴雪将至》我感觉是比较遗憾的,段奕宏在里边的演技堪称经典,他把在当时体制改革下那种迫切想进入体制内,却弄巧成拙锒铛入狱的角色演绎的非常到位,角色呈现的层次感非常强。

但最终票房却只有2508万,可以说完全扑街。真的是非常可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的确不错。

从追求演员梦想被人说死”退一万步,你也考不上“到成为真正演员,段奕宏用了18年。

看过段奕宏采访的应该知道,段奕宏除了工作上,生活上也是非常丰富的。他喜欢健身、每个星期都要保持3-5天的锻炼,所以肌肉线条保持的非常好。

再一个他也非常喜欢吃,在家里喜欢做饭,尤其是会变着花样给他老婆做饭吃,而且在重要节日来临前都要给老婆准备惊喜礼物,而且配一顿丰盛的大餐,作为男生的我都有点羡慕他了。

除此之外,他还会魔术、摄影、潜水等,用他的话讲:每拍一部戏都会get一项新技能。

你看,他对工作的专业可见一斑。

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段奕宏拍片的频率并不高,几乎保持着1年1部的速度。

在他看来,一是对作品选择有自己的想法,二是觉得片酬够用就行。

他是一个把工作和生活分的很开的人。

工作时严格认真,生活时随性洒脱,有时1年能休息上7、8个月,可见他的潇洒。

如今的段奕宏,46岁,坚毅的眼神里透着一股成熟男人的魅力。不惑的脸庞下藏着一颗从容淡定的心。对于角色塑造,保持初心。对于未来的演员之路,心存敬畏。

祝福我们这位影视圈为数不多的实力派演员段奕宏,希望未来的路越走越顺。希望“戏疯子”越来越年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