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6 “百万医疗”类产品会因为监管而消失吗?

最近,保险自媒体圈在刷屏一类文章:监管启动“百万医疗”类产品会被限制发展或者取消吗?

2016年8月18日,有一款保险产品横空出世,那就是“尊享E生”,东家是俗称“三马保险”的众安保险。

产品刚一推出,引起行业的一片震惊:三马疯了吗?136元起,最高可以有200万的报销额度,这会赔穿的,众多预言说产品卖不过半年,众安会赔死。

可是到今天,马上22个月了,靠着大几十万的保险代理人推广,该产品历经9次迭代,现在还包括了ICU和质子治疗,产品卖得越来越好。

众安没有赔死,其他家保险公司无奈只能跟风,于是几十款“百万医疗”产品出现了,都是对标国民医保“尊享E生”。“尊享”的保额提升到了600万,也有公司保额高达1000万,“尊享”只是承诺续保,不保证续保,就有产品保证续保5年,有产品为了打卖点“保证续保6年”。这些都是市场竞争手段而已,并没有改变这类产品的本质。

“百万医疗”类产品,众多诟病中主要由三点:

1, 一万免赔额问题

此类产品都有一万起的免赔额,恶心肿瘤没有免赔额。很多人就说了,大多数人住院医疗再医保报销之后,自付部分都不到1万,有这么个一万的免赔额,也就造成了这个产品对大多数人是没用的。

我们换个角度来看,正式因为有了这一万免赔额,也算是此类产品的报销门槛,才可以让这款产品的价格那么便宜,在这之前,每家公司都有一种三五百块保障6000到1万不等的住院医疗附加险,都是赔钱的货。没有免赔额的“百万医疗险”,要么是超贵,要么真的是赔穿。

一万的免赔额,保护着这类产品低价普及,还能持续生存,保护那些因为较大医疗支出而无力承担的人。

2, 不保证续保问题

不保证续保问题,其实有多重原因。

首先,因为没有基础数据,现在的定价都是估算出来的,保险公司要保留调整价格的权利,如果保证续保,就要以现在定下的价格为准,那么保险公司真有可能被赔死。

其次,有些产品比如“尊享”是有财产险公司出的,什么?众安保险是财产险公司你不会不知道吧。按照保险法规定,财产险公司和人有关的只能经营短期的意外险和健康险,所以“尊享”只能是一年期的,承诺续保,要不然就违法了。

3, 虚高保额的问题

很多人会说,“百万医疗”类产品虚高的保额根本没啥用,包括“尊享”现在都快运营了两年了,还没有赔付超过100万的理赔,几百万上千万的保额只是保险公司的噱头,还不如降低保额,降低费用呢。

这个事情要从两个方面看。

现在没有高额赔付,不代表将来没有高额赔付。恶性肿瘤的质子治疗,动则几十万的费用,如果没有保险报销,很多人是选择不去的,随着此类产品在市场上的时间增加,用到质子治疗的,ICU的病人就会越来越多,那么很快理赔额度就会突破100万。

此类产品的基础价格已经降无可降了,君不见即使有些产品出来的时候为了显示自己最便宜都会有个对标产品,而多数时候都是几块钱的差距。有人说中国的很多保险公司不用精算,拿过来其他家的网红产品,改一点条款,加一点特色然后调整一下价格就可以上市了,也许是真的存在的。但是价格降无可降确实事实。所以降低保额同时比例降低价格就别想了,对于保险公司来讲,反正暂时高额赔付不会太多,那么将保额喊上去,至少看上去更好看。对于客户来讲,既然价格动不了了,多保一点总不会是坏事吧。

有的看官快急死了,扯了这么一大堆,还没到主题,这类产品的前途到底如何啊?

别急嘛,扯这一大堆不是白扯的,以上三点其实就是监管重点,海洋都一一解释了,虽然只代表我自己的观点。

接下来是核心问题答案:这类产品不会消失,更会越来越好。

1.“百万医疗”类产品的出现,是中国保险业的一次巨大进步,是最能体现出来保险的意义和功用的产品之一。之前泰康出过几十万保额的产品,但是因为要和主险搭配着卖,靠医疗险诱骗消费者买理财险等主险,多有诟病所以并没引起什么波浪。但是“尊享”的爆红,真正点燃起了这类保险,让无数消费者了解保险还可以这样玩。这类产品的需求只会越来越旺盛,不会消失。

2.这类产品并非横空出世,包括产品结构和费率,都有借鉴国外成熟的产品及数据。比如香港有一款终生限额2500万港币的亚洲至尊高端医疗覆盖范围全亚洲医院直付,还有环球至尊高端医疗地球上的医院直付。国内的“百万医疗”属于这类产品的阉割版,降低了保额,起个名字叫中端医疗。等过个三五年,内地保险公司有了大数据,这类产品就会原来越完善,定价越来越科学,至于会越来越便宜还是更贵,都取决于运营三年以上的基础数据,如果赔付率不高,就可能降价,如果赔付率过高,就会涨价,我们不用怀疑现在大数据的能力,我们每天都被大数据包围着。

3.产品的具体形式应该会更多元化,不会像现在都是长着一副韩国脸,除了某公司终生限额500万停售可续保但是学了泰康的套路必须搭配主险买之外,其他家的真的都差不多。随着大数据的积累以及产品开发技术的进步,未来的市场上一定会出现更多差异化的此类产品。所以说这种产品今年买了明年还能不能买之类的担心,完全可以放到肚子里,就像现在你会担心明年没有意外险可买吗?不会的,这个停售买另外一个就好了,至于保障空档期和重新计算等待期以及曾经生病被拒保的问题,想那么多干么?先买一年保一年才是正事。

4.至于监管,我们作为消费者可以不去管它。银保监批评监管此类产品,目的是让他可以良性发展,绝对不是要搞死他,我们吃瓜群众看看热闹就好了,最重要的是看看自己看上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