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 趙孟頫《前後赤壁賦》鑑賞與臨習

書家介紹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又號水精宮道人,浙江吳興人,為宋皇室趙德芳的後代。趙孟頫於元至元二十三年應選入朝,一生為官,逝後追封魏國公,諡文敏。他博學多才,學識過人,詩文、書畫、音律均善,亦旁通佛學,明何良俊譽之為“上萬五百年,縱橫一萬里”的人物。然其為宋之皇室,後降附“敵國”淪為貳臣,是以又有傅山、康有為等剛直之士薄其人遂惡其書,大加譏貶。

  客觀地評價,趙孟頫書風能籠罩於元、明、清諸代,首先應歸功其深厚的藝術造詣,歸功於其對傳統的精確闡釋。趙孟頫是個很複雜的人物,我們可以非議其骨氣,但應當一分為二地看待其書法。筆者以為當代姜澄清先生的評價較為精當:“書法至趙孟頫才最終確立了‘婉約’的地位。而趙書的出現,是與時代潮流相感應的,並不偶然。”

  作為開宗立派的人物,趙孟頫早年學宋高宗,中年的專習“二王”,虞集謂之“楷法探《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諧《聖教序》而入其室,至於草書飽《十七帖》而變其形”。同時對篆、隸、章草等趙皆苦心研習,晚年又著力李北海,因此深厚的傳統積澱成就了趙體的輝煌。

02

作品背景

  《前後赤壁賦》一文為蘇東坡貶謫黃州,在人生最為失意、最為灰暗時所作的名篇。公元1301年,時年47歲的趙孟頫重讀此文時,其內心的隱痛擊打著他的心靈。這時當“明遠弟”(此卷跋文中記)呈紙求書時,他內心的鬱悶與悲涼便隨著東坡的語言汩汩流淌。他的婉約悽美的筆調款款寫來,恬然而靜謐在宣洩著自己的情懷。這就是趙孟頫這件書法作品的創作背景。

《前後赤壁賦》卷為趙孟頫47歲時所作,藝術上正值其深研“二王”書風的階段,已對行草技法有了相當高的體悟。而在思想上,此時的他仕途得意,但心中依舊有些黯然,一是因為朋友的冷漠,二是來自發自內心的某種抑鬱。他需要一方承載心緒的淨土,他把自己融入了筆墨世界。

03

作品臨習

  此卷為行書橫幅,紙色古樸,筆致細膩,十分典雅。作為“二王”一脈的小字,臨寫用筆一定要選擇精品狼毫。用什麼樣的墨也要心中有數。墨太濃易滯筆散鋒,太淡會滲開傷神,影響線條的清爽之氣。可用書畫墨汁滴適量的水。紙的選擇也挺有講究。切忌用生宣,宜選較熟一些的。臨寫可用毛邊紙糙面創作宣用灑金宣。灑金宣既可顯出色墨的變化,又能表現細微的線條,有助於激發創作慾望。

對於用筆,趙孟頫有句名言:“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前後赤壁賦》為行書長卷,其用筆的嫻熟、精湛一覽無餘。趙字在筆法上直承右軍,以流麗挺健為主,線條溫潤凝練,外秀內剛。

  行書點畫富於變化,所謂“數畫並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

1《前赤壁賦》

2《後赤壁賦》

3題跋

來自臨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