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中國茶葉博物館館藏精品,難得一見!

茶,

自神農最初發現和利用以來,

在中國歷史上已被吟詠了幾千年之久。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這句古老的俗語,

道出了茶與中國人民的不解之緣。

古往今來,

茶之種、之制、之器、

之藏、之飲、之用

各有其術,各有其道,各有其情。

中國茶葉博物館地處浙江省杭州西湖區龍井鄉雙峰村龍井路88號,於1991年4月正式對外開放,是我國唯一一座以“茶和茶文化”為主題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陳列大樓內設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緣、茶俗等六個展廳,細緻生動地反映了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中華茶文化。

以下是中國茶葉博物館館藏精品,與君共賞!

茶樣

清代“向質卿造”宮廷磚茶

普洱茶轉,茶磚一面為陽文(文字凸出):“向質卿造”,長12.3cm、寬12.3 cm、高3.5 cm,重約250g,中國茶葉博物館收藏。

清代素心茶

1990年出土於福建漳浦縣,墓主藍國威是康熙六十年貢生。墓中出土一息茶葉罐,罐內裝滿茶葉,茶中有10.5cm的小紙條,墨書“素心”二字,為茶葉品名。

瑞典哥德堡號沉船茶樣

哥德堡號航行於哥德堡與廣州之間,1745年9月12日在駛進哥德堡港口時沉沒,載有370噸茶葉。後打撈出大量茶葉,中國茶葉博物館收藏的沉船茶樣分別為前副總理田紀雲轉贈、瑞典駐上海大使館贈送。

捐贈品

清 咸豐十一年照驗 倪龍江捐贈

清代,徽州茶商販運茶葉均須持有地方衙門所頒的“引票”(或“照驗”),以備關卡查驗。茶商若無引票而販運茶葉,一經關卡查出,即遭嚴懲。

清 同治十二年售茶園戶捐照 倪龍江捐贈

紙質,為同治十二年(1873年)五月十三日清政府頒發給售茶園戶的憑證。是反映清政府對售茶園戶在買賣茶葉過程中徵收捐稅的實物資料。

清 光緒六年執照 倪龍江捐贈

紙質,為光緒六年(1880年)督辦皖南牙釐總局頒發給歙縣方隆興茶號的完稅憑證。

民國 絲茶銀行紙幣 朱德水捐贈

壹圓:長15.0釐米 寬8.0釐米

伍圓:長16.0釐米 寬8.5釐米

拾圓:長17.0釐米 寬9.0釐米

中國絲茶銀行系由天津巨紳張子青長春籌設,是一家以民展茶葉、絲綢生產為宗旨的專業性商業銀行,總行設在天津,其貨幣流通於華北地區。

“同大元”茶莊價目表 民國 倪龍江捐贈

“吳元興茶莊”廣告單 民國 倪龍江捐贈

營業許可證 1951年 吳勝天捐贈

“天成茶莊”包裝紙 現代 卜英文捐贈

“永德堂茶莊”廣告單 現代 卜英文捐贈

香港茶文化郵票紀念封 現代 卜英文捐贈

民國“福茂隆茶莊”金字招牌 唐楷之捐贈

民國“隆泰茶葉”招牌 胡龍官捐贈

民國 紫砂刻花鳥紋茶盤 李長平捐贈

明 青花高士圖茶壺 吳遠明捐贈

明 紫砂茶葉蓋罐 李長平捐贈

清末 銅鍍鉻雙耳茶葉瓶一對 倪龍江捐贈

晚清 紫砂八方矮蛋包壺 李長平捐贈

唐 茶碾輪 毛昭析捐贈

明末紫砂絞胎加釉瓜楞罐 吳遠明捐贈

清初紫砂絞胎六方茶葉罐 吳遠明捐贈

明末清初紫砂提樑壺 吳遠明捐贈

歷代茶具

良渚文化 黑陶異形壺

這件黑釉器造型較為特殊,兩立耳稍外撇,應是新石器時代的水器,可看成是中國茶具的源頭。

南朝 青釉點褐彩茶托

口部微斂,淺弧腹,平底。口沿裝飾褐彩,內刻劃十一瓣蓮花,並留下五塊墊珠墊燒的痕跡,時代特徵明顯。系承盞的茶托,以防止茶杯燙手而專門設計。

東漢原始瓷灶

原始瓷界於陶和瓷之間,因其燒造的溫度已遠遠超過陶器,因此非常堅硬。原始瓷最早出現於商代,到了東漢更加成熟。漢代飲茶已在南方的貴族、士大夫之間流行,當時主要是以煮茶為主,以釜煮茶應是當時的飲茶方式之一。

