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一流名將一流運氣!亞歷山大如果遠征東方會死無葬身之地

亞歷山大是西方偉大的軍事家,短短一生,建立了龐大的橫跨亞非歐的大帝國。他不僅是西方一流的名將,還有一流的運氣,沒有在佔領印度後再進攻中國,否則亞歷山大將身敗名裂,死無葬身之地。

為什麼有這樣的結論呢?

下面我們從行軍路線、兵力對比、兵器陣型、地形地理、戰法戰將、後勤補給六個方面做下詳細的對比。

一、行軍路線

古代印度地圖

如果亞歷山大要進攻中國,有三條路線。從南向北,分為南線、中線、北線。

南線,就是出印度,進入緬甸,進入遼闊的熱帶叢林,從緬甸到雲貴川等地,瘴氣遍佈,毒蛇遍地,陷阱無數,土著人攻擊等等,亞歷山大遠征軍基本沒有成功走出的可能性。這條路走不通。放棄。

中線,需要翻越喜馬拉雅山,天寒地凍,冰天雪地,千里無人煙。這條路也走不通。放棄。

北線,就是從現在的阿富汗、印度北部出發,經過中亞草原,進入西域和西羌,到達秦國。這條路也艱辛無比,一路上有一望無際的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橫亙南北,方圓數千裡乾旱缺水,人跡罕見,是生命禁區。如果能克服千辛萬苦,走到陝西,不用沿途國家、部落打擊襲擊,就是惡劣的自然條件,就把遠征軍消滅了一半以上了。

雖然難走,這條路比起前兩條還算唯一的生路。

二、兵力對比

公元前331年春,亞歷山大率步兵4萬和騎兵7千向美索不達米亞進軍,擊敗了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征服了波斯的全部領土,建立了一個大帝國。公元前325年侵入印度,佔領了印度的大半領土。這時亞歷山大的兵力人數我沒有查到相關資料,我們對亞歷山大寬容一些,假設他的兵力依然是4萬步兵,7千騎兵吧。

亞歷山大(公元前356-前323年)所處的時代是中國的戰國時代,同時期秦國的國王是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他們恰好是同齡人。秦惠文王是秦國四雄主之一,當時的秦國已經經歷過商鞅變法,國勢強盛,上下一心,將士們勇於公戰,特別獎勵軍功。秦惠文王當政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秦惠文王特別重視人才,重用了公孫衍、張儀、魏章、司馬錯等名將和文臣辯士。張儀在出使韓國的時候,對韓王說:秦兵有一百多萬,戰車千輛,戰馬萬匹。我們知道張儀是有名的說客,去嚇唬韓國的時候,必然有誇大的成分,那麼我們給秦兵打個三摺好了,就算秦軍有三十萬。

亞歷山大的軍隊,我們照顧他,算他行軍萬里,來到陝西,一個不少,全軍4.7萬人。秦國大軍,我們100萬打三折,算30萬好了,打亞歷山大的部隊,我們只出動10萬好了。

現在兵力對比:10萬比4.7萬。

請問大家,亞歷山大取勝的可能性有多大?

強秦虎狼之師

三、兵器陣型

馬其頓方陣是亞歷山大征服整個希臘、波斯、印度的法寶,是將步兵組成密集、縱深的作戰隊形,號稱馬其頓方陣,中間是重裝步兵,兩側為輕裝步兵,每個方陣還配有由貴族子弟組成的重裝騎兵,作為方陣的前鋒和護翼。

馬其頓方陣的正面衝擊力是很大的,方陣中的常備兵數量較多,攜帶馬其頓長矛(長13~14英尺)和圓盾。 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後,原先位於第二排的士兵將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第一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半蹲著,將長矛對準前方,而第二排士兵則是將矛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上,這樣可以增強正面對騎兵的殺傷力。而整個方陣戰術的精髓就在於全部士兵同心協力、齊頭並進。

馬其頓方陣

馬其頓方陣的正面衝擊力是巨大的,薄弱面在側翼和背面。

秦軍的兵種分為弩兵、輕裝步兵、重裝步兵、戰車、騎兵,其中弩帶有銅弩機,這大大加強了弩的射程,是主力的遠程攻擊部隊。據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實地考古發現,有兩種弩,小型弓弩射程150米,大型弓弩最遠800米,這樣一陣箭雨飛過,敵人死傷慘重。

