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鬼吹燈》盜墓四大門派之發丘摸金

發丘印,摸金符,搬山卸嶺尋龍訣;

人點燭,鬼吹燈,堪輿倒鬥覓星峰;

水銀斑,養明器,龍樓寶殿去無數;

窨沉棺,青銅槨,八字不硬莫近前;

豎葬坑,匣子墳,搬山卸嶺繞著走;

赤衣兇,笑面屍,鬼笑莫如聽鬼哭。

雖然目前天下霸唱的小說裡,關於盜墓的成分正在逐步減少,但毫無疑問,盜墓一脈依然是霸唱宇宙裡最為傳奇的一群人,從四大門派,到四大家族,手段是千奇百怪,能人是層出不窮,可以說缺少了這些人,霸唱的世界將徹底失去色彩。

在霸唱的設計裡,盜墓一系分為四大門派:發丘、摸金、搬山、卸嶺,有稱“發丘有印,摸金有符,搬山有術,卸嶺有甲”。另外,盜墓又有

四大家族,自大明年間起,手段同樣驚人,乃是觀山太保、陰陽端公、拘屍法王、九幽將軍。此外,尚有湘西背屍者等散盜,雖不成氣候,但也有很多有趣的奇人出現。

發丘摸金一脈的起源

《鬼吹燈》系列小說中,發丘、摸金,本是一脈,此二者皆拜曹操曹孟德為本派祖師爺,只因當年曹丞相曾在軍中設立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之職,相當於給發丘摸金一脈正了名號。古人云:“名不正,言不順”,發丘摸金有了曹操這個祖師字號,才自成一體,傳承後世。(然而實際上,正史並非如此,曹操確實幹過盜墓的勾當,但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的設立者是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小字法師

其實,《鬼吹燈》摸金一脈,真正的祖師是一位西周時的人殉,此人埋入墓中竟得不死,取走了周幽王墓中的丹砂異書,傳於後世,摸金校尉進退八門之法,全都得自其中,按說真正的祖師爺,是這位從墓中活著出來的奇人,不過遺憾的是,此人姓名和日後結局都已失傳,不可考證了。後來,還是發生在周朝時,周幽王墓和商湯墓,離奇被盜。周幽王墓裡發現了兩具全身赤裸,栩栩如生的青年男女屍體,這件事是否與那位奇人有關,就不得而知了。

時至今日,已經很難確切的知道在那個古老的年代,那位真正的摸金祖師究竟經歷了怎樣的風雲人生,也不知道作為摸金一脈起源的丹砂異書究竟是何物。我們只能猜測,西周之時,天卦雖已不完整,但畢竟是西周王族看家的本事,故而,周幽王墓中的丹砂異書上所述,可能正是用卦數詮釋的古老風水概念,摸金一脈最初的風水觀正是來自於此。

摸金校尉

曹操以需要軍餉,掃平亂世為藉口,吸納了不少倒鬥高手,並設立正規的倒鬥部隊編制,就是國家盜墓辦公室主任,專門發掘墳墓盜取財物以充軍餉,至此才有了摸金校尉之說,千百年來沿用至今。摸金校尉的行規和各種手藝,及其易理五行之框架,都是到了唐代才發展完備,後來更是吸取了江西形勢宗風水理論的精髓,有了“尋龍訣”和“分金定穴”這些獨有的風水秘術。曹操之時,摸金校尉乃從正規的軍事編制;曹操之後,盜墓者皆各自為政。凡以摸金之法盜墓,均為摸金校尉。摸金校尉多以個人行動為主,喜歡單打獨鬥。

“摸金”是倒鬥中最注重技術性的一個流派,而且淵源最久,很多盜墓行內通用的唇典套口,多半都是從摸金校尉的口中流傳開來的。舉個例子,現今盜墓者,都說自己是“倒鬥”的手藝人,但是為什麼管盜墓叫做“倒鬥”?恐怕很多人都說不上來,這個詞最早就是來源於摸金校尉對盜墓的一種生動描繪。中國大墓,除了修在山腹中的,多半上面都有封土堆,以秦陵為例,封土堆的形狀,恰似一個量米用的鬥,反過來扣在地上,明器地宮都在鬥中,取出明器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鬥翻過來拿開,所以叫倒鬥。

