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之絕世珍品

翡翠白菜

 一件高67釐米、底寬21.6釐米的清代象牙雕刻“九層寶塔”。這件六邊形九層塔牙雕每層雕有彌勒佛一尊,簷下各有風鈴。

清 松花石硯

明,永樂。青花蟠龍天球瓶

毛公鼎

西周晚期(Ca.9th~8th centuries B.C.)毛公鼎是中國二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件宗廟祭器。它的內壁鑄有五百個字的長銘,是現存商周兩代七千多件有銘文的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銘文的內容可分成七段,

大意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並飭勤公無私,又令毛公族人擔任禁衛軍,保護王室最後頒贈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由內容推測,毛公鼎應鑄於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時,其銘文是可凌駕於〔尚書〕的一篇西周真實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貴的文獻,也因此毛公鼎可稱是舉世的瑰寶重器。

清,掐絲琺琅

圖為原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一件明代玉雕《白玉偷桃雙猿》

明正德青花阿拉伯文番花插

鈞窯粉青窯變粉紅碗

新石器時代晚期,良渚文化,玉琮

嬰兒枕,宋 定窯(A.D.960~1279)瓷枕在唐朝時,一般可見到的有三彩、褐釉、黑釉、長沙銅官窯等釉色,而造型則有睡枕及脈枕等。到了宋朝,瓷枕造型更是多樣化,特別是陪葬用者,器型增大、樣式與紋飾都以含有寓意者為取。此件嬰兒枕應為日常生活用品。造型活潑可愛,健康兒穿著衫褲及套上有花紋的寰勯L背心(北京故宮博物院亦有一件造型相同,但背心則素無花紋),趴在鍓|上,雙腳往後交*,一副悠哉狀,令人疼愛。此枕以前、後模壓製而成,再以刀剔刻臉部五官及衣著線條,使其表情更生動明確。器底平整,左右挖有二小圓洞,這是為避免燒造時因密閉的器內,空氣熱漲而爆裂。釉牙白略帶灰。定窯在燒造時因以煤炭為燃料,窯內為氧化燄氣氛而使釉色泛黃略帶灰。在器底有幾處流釉現象,此即文人們所形容的「淚痕」。此件器底刻有乾隆癸已三十八年(西元1773年)春之御題詩款。

玉瓣金葉水仙(清代)

康熙御製黃地牡丹紋琺琅碗

康熙琺琅彩胭脂紅地梅花紋碗

酒壺銅狗

明,成化鬥彩花鳥杯

皇宮御用珍玩(多寶閣),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肉形石

五彩龍鳳大盤,明 萬曆

高4.6cm,口徑30.3cm,足徑20.3cm。

侈口大圓盤,窄唇,矮圈足。胎薄,施釉潔白,器面圖案為釉下青花與釉上低溫彩共同描繪成。

蓮花式溫碗宋汝窯(A.D.960~1279)

玉荷葉杯(閃玉)

宋─明,長15.2cm,寬5.9cm,高9cm。

玉鳥形佩  商,高11.35cm,寬5cm,厚0.3cm。赭色玉質,大部分沁為灰白色。以鏤空與淺浮雕技法,雕琢出一梟鳥的側面造形。鳥頭上站立一龍,比例上龍頭甚大,龍身較短。龍與鳥的眼睛,都是商晚期〈約公元前十四至前十一世紀〉典型的「臣」字眼,全器最下端,即鳥爪部分,形成一凸榫,證明此器曾插於某種易朽物質之上

寶石紅僧帽壺

明 宣德

通蓋高19.2cm,口徑長16.1cm,口徑寬11.2cm,底徑7.6cm。

壺口沿呈三階漸高邊,形似僧伽帽,故名。

書麗人行卷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舒城人。北宋畫家,擅繪人物鞍馬及歷史故事畫,為王安石、蘇軾、米芾所推崇。本卷以杜甫樂府詩《麗人行》訂名,描繪了楊貴妃姊姊虢國夫人等初春出遊的情景。夫人體態豐盈,臉潤衣鮮。女侍、女倌怡然放羈,馬匹高大俊健。“繡羅衣裳照暮春”的手法產生了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

