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線上線下同頻共振 發出戰“疫”強音

志願者宣傳隊進社區記者牛國軍王旭攝

沙坡頭區雷鋒紀念館裡的雷鋒銅像記者趙文堯攝

疫情防控,基層社區和農村是重點。怎樣才能快速地讓防疫宣傳一竿子插到底?

海原縣農騰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倪巖,作為靠雙柺支撐行動的殘疾人,自己購買了擴音設備,安裝在社會愛心組織捐贈的電瓶車上,連夜把蒐集到的官方疫情防控知識錄製成音頻,每天坐著電瓶車在街道和村鎮巡迴科普,將防疫知識送到海原縣17個社區18個村的千家萬戶。

疫情出現後,沙坡頭區惠澤園小區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們就忙碌不停,每天早晚兩次固定上門為社區居家隔離人員測量體溫,教他們專業的防護知識,宣傳最新防控動態,同時紓解他們的壓力,做好心理危機干預等工作。“我們都單獨留了電話、加了微信,可以隨時回答他們的疑問,引導他們調整心態做好防護。”沙坡頭區雷鋒紀念館館長蔣鑫壘說。

共青團中寧縣委相關負責人說,疫情發生後,為了能夠更好應對可能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他們組建成立縣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慰藉和情緒疏導志願服務隊上門服務,還開通熱線,免費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心理疏導、心理危機干預等服務,從線上到線下為群眾做好心理疏導和情緒紓解。

據統計,自疫情發生以來,我市有160餘名心理健康輔導志願者開展心理慰藉、情緒疏導、心理減壓、心理危機干預等心理健康輔導1000餘人次,引導市民保持積極樂觀、理性平和的良好心態。

大喇叭響起來、宣傳車跑起來、線上網課開起來,電子屏幕滾動起來、公益信息推送起來、在中衛,志願者們打通了疫情防控宣傳“最後一公里”。

總有人問,在經濟轉型、社會轉軌,觀念多元、價值多元的當下,雷鋒所留下的精神遺產應以何種方式、何種載體更好地去傳承、弘揚?抗擊疫情中的志願者們無疑給出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答案。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志願服務的可貴就在於主動、無私、自覺、自願。在當前疫情防控形勢下,讓志願精神在抗疫戰場上發揚光大,讓志願服務隊伍在沒有硝煙的戰鬥中傳遞愛意和溫暖,我們就能擰成一股繩,匯聚起打贏這場戰役的強大合力。(馮博睿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