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四大楷書沒有列入虞世南就是個笑話,歐顏柳趙本人都覺得不好意思

《孔子廟堂碑》,為虞世南撰文並書寫,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原碑立於唐貞觀七年(633年)。碑高280釐米,寬110釐米,楷書35行,每行64字。碑額篆書陰文“孔子廟堂之碑”六字。碑文記載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後裔孔德倫為褒聖侯,及修繕孔廟之事。為虞世南六十九歲時所書。此碑筆法圓勁秀潤,平實端莊,筆勢舒展,用筆含蓄樸素,氣息寧靜渾穆,一派平和中正氣象,是初唐碑刻中的傑作,也是歷代金石學家和書法家公認的虞書妙品。“僅拓數十紙賜近臣”(清楊賓《大瓢偶筆》)。據傳此碑刻成之後,車馬集碑下,捶拓無虛日。未幾火燼毀,武周長安三年(703),武則天命相王李旦重刻又毀。唐刻拓本今罕見。後唐拓本《孔子廟堂碑》流入日本,現藏日本東京三井文庫。

宋代黃庭堅有詩云:“孔廟虞書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可見原拓本在北宋其珍貴。現存此碑的兩種重刻本:一在陝西西安碑林,宋初王彥超刻,世稱“陝本”,或“西廟堂本”;一在山東城武,元代刻,稱“城武本”或“東廟堂本”。前者字較肥,後者較瘦。四廟堂碑,嘉靖三十四年地震時石斷為三。斷後初拓本二行“虞世”二字完好。明中期拓本末行“風水宣金石”幾字完好。

關於三井藏有唐拓本《孔子廟堂碑》,不能不提到三井高堅,本世紀初,日本三井財團中有名三井高堅(字宗堅,號聽冰)者,好藝事,嗜鑑藏,因挾雄厚之資,委其好友、著名篆刻家河井荃廬(仙郎)往中國,大肆蒐羅中國金石碑刻,獲取珍貴罕見的中國古代善本碑拓百餘種,其中唐字孤本十數,宋拓則愈半百,皆秘藏於其聽冰閣中,一時名播遐邇。然因其所藏深不露,與世隔絕達六十多年,故一般多僅聞盛名而鮮知其詳,更無一飽眼福。直至近年,方移入財團法人性質的東京中野上高田的三井文庫。人們通過文庫定期的公開展示,方得稍窺一斑,其中包括久藏著的唐拓本虞世南《孔子廟堂碑》。

虞世南,唐代詩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餘姚人。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時。虞寄無子,世南過繼於他,故字伯施。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

仕隋為秘書監,賜爵永興縣子,世稱“虞永興”或“虞秘監”。授青光祿大夫,諡文懿。沉靜寡慾,精思讀書,至累旬不盥櫛。文章婉縟,見稱於僕射徐陵,由是有名。在隋,官秘書郎,十年不徙。入唐,為秦府記室參軍,遷太子中舍人。太宗踐祚,歷弘文館學士、秘書監。卒諡文懿。太宗稱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手詔魏王泰曰:“世南當代名臣,人倫準的,今其雲亡,石渠、東觀中無復人矣。”其書法剛柔並重,骨力遒勁,與歐陽詢、楮遂良、薛稷並稱“唐初四大家”。其詩風與書風相似,清麗中透著剛健。因是近臣,故侍宴應詔的作品較多。代表作有《出塞》、《結客少年場行》、《怨歌行》、《賦得臨池竹應制》、《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等。其中後三首詠物詩(即《賦得臨池竹應制》、《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分別寫竹、蟬和風,緊緊抓住對象特點,刻畫得相當傳神,例如《蟬》詩寫蟬飲清露,棲(梧桐)高處,聲因高而遠,而非是依靠秋風,寓意君子應象蟬一樣居高而聲遠,從而不必憑藉、受制於它物,世南描摹狀物、託物言志之功夫可見一斑矣。集三十卷,今編詩一卷(全唐詩上卷第三十六)。

虞世南是跟從王羲之的七世孫、隋朝書法家智永禪師學習書法的。他的字用筆圓潤,外柔內剛,結構疏朗,氣韻秀健。傳說唐太宗學書就是以虞世南為師。唐太宗常感到“戈”字難寫。有一天,他寫字時寫到“戩(jian剪)”字,只寫了“晉”的半邊,讓虞世南寫另外半邊的“戈”。寫成以後,唐太宗讓魏徵來鑑賞,魏徵看了說:“今窺(看的意思)聖作,惟戩字戈法逼真”。唐太宗讚歎魏徵的眼力高,也更看重虞世南的書法了。虞世南的代表作有《孔子廟堂碑》等。初唐的書法家繼歐、虞之後的是褚遂良和薛稷。虞世南死後,唐太宗慨嘆地說:“世南死,沒有人能夠同我談論書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