快雪時晴帖 王羲之 行書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快雪時晴帖》縱23cm;橫14.8cm ,行書四行,二十八字。其內容是王羲之寫他在大雪初晴時的愉快心情及對親人的問候。此帖以“羲之頓首”四字行草開頭,以“山陰張候”行楷結尾,此帖筆法雍容古雅,圓渾妍媚,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無一筆掉以輕心,無一字不表現出意致的流利秀美。

寒食帖

宋 蘇軾 卷 紙本 縱34.2公分,橫18 公分。

釋文: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子點去),病起須已白。

溪山行旅圖

北宋 范寬

絹本墨筆縱206.3釐米,橫103.3釐米此畫單從構圖方面說,應屬於平易之境,但它卻產生了非凡的力量。究其原因一是造型的峻巍,其次是筆墨的酣暢厚重。此圖經清內府收藏,《石渠實笈初編》著錄

散氏盤散氏盤的造形西周晚期(Ca.9th~8th centuries B.C.)、紋飾均呈現西周晚期青銅器簡約端正的風格,而它最吸引人注意的還是銘文。散氏盤的銘文共三百五十七字,全篇記載西周時,散、矢兩國土地糾紛的事

大意是說:矢國侵略散國,後來議和。和議之時,矢國派出官員十五人來交割田地及田器,散國則派官員十人來接收,於是雙方聚集一堂,協議訂約,並由矢國官員對散人起誓,守約不爽。矢人將交於散人的田地繪製成圖,在周王派來的史正仲農監交下,成為矢散兩國的正式券約。青銅盤原為盛水的器皿,但散氏盤在鐫鑄契約長銘後,已然成為家國宗邦的重器。

宗周鐘

西周晚期(Ca.9th~8th centuries B.C.)

宗周鐘的銘文自鐘身正中起讀,接著左下角,再轉至背面右下角,全篇約123字,是商、周單件鐘銘最長者銘中因為有一個人名「」,可與周厲王的名字「胡」音相通,故得定為周厲王之器;

厲王時有南方的濮國,大膽來犯周土,厲王便效法他的祖先文王、武王,努力鞏固疆土,揮軍攻敵,直追到濮國都城,濮君只好派使者來迎,表示臣服。同時,南方及東方的26個邦國代表,也隨同朝見。厲王感激天帝及百神保佑,特作此「宗周寶鍾」,並祈求先王們降賜子孫福壽,安保四方太平。

頌壺

西周晚期(Ca.9th-8th centuries B.C.

頌壺因作器者為「頌」而得名。形制莊重、紋飾瑰麗,腹呈橢方形,頸部兩側有獸首銜環,此類形制碩大的方壺流行於西周晚期。器身上的花紋以環帶紋、蛟龍紋為飾,圈足與壺蓋則飾垂鱗紋及竊曲紋。西周晚期青銅器上的花紋一反主軸中線、兩兩對稱的鋪排,而喜用連續環接的紋飾。頌壺口沿內環壁上及蓋口外壁四周鑄銘151字,兩處銘文的內容相同,記錄著「頌」接受周王冊命掌管成周洛陽倉庫此一職務的過程。而這件壺則是典禮完成後,「頌」為頌揚天子的美意,及榮耀先父母龔叔、龔姒,表達未盡的孝思,並祈求家國康樂大福、周王萬年長命而作。

6北宋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

.9公分,橫23公分,縱16.4公分,口徑 23 公分,足徑 19.3X12.9 公分,重670 公克,

汝瓷中第一。北宋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是橢圓形盆,侈口、深壁,平底凸出窄邊稜,四雲頭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體滿布天青釉,極勻潤;底邊釉積處略含淡碧色;口緣與稜角釉薄處呈淺粉色。裹足支燒,底部有六個細支釘痕,略見米黃胎色。全器釉面純潔無紋片,此種傳世稀少,溫潤素雅的色澤,正是宋人所欲追求如雨過天青的寧靜開朗的美感。