秦軍箭雨

等兩軍相接,輕裝步兵在前,重裝步兵在後,使用矛、戟、鈹(長3米多)等長兵器,擔任中軍。秦軍的戰車相當於是現代的“坦克”,擔任突擊。騎兵多用於奇襲。

實際作戰的時候,秦軍弩兵先用強弓硬弩對敵軍進行儘可能的遠程打擊,最大可能的殺死殺傷敵軍一大批士兵,造成敵軍陣型混亂,然後用戰車衝擊敵陣,動搖敵人防線,最後中軍全軍出擊,一舉殲滅敵人。


秦軍弩兵


四、地形地理

千溝萬壑

這是秦國的地形圖,千溝萬壑,地形崎嶇不平,地貌主要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原面積較小。整個陝西省山地和高原的總面積,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81%,平原只佔19%。

馬其頓方陣,最適合在平地平原作戰,要的就是整齊劃一,這種地形如何作戰?

秦軍是本土作戰,熟悉地理地貌,他們的偵察兵會在高處把他們的長處短處原原本本的彙報給將領。秦軍將領會笨到找一塊平地去衝擊他們的長槍陣嗎?

既然地形崎嶇不平,既然到處溝壑縱橫,哪裡不是殺敵的好戰場?在道路崎嶇狹窄的黃土高原上,亞歷山大和他們的士兵排成一字長蛇陣,三三兩兩的行走在山路上。

到處是伏兵,到處是箭雨,到處是陷阱,等找到一塊平地的時候,傷亡之大估計連馬其頓方陣都擺不成了。

五、戰法戰將

亞歷山大時候的秦國,名將很多,雖然當時沒有白起、王翦,但是公孫衍、司馬錯都是名將,熟讀孫子兵法,多次領兵出戰,經典戰例斬首數萬人,實戰能力和理論水平,是亞歷山大不能比的。

亞歷山大縱橫亞歐非,戰無不勝,但是比起同時代的中國人,軍事能力還是不夠用。具體到陝西的群山萬壑之間,亞歷山大再大的本事,也很難取勝。再加上馬其頓方陣牢固但是不靈活,是很難適應在陝西的山地作戰的。


六、後勤補給

亞歷山大帶領軍隊遠離祖國馬其頓,行程數萬裡,在敵國作戰,哪裡有後方和後勤?即使可以以戰養戰,但是也必然飢一頓飽一頓。至於武器裝備的損耗,更是無法補充。

秦國以逸待勞,後勤保障絕無問題。保衛國家保衛家鄉,同仇敵愾,全民皆兵。商鞅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軍軍官一顆人頭,就可以獲得爵位(公士),還可以分得土地一頃,房子一處,僕人一個。斬首越多,爵位越高。如果一個秦兵斬首兩個敵軍甲士,父母如果坐牢,可以立即釋放。如果妻子是奴隸,可以馬上轉為平民。而且軍功爵位可以由兒子繼承,如果父親戰死疆場,兒子可以繼承爵位和戰功。一人殺敵立功,全家受益,還能傳子。

所以全體秦軍將士,一聽打仗,無不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我們腦補一下,四萬七千馬其頓遠征軍,順著崎嶇不平的山路,緩慢蠕動。在山樑上,到處是冷箭,無處躲無處藏。在谷底,箭雨不停,石頭滾木無窮無盡,好不容易到了一塊平地,漫天箭雨過後,是無數眼睛發紅的秦兵秦將。不需要多少時間,這點遠征軍就被消滅殆盡。

亞歷山大勞師遠征,屢犯兵家大忌。秦國已經是商鞅變法後,奮發圖強的封建制國家。而馬其頓還不過是落後的奴隸制。秦國獎勵軍功,將士們以立功受獎,殺敵報國興家為榮,如果亞歷山大率兵前來,是不知天時;一路途徑沙漠,戈壁、山地、溝壑是不知地利;勞師遠征,士兵疲憊不堪,傷病交加,民怨沸騰,是不知人和。不知天時、不識地利、不知人和,焉能不敗?!

亞歷山大的時代,馬其頓的軍隊和東方中國的軍隊不在一個層級上。他們如果前來中國,就是萬里送人頭。

亞歷山大不愧是西方一流的名將,他不僅有出色的軍事才能,也有一流的好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