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陈雄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

  “阴阳家”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后来逐渐消失了。因为他们的学说被充分融入易学、儒学、道学、医学当中,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融入,使得阴阳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随处可见、且举足轻重。

阴阳五行学说的深远影响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它认为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

  “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它们相互生助、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这种学说对后来的唯物主义哲学有深远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医学以及我们要论及的六爻预测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阴阳与五行的结合在易学史上,邹衍最早把阴阳和五行概念结合起来,提出了系统的阴阳五行说——五德终始说,即阴阳五行的象数与天命观相结合的一种哲学。

  邹衍“深观阴阳消息”,以阴阳、五行概念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之气的运动为宇宙的普遍规律,以此讨论极小至无限大的空间,以及从天地生成到现在的时间。

  他在讨论空间时说:“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限”;在讨论时间时说:“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机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

  成书于战国的《吕氏春秋》将当时广为流行的五行说和阴阳说进一步具体化;《十二纪》中则描述了一年五气运行对应的天象、气象、物象,并以此为据制定出一年十二个月的“政令之所行”律令。

  至秦汉,阴阳五行学说开始成为统摄万物的哲学体系。西汉时,阴阳五行学说逐渐被世人所公认,其表述体系最终的完成者是《淮南子》和董仲舒,他们分别代表“道”和“儒”两大学派,占据着不同学术领域,但又互通、互补、互融。道、儒在发展中给易学增添了新的元素,儒学、道学、易学的融通共进,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繁盛。

  阴阳与五行的结合

  把阴阳与五行相结合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一项杰出贡献。此后,阴阳与五行两个词被紧紧联系到了一起,并称“阴阳五行”,对整个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在阴阳二气的推动下产生、发展和变化;五行这五种基本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它们与阴阳一同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