西清硯譜 不分卷 。清朱絲欄寫繪本 ,總函數:六函

總冊數:二十四冊

附圖總數:六百七十四幅

高廣:22.4x15公分

收藏印記:「乾隆御覽之寶」朱橢。附註:目錄前有〈欽定西清硯譜凡例〉/ 乾隆四十三年在戊戌嘉平月臣于敏中臣梁國治臣王傑臣董誥臣錢汝粘疾芪嫩冀鶚克沙緘愋⒂痙恭校訂。

和闐白玉錯金嵌寶石碗,清乾隆,高4.8cm,口徑14.1cm,足徑7cm。清宮舊藏。 碗玉質瑩白。器壁薄,橫截面為圓形,由口及腹斜收,桃形雙耳,花瓣式圈足。腹外壁飾花葉紋,獨具特色的是枝葉由金片嵌飾而成,花朵則以108顆精琢的紅寶石組成。腹內壁有陰文楷書乾隆帝御製詩一首,全文為:酪漿煮牛乳,玉碗擬羊脂。御殿威儀贊,賜茶恩惠施。子雍曾有譽,鴻漸未容知。論彼雖清矣,方斯不中之。巨材實艱致,良匠命精追。讀史浮大白,戒甘我弗為。並有“乾隆丙午新正月”、“御題”款識及“比德”印。碗內底正中有隸書“乾隆御用”四字。藝術作品的風格與製作者的審美取向相關,在白如凝脂的玉上錯以黃金,鑲嵌紅色寶石,顯得格外豪華富麗。本器具有典型的痕都斯坦風格,通過器物外在的華美體現出西部民族特有的熱情奔放的性格特色。正因此碗具有獨特的藝術神韻且仿製功力精湛,所以自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製成後始終為乾隆皇帝所珍愛,甚至在慶典活動時還被當作御殿賜茶的用具。

宋郭熙早春圖軸

縱:158.3釐米,橫:108.1釐米 郭熙現存的作品有《早春圖》、《幽谷圖》、《關山春雪圖》、《窠石平遠圖》、《溪山秋霽圖》等。包含了郭熙的主要繪畫思想和經驗總結,代表了當時山水畫理論的最高水平,對當今的繪畫創作依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文淵閣四庫全書》

康熙宜興紫砂胎畫琺琅花卉紋壺

宋至明 玉鴨 長8.5釐米 寬2.8釐米 高4.5釐米

唐春雷琴長:126.0公分,高:10.8公分,肩寬:22.1公分,尾寬:17.2公分。件琴作連珠式,表面松塗的黑漆,斷紋細密。玉徽、玉軫、玉足,軫上均細刻篆字。肩部共鳴箱的龍池為圓形,鳳沼長方形。琴底頸部刻行草書「春雷」二字填綠。龍池左右分刻隸書銘︰「其聲沈以雄,其韻和以衝」、「誰其識之出爨中」,鈐印一,印文剝蝕。龍池下似曾有一大方印,但經漆補,隱晦不清。「春雷」為唐代名琴的名稱,斲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秘藏》記之:「春雷,宋時藏宣和殿百琴堂,稱為第一。後歸金章宗,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歿,挾之以殉。凡十八年,復出人間,略無毫髮動,復為諸琴之冠。天地間尤物也!」傳世唐琴極珍罕。此琴於民國時,曾經何冠五、汪景吾、張大千等名家收藏。當代琴家試彈,皆稱此琴音韻沈厚清越,十分難得。

唐人宮樂圖圖軸,絹本,設色畫。縱:48.7 公分,橫:69.5 公分這件作品並沒有畫家的款印,原本的籤題標為「元人宮樂圖」。仔細觀察畫中人物的髮式符合唐代女性的裝束所以,現在畫名已改定成「唐人宮樂圖」。

唐玄宗禪地玉冊唐玄宗李隆基於開元十三年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岱頂封天,社首山禪地。其禪地玉冊於一九三一年在社首山出土,為研究泰山帝王文化提供了寶貴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史料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玉冊書體八分,唐玄宗御筆寫成,十五行,每行三至九字不等,每字約二至二點五公分,中鋒運筆,結體方扁,體態端莊,排列整齊。唐玄宗禪地玉冊的出土,為研究泰山帝王文化提供了寶貴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史料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

