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了我们的口罩,这些上海制造业龙头们在“接力”

疫情发生以来

全社会对于口罩的需求激增

为支持口罩企业扩大生产

“上海制造”多家龙头企业

依托全产业链的雄厚积淀

以战时状态快速转产

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接力”

第一棒:上游原材

接力的第一棒是口罩原材料的生产企业。在位于金山的上海石化下属企业金昌公司,生产部经理陆军从生产线上捧起一把米粒状的颗粒。他告诉记者:“这就是即将发往各地熔喷布生产企业的高熔融值的熔喷聚丙烯。”

起过滤作用的熔喷布被称为口罩的“心脏”,其产量是眼下影响全国口罩生产的最大瓶颈。疫情发生以来,价格涨了十倍,依然现货难求。

金昌公司原先并不生产熔喷布专用料,春节后复工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员工对生产线进行改造。陆军介绍,虽然同属聚丙烯,但与公司以往生产的家电、汽车塑料件相比,熔喷布专用料的熔融指数要高30倍。

于是他们通过增加变频器、更换机器皮带轮等方法,让挤出机切粒从“慢跑”到“快跑”;通过组合现有螺杆,使得2米长的螺杆,发挥出了3米长度的混合功能,以保证物料混合均匀。用陆军的话来说,“我们让三轮车跑出了奔驰车的速度”。

陆军带着团队改造后的螺杆

金昌公司原有18条产线目前已经有3条完成改造,开足马力每天可生产8吨口罩熔喷布专用料。

金昌公司经理单春风介绍,第四条产线预计在本月中旬改造完成,届时日产将再增加6吨。“我们所有的员工都复工复产了,自己原有的产品也在做,做到兼顾。”

第二棒:口罩机

光有原材料还不够,目前全国范围内生产口罩的设备也处于紧缺状态。接力棒传到了装备制造巨头——上海电气手中,旗下的上海机床厂原本生产磨床的车间里,正在进行数十台口罩机的组装调试。

这样一条口罩生产线,不算前期研发,原先仅制造就要35天,安装调试要10天。上海电气仅用了不到20天,就实现了从无到有。上海电气自动化集团总裁贾廷纲说: “郑建华董事长在电话里就跟我讲,上海电气所有的工厂对你开放。我们是五个企业的联动,设计、零件加工、组装、总装装配、调试,这样才能把时间压缩得很短,把口罩机做出来。”

一台口罩机有1400多个零件,市场上缺货,上海电气就全部自己干。企业甚至用加工精密磨床和核电堆内构件的特种机床,来生产口罩机的核心零部件。上海机床厂总经理芦华说:“全厂不用动员,大家知道要做口罩机,甚至厂里面退休的人都回来了。在现场里边你看到有的头发很白的,他自己就来了,问我过来能干点什么事情。”

第三棒:口罩生产企业

第三棒交给了下游生产企业,上海电气已经向紧急转产口罩的三枪交付了一批设备。浦东康桥的三枪厂房正开足马力。

为配合口罩生产,三枪集团专门配备人手,外地员工回来需要隔离,就召集了各门店的营业员,“三班倒”确保生产线24小时运作。

随着50条口罩生产线近日陆续到位,日产量有望达到500万只。

17年前的非典期间,三枪就曾全面转产口罩,支援全国。此次疫情发生后,这家上海民族品牌再次急速转产,医用防护服等产线也在同步新建。三枪集团总经理王卫民说,当国家有这样一个需要的时候,这是企业义不容辞的义务。

企业火线转产,是为了缓解口罩生产的燃眉之急,同时也是对企业应对需求、统筹资源、柔性生产能力的一场大考。在实战中,各家企业都有自己的收获。金昌公司生产部经理陆军希望口罩的生产早日结束,这样就意味着疫情过去了。“但是高熔融指数的这类产品将来可能跟碳纤维等结合起来,用于汽车轻量化等领域,这可能是我们将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人民需要什么

我们就生产什么

对在疫情防控阻击战各条战线上战斗正酣的全国人民来说,口罩就相当于抵御病毒的战甲,多一个口罩就多一份赢得战斗的信心,多一份复工复产的保障。眼下,口罩的供应还有点紧,但大家都知道,情况在变得越来越好。统计显示,国内每天生产的口罩已超过1.16亿只,一个月内增长了11倍,而且还在持续扩产。

作出贡献的,有很多大家熟悉的企业,除了刚才报道中提到的上海这几家。还有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富士康、甚至深圳地铁都加入到口罩生产的行列,有一家企业在口罩包装上印了一句很硬核的话——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

这句话看着就提气,背后也确实有底气。作为全球唯一一个拥有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不折不扣的世界工厂,在抗疫的大旗之下,各方生产要素迅速聚集,各种口罩源源输出。产业链是向下兼容的,只要突破了天花板,任何产品形成规模都不是什么问题。

疫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困难,但改变不了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特点。口罩供应链是特殊时期开启的一个小小窗口。在这里,我们窥见中国制造的强大动员能力。

眼下,我们还是要提倡科学使用口罩,按需使用口罩。给中国制造一点时间,口罩的问题总能够解决,其他的沟沟坎坎,我们也一样能够迈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