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 《天才枪手》题材新,为什么替别人考试的人被叫做枪手?

泰国电影《天才枪手》以一次惊天留学考试作弊案为原型,把考试作弊这样的文戏楞是拍成紧张刺激的武戏,不啻为十月一个小惊喜。

不过我相信不少人错过了这部片子,原因就是这个标题总让人误以为是部香港喜剧枪战片,怪就怪枪手二字,看过正片才会意识到这里的枪手指的是替人代考。仔细想想,枪手和代考好像并没有必然联系,那么枪手这种叫法是何时流行起来的?考据君怀着好奇去翻了翻故纸堆,结果答案是:谜!

首先要说,中国在考试方面的历史可比西方长得多。毕竟以英国为代表的文官制度直到19世纪才建立起来,而中国早在1000年前就开始搞科举,一直延续到1905年废止。考试历史如此之长,伴随而来的自然就是丰富多彩的代考作弊史。从温庭筠“温八叉”到罗生门唐伯虎,故事可是不少。不过代考终究是上不了台面的事,官方自然要隐晦谈之。

粗查起来,古代对代人考试讳称为“捉刀”。这个典故来自于曹操。当时北方使者谒见,曹操嫌自己相貌丑陋便找了儒雅的崔琰假冒自己,而自己作为“捉刀人”侍立在旁。结果使者说假曹操就是长得漂亮点没什么特别,倒是旁边的“捉刀人”是个枭雄。曹操于是就派人把使者灭了口。

大概是因为故事中出现了冒名顶替的情节,于是捉刀便被后人拿来指代冒名顶替之人。另外古代用刀刻竹简记录文字,于是也有刀笔吏之说。坊间甚至有学者指出,也许曹操这个故事里的“捉刀人”可能并不是指拿刀的侍卫,而是站在主公身边一个拿“笔刀”的秘书。听起来好像也有一定道理。

当然,捉刀这一说法可能太隐晦,很可能在民间一直都没有传开。官方文献也多用“倩人代考”之类的说法。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明末。到了清代,枪手这个词就突然冒了出来。在清代的小说和文献中,枪手、枪替、枪冒等词大量使用来指代代考者,甚至把枪手中介称为“枪架”,把专业枪手起外号叫“神枪手”,可见此时枪手一词已经广为泛用。但它为何在明清之交突然流行起来指代替考,考据君惭愧,实在没有查到确凿资料,只有几个猜测与大家共享。

猜测一:枪手与铳手

现在的枪有两个含义,冷兵器长枪和热兵器枪械。据《辞源》记载,文献中最早出现枪手是手执长枪的士兵,这种士兵和替人代考实在联系不起来。

大家知道火药武器在明代称为铳,日语中现在依然用汉字铳代表火药武器。铳发音同充,会不会最早把冒充别人代考的人隐晦地称为铳(充)手?

明清之交有件事我很奇怪,那就是“铳”这个字好像突然从文献里蒸发了。清代文献大量用枪指代火器,不再用铳字。考据君查了查清初几位皇帝姓名,也没发现有什么要避讳之处,但确实存在可能性,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当时官方集体放弃了使用铳字。也许在这时,代考“铳手”也就变成了代考枪手。

猜测二:枪替是英文

在清代文献里,“枪替”是比较常见的词语指代考行为。细读一读,有没有发现这个词和英文 Cheating 发音很像?那么会不会枪替是音译词呢?有了枪替然后才有枪手枪架等一干称呼的呢?辞源没有记载,也没有其他佐证材料,所以这只能算一个大开的脑洞。

以上只是猜测,既然在官方文献中找不到答案,很可能这个词是由老百姓发明并流传开来然后再进入官方的文献口径也说不定。无论如何,枪手用来指代替考已经有300多年历史。而这个词语的由来到底有什么内情。如果你有想法欢迎留言告诉考据君。

最后附上一段清代科场作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