朱熹尺牘《與彥修少府帖》,紙本,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熹頓首彥脩少府足下:別來三易裘葛,時想光霽,倍我遐思。黔中名勝之地,若雲山紫苑,峰勢泉聲,猶為耳目所聞睹,足稱高懷矣。然猿啼月落,應動故鄉之情乎;熹邇來隱跡杜門,釋塵棼於講誦之餘,行簡易於禮法之外。長安日近,高臥維艱,政學荒蕪,無足為門下道者。子潛被命涪城,知必由故人之地,敬馳數行上問。並附新茶二盝,以貢左右。少見遠懷不盡區區。熹再拜上問彥脩少府足下。仲春六日。

明 文徵明 醉翁亭記

米芾《蜀素帖》,亦稱《擬古詩帖》,被後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系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墨跡絹本,行書。縱29.7釐米,橫284.3釐米;書於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歲時,共書自作各體詩八首,計71行658字,署黻款。是米芾三十八歲時(1088年),在蜀素上所書的各體詩八首。

永樂大典》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它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編纂的所有類書,為後世留下許多豐富的故事和難解之謎。《永樂大典》編纂於明朝永樂年間,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百科文獻。《永樂大典》共計22,877卷、目錄60卷,分裝成10,095冊,全書字數約3億7千萬字。

.宋

孟子註疏解經

外觀尺寸(高、廣)29.5x20(公分)

版框尺寸(高、廣)21x16.5(公分)

大汶口文化晚期白陶鬹是一件遠古時期人類藝術家製作的精美器具。白陶是用含有大量的三氧化二鋁的泥土燒製的陶器。大汶口文化的陶藝家,用泥土塑造一隻抽象的,引頸鳴啼的鳥兒;然而,它卻是可以盛裝美酒的容器。

山東龍山文化黑陶高足杯高24公分,口徑11公分,足徑6公分4500至4000年前為直立式,粗柄高足,柄部鏤空,質地為磨光黑陶,有輪制痕跡,系典型的山東龍山文化遺物。龍山文化時,發展輪制拉胚技術,可製作很薄的、甚至還可鏤雕圖案的陶器,又可稱為“蛋殼陶”。在窯中用最後加碳或封閉空氣入口等方法,讓窯中產生滲碳作用而燒製出黑陶。[1]

南宋龍泉窯青瓷鳳耳瓶 高25.5公分,口徑9.4公分,足徑9.6公分,重1270公克

盤口長頸紙槌瓶式,器身碩長,平底淺圈足,頸的左右飾鳳首為耳,胎厚質細,粉青釉色瑩亮無瑕,盤口稜處釉流縮而呈淺青色,足內有釉,足底無釉。

元哥窯高足碗

元哥窯高足碗,高10公分,口徑13.2公分,足徑4公分,碗體寬廣,撇口、弧形壁;圈足瘦高,上窄下寬。全器施米色青釉,表層泛灰白,釉面滿布清晰的開片;黑色線紋間淺褐細線,具傳世哥窯所謂“金絲鐵線”的釉色特徵。口緣釉薄呈黯褐色。高足裡釉色稍青,製作的輪痕明顯。足緣平削無釉,剝落處露灰黑胎

明永樂青花人物扁壺 29.7釐米,口徑3.6釐米,足長12.0釐米,足寬8.0釐米小圓口,細直頸,溜肩,扁圓腹,橢圓足,平底微凹,頸附雙如意弓形耳。頸畫蕉葉紋一週,上下加飾青線七道,肩及底邊各畫仰覆蓮瓣紋一週,腹部主紋則繪山水園景,一面三人,一面二人,各持樂器,歌舞其間;樂人面貌、服飾皆異族相。青花濃重,多處帶褐綠及鐵褐疵斑,斑處微下陷。白釉泛青,耳邊聚釉處則顯湖綠色。胎骨勻輕,質堅細膩,胎釉一線呈淺橘色。

清雍正琺琅彩藍料山水把壺 高9.2公分,口徑7.5公分,足徑8.1公分

清雍正琺琅彩藍料山水把壺(款識)