摸金校尉每人都會帶一個“摸金符”。摸金符是用穿山甲最尖利的爪子為原料,然後還要經過很多特定的工藝才能完成。書上記載:“用穿山甲最鋒利的抓子,先浸溝在巂臘中七七四十九曰,還要埋在龍樓百米深的地下,借取地脈靈氣八百天,一寸多長,烏黑甑亮,堅硬無比,符身攜刻有“摸金”兩個古篆字,有護身之用。”極辟邪。既是護身符,又是身份證。學得摸金校尉的手段,頂多算半個摸金校尉,只有戴了摸金符才算正宗的摸金校尉。

摸金校尉每次倒斗的時候,都要帶黑驢蹄子和糯米,黑驢蹄子是用來對付殭屍的,糯米驅邪,有時候也會帶上桃木釘和絆屍繩。凡是掘開大墓,在墓室地宮裡都要點上一支蠟燭,放在東南角方位,然後開棺摸金,如果蠟燭熄滅了,就叫“鬼吹燈”,必須把所得財物原樣放回,恭恭敬敬的磕三個頭,然後按原路離開,空手回去。摸金規矩很多,主要就是:不倒平民倒大斗,盜墓只能在晚上,墓室只准進一次,明器只拿一兩件,雞鳴燈滅不摸金。如果遇到同行,必須互相扶持,但由先來者先選取明器(即冥器,指陪葬的值錢物品)

發丘中郎將

發丘中郎將,起源在三國之時,亦為曹操所設。發,發掘;丘,墳墓;中郎將,官名。發丘中郎將與摸金校尉,同屬曹操的盜墓軍隊,盜墓手段幾乎一樣。只不過前者官大一級,是摸金校尉的首領,“摸金有符,發丘有印”,發丘中郎將不僅有“摸金符”,而且比摸金校尉多出了一枚“發丘天印”,印上刻有“天官賜福,百無禁忌”八個大字,是一件不可替代的神物,號稱“一印在手,鬼神皆避”。故而,發丘中郎將又名“發丘天官”

摸金校尉手段高超,行規復雜,又有兼濟天下之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自成體系,有完整手藝行規傳承的行業,共有七十二行,民間有語:“七十二行,盜墓是王。”因為盜墓雖然屬於外八行,吃死人飯,散死人財,為世人所不齒,但盜墓需要的技術與知識、膽色、手藝,以及盜墓得到的回報與風險,都是其餘任何一行都無法比擬的。而“摸金校尉”則是中國盜墓職業中的王中之王,世人也公認“盜墓倒鬥,摸金為王。”

盜墓一脈的衰敗根源

明朝時期,太祖啟用清溪觀山太保,為大明修建皇陵,觀山太保提出三大計策,對抗四大盜墓門派,以“破印毀符”之法對付發丘摸金,不過盜墓一脈的蹤跡散佈天下,一時拿他們也沒什麼辦法,直到“永樂”年間才找到機會,終於把“發丘印”和六枚“摸金符”毀去,但世上仍是剩有三枚“摸金符”下落不明。此後,發丘摸金,由盛轉衰,沉寂百年,直到清末,一位奇人出現,摸金一脈再次中興。

其實當年,莫說是發丘、摸金,就是搬山、卸嶺,都在觀山太保的計策下損傷慘重,以至於明朝中期盜墓倒斗的行當,一度銷聲匿跡。同樣,我們也無法得知,當年觀山太保和盜墓一脈之間發生事件的具體情況。只知道後來,一位皮匠的兒子,無意間發現了一座沒有棺材的古墓,墓裡除了有金銀和一具枯骨,還有屬於發丘中郎將的信物:發丘印、尋龍訣(可見當時毀掉的並非真品)算來,那該是清朝後期的事情了。