漢·青銅釜

秦漢時期,人們對茶的飲用採用的是羹煮法,即將茶碾末後加蔥、姜、鹽等入釜煮飲。而此青銅器就是漢代的煮茶器。

唐 白釉煮茶器

此套白釉茶具出土於河南洛陽,系明器,由茶碾、茶爐、茶釜及茶盞託組合而成。碾好後的茶末需放入風爐上的茶釜中煎煮。此白釉風爐及茶釜系煮茶用器,風爐呈筒狀,有圓形爐門。茶釜帶雙耳,煮好的茶,用茶勺舀出放入茶盞託中品飲。

唐 鞏縣窯黃釉風爐及茶釜

風爐及茶釜皆為煮茶器,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唐白釉茶爐及茶釜,與同墓出土的唐白釉茶碗、茶臼,以及白釉陸羽俑,成為唐代飲茶方式的重要物證。

唐 邛崍窯黃釉茶銚

煮茶器。口沿有唇,深弧腹,平底。器腹中間有一竹節形橫把,與之成90度的一側有匜形流。磚紅色胎,帶有強烈的四川邛崍窯瓷器的地方特色。器腹只施半釉,器內也不施釉,系實用器。

唐長沙窯“荼”碗

長沙窯是唐代的著名窯口,曾生產大量的酒具,這件青釉碗心刻有“荼”字,已十分明確這類碗的用途,可作為長沙窯青釉茶碗中的一個標準器。

宋龍泉窯青釉壺

這是南宋龍泉窯的產品,釉色青中泛灰褐色,釉層有透明玻璃質感,釉面略有開片現象,整個茶壺造型敦厚古樸,如瓜型,因器型小巧,正好一手握,故又稱為“一手壺”。

宋 銅盞託

宋元的盞託有兩種形制,其一承盤內凹,其二承盤上凸,通常後者為多。該銅盞託承盤高出平面許多,適合放置腹部較深的茶盞。

宋青白釉葵口盞

宋代除了流行黑釉盞外,南北各地的窯口也生產大量的瓷茶具,景德鎮的青白瓷茶具就是其中之一。

明耀州窯青釉茶壺

這件青瓷壺應屬明代耀州窯產品的精品,造型規整,氣度不凡。明代散茶流行,以壺瀹(yuè)泡茶葉是當時十分流行的泡茶法,因此茶壺大量出現。

明末清初黃花梨茶壺桶

明清兩代出現以各種材料製成的茶壺桶(套),起到很好的保溫作用,但以黃花梨為料製作的茶壺桶還是十分罕見,應是大戶人家備置的。

明 紫砂絞泥加釉瓜稜罐

直頸,圓腹,罐身呈瓜稜狀,飾有兩種不同顏色泥料如絞麻花般絞在一起所形成的紋理,形如湍流。此罐,在製成後的胎體上,施了一層透明而稍泛黃的釉,色澤光亮,紋飾更顯清晰。

清·豆青地白花茶葉瓶

圓口,平肩,長方體瓶身。通體施豆青釉,釉面淡雅柔和,色淺淡若湖水,釉面凝厚。瓶體一面用白釉繪一枝梅花,另一面繪荷花荷葉,構圖簡潔,花葉刻畫生動。

清乾隆·仿雕漆瓷茶船

此茶船形、色、紋均具雕漆器的質感,乍看幾可亂真。

清·銅胎畫琺琅茶船

此茶船線條奔放,構圖繁密,色彩明快,應為當時廣作貢品無疑。

清德化窯白釉茶杯

這件小杯應是清初的產品,白度很高,釉層也很厚,其中把柄製作成龍形,頗有創意。

清青花折枝花茶壺

這是典型的清代康熙青花壺,造型敦樸,釉色淡雅,也是外銷歐洲的茶具之一。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大量的海外茶具也開始走上了迴流之路。