壺底藍料書“雍正年制”二行四字仿宋體款字,外加雙方框。雍正御用茶壺,喜愛簡約大方造型,此類壺身較短,壺口略大的茶壺為雍正時期仿宜興壺形制而作,單色釉如霽青、茶葉末琺琅彩瓷茶壺,均為相同造型。該件在道光十五年《琺琅、玻璃、宜興、磁胎陳設檔案》內名為“雍正磁胎畫琺琅青山水白地茶壺,壹件”。

明晚期嬌黃錐拱獸面紋鼎

高 16.8公分,口徑 13.3公分

圓鼎式爐身,口沿飾雙立耳,底接管狀三足,足壁飾泥條。通體罩施嬌黃色釉,釉質透亮,側視微現五彩光澤。爐身前後兩面劃獸面紋,間飾以金錢紋和朵花,底刻「周丹泉造」四字楷款,為本院典藏唯一刻有周丹泉款識的作品。周丹泉活躍於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善仿古瓷,能以奇木造器,同時匠心獨具也能疊石造園。據說嘉靖末年,周丹泉曾仿作一件定窯鼎爐,引起收藏界的騷動。據《韻石齋筆談》的記載,仿造之前,周丹泉先「以手度者再」,再以「片楮」摹花紋,燒造出來的成品竟與原作無纖毫差別。讓藏家唐鶴徵嘆服之餘,以「四十金」作為代價,買下偽作,作為收藏的「副本」。足見周丹泉技妙入神及其影響的層面。

清康熙寶石紅觀音尊

高 25.6公分,口徑 7.3公分,足徑 11.1公分

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江西巡撫郎廷極奉派前往景德鎮御窯廠管理燒造事宜,生產的瓷器中有一種遙仿自宣德的紅釉器,色澤鮮豔,特別引人注目。因是郎廷極監造之下的產物,所以稱為「郎窯紅」。此瓶形制和觀音手持之淨瓶相似,故又有觀音尊之稱。瓶口不規則的脫釉,則是郎窯紅作品的典型風格。

清雍正琺瑯彩山水碗

高 6.9公分,口徑 14.9公分

相較於康熙時期的琺瑯彩瓷,雍正官窯的作品,逐漸往視器面如同畫面的方向發展,此時彩色底釉漸為白釉所取代,畫琺瑯人彷彿在素白的紙或絹上作畫,無論是由宮廷畫家親自執筆畫圖,或者只是提供畫稿讓畫匠來依稿繪製,在追模文人書畫雅趣的訴求下,琺瑯彩瓷的圖繪愈發精緻細膩,完全以比照院畫水平為能事。此品侈口窄唇,弧形深壁,矮圈足。薄胎白釉,弧形碗壁一面彩畫藍料山水,畫中山崖石壁上由細筆描繪出來的線條,為表現陰陽向背所暈染出來濃淡色澤,與凝聚於山頭的苔點,以及溪旁的林樹、舟渚、茅屋等無不精細入微,大有提供觀賞遊覽之功能。另一面以墨書題寫:「一江綠水浮嵐影,兩岸青山夾翠濤」,題句前後並以紅料描畫「壽如」、「山高」、「水長」三印。底素白,中心以藍料書「雍正年製」,四字宋體款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高4公分,口徑8.3公分,足徑 3.7 公分

此器作侈口,濚⌒偽冢瑴圈足,器表彩繪兩組子母雞圖。圖中公雞、母雞率領小雞覓食於野地,母雞低頭欲啄蟲,小雞展翅雀躍,即使在細小如斯的畫面中,依然令人感受到溫馨可愛的情境。又,畫中的牡丹、蘭草與湖石恰如其分的隔開兩組圖案,杯內純白無紋飾,底以青花書「大明成化年製」六字楷款,款識之外並加畫雙方圈。此足以傳達天倫和樂的子母雞圖,或因帝王的喜愛而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睞,故至晚明無不以為「成窯雞缸杯,為酒器之最」。以及明神宗萬曆皇帝桌上之成化雞杯「值錢十萬」之說,遂不逕而走。