同一時期,或早或晚,似乎是為了呼應首領信物的重現江湖,一位奇人橫空出世,引領了摸金一脈的中興,此人是清末盜墓行裡的老夫子,他一人掛三枚摸金符,世上多稱其為張三鏈子,即便當初在崑崙山任職,也僅用真姓,埋了實名。張三鏈子張三爺似乎一開始就和墓葬有某種聯繫,他本是名門之後,家敗後自幼流落鄉野,他小時候住的村子叫金棺村,最初的奇遇在金棺墳,他在墓中遇見心懷叵測的靈州貓主——林中老鬼。後者傳授於他相物之術(主要是相貓相狗)後來,林中老鬼違逆天數,被命運照頭丟了石子一顆,然後被砸死了。

而後,張三爺開始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在江南平寇成名,後來做了軍官,同太平軍作過戰,剿過塔教(白蓮教分支),剿過捻軍(民間秘密組織),大破猴子陣,後跟隨左宗棠入新疆平叛,收復伊犁,久經沙場,多臨戰陣,一生奇遇數不勝數。然後不知怎麼,在洞庭湖為盜,號稱賊魔,插了常勝山的香頭。如此人生,可謂是跌宕起伏,名滿江湖。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見三爺的人生軌跡,但我們不知道三爺作為摸金校尉經歷了什麼,只知道三爺有至少兩處奇遇。

第一處,應該是三爺一人掛三符的那件事。僅有的三枚古符都歸了三爺,而另一處,則是三爺盜發西周神墓,得到“十六字天卦全象”的那件事。得到十六字天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摸金校尉的力量達到了頂峰,因為這時候摸金校尉是世界上最接近真理的一群人。雖然只有張三爺一人是真正的摸金校尉,但三爺得到“十六字天卦全象”之後,結合摸金一脈的專利產品“尋龍訣”,撰寫了一部奇書,正是鬼吹燈的引子:《十六字陰陽風水秘術》

《十六字陰陽風水秘術》囊括陰陽風水之術,名為十六字,確切的說是十六卷,每卷以周天古卦中的一個字為代表,共計一十六字。這十六字分別是:天、地、人、鬼、神、佛、魔、畜、懾、鎮、遁、物、化、陰、陽、空。可謂無所不包,不僅有風水術和陰陽術,而且因為是由摸金校尉的高手所著,所以還涵蓋了大量各朝各代古墓形制、結構、佈局的描述,以及摸金校尉們在倒鬥之時遇到過的各種疑難艱險。可以說,這是一部貨真價實的“摸金倒鬥指南”

《十六字陰陽風水秘術》的誕生,代表著摸金一脈的手段達到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高峰。張三鏈子張三爺一生崢嶸,到了暮年,萌生退意,有一兒一女,和四位弟子,共計五位傳人(一女不算),皆是風水算學高手,也是摸金校尉唯有的傳承人選。按照行規,摸金符不傳兒女,於是三爺的兒子出局了。但三爺一脈也絕非凡俗之輩,除了摸金之術,還精通相物古法與“蠍子爬城”(與雪莉楊外公的“魁星踢鬥”同為綠林絕技)

三爺的四位徒弟之中,大徒弟、二徒弟、四徒弟,分別是飛天欻觬(後來的了塵和尚,鷓鴣哨的摸金師父)、金算盤(龍嶺迷窟魚骨廟建造者,慘死於人面黑腄蠁)、鐵磨頭(被機關打中罩門,當場死於非命)。他們三人,各獲得一枚摸金古符。張三爺深知天道中造化變移,物極必反,認為《十六字陰陽風水秘術》奪天地之秘,恐損陽壽,便毀去陰陽術的那半本,剩下風水術的那半本,傳給了三徒弟:陰陽眼孫國輔(胡八一祖父的師父),連自己的親生子孫都沒得傳授,隨後三爺便歸隱山林。

這正是:留半書,授三符;一道傳四友,兩絕名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