清乾隆青花庭園仕女圖茶海

茶海由承盤和漏板兩部分組成,其上放置茶壺、茶杯,便於澆淋茶壺時不致使茶水外溢。此茶海系從法國購回,保存完好,器型碩大,在國內茶具中實屬罕見。

清青花“蓮心”茶葉瓶

這是清代嘉慶年間典型的瓷器,器呈長方體形,肩部及四周均繪青花纏枝牡丹紋,正面的中心開光,內寫有隸書“蓮心”兩字。蓮心是明清兩代散茶中的一個品種,以茶葉採摘時的形狀來命名茶的類型,龍井茶中就有芽茶及蓮心之稱呼。

錫胎椰殼雕茶具一組

這是一套海外迴流的茶具,以茶壺、茶葉罐、茶杯及盞託組合而成。是清代乾隆時期專門用於外銷歐洲的茶具。

清粉彩西洋人物紋茶壺

這是清代中期景德鎮生產的茶壺,畫面是兩位西洋人物和一隻西洋犬,這也是受歐洲文化影響而設計的茶壺。

清紫砂加彩雜寶紋茶葉大罐

這個茶葉罐是以宜興紫砂做成的,罐身再飾以粉彩雜寶紋,器型碩大無比,底部有“龍成茶莊”的字樣,說明是民國時期龍成茶莊曾用之物。

清青玉詩文壺

整壺以青玉製成,周身刻著詩文,系清代中期的作品。以玉器製作茶壺,也說明了清代茶具的豐富性,主要用於欣賞和把玩。

清紅木茶籝(yíng)

此茶籝由紅木製成,設計巧妙,下有抽屜,上部分割成兩大空間,可放置茶壺、茶杯等茶具,以可伸縮的捲簾式門為裝飾。托盤暗藏背面,與整器融為一體,並有效節省空間。

清銅胎畫琺琅花蝶紋高提樑壺

整器造型挺拔,設色淡雅,雖紋飾繁多,但顯得繁而不亂,應該是廣東地區所製作的銅胎畫琺琅之作。

清青花詩文杯、託

託敞口,深腹,折腰,矮圈足,托盤以青花書楷書七言詩句,集摘自中國唐床詩文,青花髮色鮮豔,字體端正,書體排列以一首七言詩為中心,其它七言詩均圍繞中心作扇形排列,寬圈足無釉,底足有青花四字行書款“寶珠利記”。

民國象牙卷荷雙龜茶則

茶則是用來量茶入杯的器具,製作者巧妙地利用象牙原材質設計成卷荷型,兩隻小龜匍伏於卷葉之內,刻畫生動,栩栩如生。龜乃靈性之物,我國古人常以龜象徵長壽,把茶則設計成卷荷藏龜,大概也同喝茶養生、長壽有關!

近代 奶茶壺

藏族茶具,整體造型如葫蘆形。壺直口寬唇,粗長頸,折肩,扁圓腹。銅質鑲銀,壺口及頸下部包銀,裝飾刻劃紋,壺流以純銀製成龍首形,壺柄以銀製成一張口微立的龍形。壺頸上半部以及肩、腹、脛部分以鏤雕銀質作為裝飾。壺蓋製成三層覆鬥形,如意形頂珠以銀包嵌。

近代 銀盞託

銀質,盞託錘揲成型,斂口,呈六出花瓣形,淺腹、下連高圈足。中間有凸圈,以承盞。蓋呈三層寶塔形,層層錘揲,頂珠嵌粉彩瓷珠。

近代 奶茶碗

錫制,碗外壁中間圍以癭木,一則起到防燙作用,二則也有很好的裝飾效果。此外,奶茶碗外專門製作碗套,以雙色馬尾棕編織而成,有利於遊牧民族外出攜帶。

茶籌

共103枚,圓柱形,每枚茶籌均漆有不同顏色。茶籌是茶館向客人收取茶錢的憑證,上面寫有茶館商號和茶名信息。

愛茶的朋友如有機會前往杭州西湖,

可入茶葉博物館內,

親眼看看館藏的有關茶的精美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