明 填漆牡丹圓盒

徑13.1公分,高3.4公分蔗段式圓盒,平頂直壁,平底湴既恕Iw面及周壁以填漆為飾。蓋面為朱地黃輝觀牡丹花叢,花色以銀粉漆為之,色粉微渙散;枝葉則黑漆黃理。周壁飾卷草紋間八梵字,梵字亦以銀漆為之。器底及裡均朱紅漆。明末高友荊「燕市漆器歌」雲:「品題第一號填漆,再次波羅次剔紅」,足見填漆器在當時比犀皮(波羅)、雕漆(剔紅)等漆藝的評價還高。其法有鏤嵌、磨顯二種。鏤嵌填漆是在漆面上刻花紋,再在刻痕內填色漆;如本件漆盒的黃色細宀糠旨詞恰Dワ@填漆是以五彩稠漆堆成花紋,後將面漆罩滿全器,再平磨至花紋顯露出來;如本件漆盒的牡丹花卉、卷草梵文等部分即是。兩種方式都使漆面齊平,又色彩嫵媚,故明清筆記多稱述之。兩朝官廷也都有製作,明末文震亨《長物志》述「 內府填漆盒」往往延為文房中的香盒,且宣德時期作品尤受稱道。本件填漆盒同時呈現二種技法,色澤鮮明,圖案如畫,有十七世紀風格。

明 朱三松  雕竹窺簡圖筆筒

口徑8.2-8.5公分,底徑8.5-8.7公分,高14.0公分,220公克

竹幹一段為筆筒,平口,以竹節橫膜為底。外壁浮雕一盛裝披帛高髻女子佇立屏風前,展讀一手卷。另一女子自屏風後探身而出,以指豎唇間示噤聲窺視狀。另側屏風後,陳設几案、瓶花、爐盒香具、古琴、筆硯之類。屏風上陰刻花鳥畫,下具陰刻楷款︰『三松』。全圖與明末畫家陳洪綬(1598--1652)為《西廂記》所作《窺簡圖》版畫插圖極接近。人物衣裝神態相彷彿,屏風畫、瓶花的筆勢亦自其中剪裁;唯減四扇屏風為一扇,並增加几案陳設,使其既在屏風後,也似在紅娘身後,兼顧了筆筒周壁圍繞、構圖須連貫的特性。其雕刻自平磨素地,而紅娘、屏風、崔鶯鶯,漸起漸高,層次深而雕法變化大,在高浮雕的人物及屏風面上,又兼施毛雕、線刻、湼〉瘢[起磨礱亦施展有致。雕者在構圖上的匠心裁量,試圖營造繪畫般的氣氛,又力求工係繁複的技術表現,使此筆筒直可視為嘉定派竹雕的極致代表。朱稚徵,字叔子,號三松,江蘇嘉定人,出自竹雕世家,與祖父朱鶴(松鄰)、父親朱纓(小松),並推為「嘉定三朱」。能畫山水,精畫驢,故於盆景、竹雕皆能自出心裁作畫景般佈置。竹雕傳衍至三松,而技法愈精,聲名愈盛,學之者甚眾,遂使竹雕成為嘉定地區資給衣饌、家傳戶習的特產。

明 朱三松 雕竹荷葉洗

長15.1公分,寬9.3公分,高7.2公分,58公克

竹根雕為一莖荷葉,風起捲掩四合狀,中可容水為洗。葉緣殘破蟲蝕,邊緣棲息一蟹。荷葉外壁隱起筋脈,其間刻行書小字:『三松製』。底部葉柄轉繞,橫伸一枝老荷,花瓣肥短,中心蓮蓬己生成。是寫花葉姿態生動神肖的立雕佳作。朱三松,名稚徵,明末竹雕世家「嘉定三朱」間以其技最臻絕妙,故《對山書屋墨餘録》有「人謂小松出而名掩松鄰,三松出而名掩小松」之說。《竹人録》謂三松善刻「筆筒及人物秘閣,或蟹、或蟾蜍之類」,則其於浮雕作品外,取竹根製成立體圓雕作品亦其所長。本器,無論天然取材、人工鎪鏤,皆見獨到之匠心。

明景泰  掐絲琺瑯番蓮紋盒

高6.3公分,直徑12.4公分,重634.6公克

銅胎掐絲琺瑯圓盒,造形取材自蓮花。平頂,以蓮花心含蓮蓬圖案為裝飾。盒身與盒蓋之弧形外壁,模鑄仰覆蓮瓣形,蓮瓣周稜突起,瓣尖微卷外揚。各蓮瓣框稜內,各飾一朵折枝蓮,各蓮之花心圖案及細膊淮

硯長17.3公分,連座長18.2公分,寬11.4公分,連座寬12.3公分,連座高4.8公分,蓋長18.4公分,寬12.5公分,高4.1公分,重2021.5公克, 蓋452.1公克

座底有六雲首形足﹐座底中鐫方圓印各一﹐上方減地浮雕二行篆字:「乾隆清玩」﹐下方陰刻二行篆字:「奉三無私」。蓋面上方浮雕清高宗題蘆洲白鷺畫幅詩﹐字採行草書﹐曰:「穀紋搖漾水天秋﹐蘆葦蕭蕭颭晚洲。妙趣南華誰解得﹐祇應鷗鷺一群遊」﹐款:「乾隆丁巳夏五月題」﹐並雕方印二﹐一方陰刻二行篆體迴文印:「惟精惟一」﹐一方減地湼〉瘢骸蓋″泛病埂Iw裡陰刻楷書銘:「出天漢﹐勝玉英﹐琢為研﹐純粹精﹐敕幾摛藻﹐屢省成。」並陰刻二行篆體方印:「永寶用之」。松花石產於東北「龍興之地」,清帝視之為珍物,民間不得隨意開採,並將松花石硯作為餽贈的禮物,或以喚j、統御臣下,或以為國交禮物。此硯載錄入《西清硯譜》﹐故曾經清高宗御用。乾隆丁巳年乃乾隆二年﹐西元1737年。

清嘉慶描金萬福連連紅地罐,圓口,短頸,寬肩,長直腹,近底處微斂,矮圈足,帶寶珠紐拱形蓋。全器為紅地描金描繪紋飾,器肩畫如意紋圖案一週,腹部畫纏枝蓮花紋,蓮心圈圓內書佛教“萬”字符號與“福”字,底邊蓮瓣紋一週,器頸及圈足各繪卷草紋一週。底書“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楷款。茶罐紋飾象徵“萬福連連”吉祥寓意,“萬”字符號與“福”字,以及蓮花的諧音為“連”,而纏枝蓮又有“連綿不斷”之意。通高16.5公分,口徑6.7公分,底徑6.7公分

清乾隆 玉鳩杖首

印度 碧玉金絲盤

淺碧綠色玉,尚稱溫潤,局部大片淺褐色。琢作橢圓形盤,盤心雕一平展的蓮花,蓮瓣尖且參差密集,花心鑲嵌繞以金絲的紅玻璃一粒。盤面及盤底沿周邊琢花葉紋一圈;均以帶莖葉之大花束規整地分佈於器表,再穿插填飾以小花束;盤面沿邊還嵌以金絲與紅玻璃。呈現伊斯蘭玉器特有之對稱、華麗的裝飾趣味。在盤面空白無紋之處,加琢了乾隆御製詩五十四字,及「乾隆乙未孟春御題」與「比德」、「朗潤」二方璽文。經核查該詩「詠痕都斯坦綠玉盤」詠於乾隆四十年(1775),收錄於御製詩四集卷28頁8至9:量材為器匪瓊英,工緻訝難意想成,喀嗎(詩注:回語以匠人為喀嗎)匠能逞彼巧,專諸人或遜其精。(詩注:蘇城玉人多居專諸巷)相金釘寶撫無跡,簇葉攢花視有情。每憶旅獒篇著訓,摛吟還覺愧平生。由詩注可知,乾隆皇帝認為痕都斯坦的玉工的技術,是優於蘇州專諸巷裡的中國玉工。

尺寸:全高 1.9公分 厚0.24公分口徑22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