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東南亞國家聯盟國之一:越南

越南,全稱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英語: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越南語:Cộng hòa Xã hội Chủ nghĩa Việt Nam),簡稱越南(Vietnam),是亞洲的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位於東南亞的中南半島東部,北與中國廣西、雲南接壤,西與老撾、柬埔寨交界,國土狹長,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緊鄰南海,海岸線長3260多公里,是以京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

歷史上,越南北部長期為中國領土,968年正式脫離中國獨立建國,之後越南歷經多個封建王朝並不斷向南擴張,但歷朝歷代均為中國的藩屬國。19世紀中葉後逐漸淪為法國殖民地。1945年八月革命以後,胡志明宣佈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1976年改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1986年開始施行革新開放,2001年越共九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越南共產黨是該國唯一合法的執政黨。越南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之一。

區域位置

越南位於中南半島東部,地理座標為北緯8°10'~23°24'、東經102°09'~109°30'之間,北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接壤,西與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柬埔寨王國交界,東面和南面臨南海。海岸線長3260多公里。南北長1600公里,東西最窄處為50公里。陸地面積329556平方公里。

越南地形狹長,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四分之三為山地和高原。北部和西北部為高山和高原。黃連山主峰番西邦峰海拔3142米,為越南最高峰;西部為長山山脈,長1000多公里,縱貫南北,西坡較緩,在嘉萊-昆嵩、多樂等省形成西原高原。中部長山山脈縱貫南北,有一些低平的山口。東部沿海為平原,地勢低平,河網密佈,海拔3米左右。

氣候

南地處北迴歸線以南,高溫多雨,屬熱帶季風氣候。

年平均氣溫24℃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為1500~2000毫米。北方分春、夏、秋、冬四季;南方雨旱兩季分明,大部分地區5~10月為雨季,11月~次年4月為旱季。

越南氣候屬熱帶氣候,整年雨量大、溼度高,北部受中國陸地氣候的影響因此或多或少帶有大陸性氣候。東海對陸地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具有巨大影響。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對越南領土有不同影響,因此越南不同地區有不同氣候特點。越南氣候隨著季節、南北、東西的不同而變化的。由於深受東北季風的影響,越南年均溫度低於亞洲同緯度一帶各國的年均溫度。

越南擁有縱橫交錯的無數河流(10公里長以上的江河有2360條),河流流向為西北—東南的兩個主要方向。越南最大的湄公河和紅河形成了廣闊及肥沃的兩大平原。越南河流每年提供3100億立方米水。河流系統的水流每年分成汛期和枯期,汛期佔整年水量的70~80%並經常導致水災。

自然資源

越南礦產資源豐富,種類多樣。主要有近海油氣、煤、鐵、鋁、錳、鉻、錫、鈦、磷等,其中煤、鐵、鋁儲量較大。有6845種海洋生物,其中魚類2000餘種、蟹類300餘種、貝類300餘種,蝦類70餘種。森林面積約1000萬公頃,2005年至2008年期間種植大量橡膠樹林。

人口

2014年越南人口約為9000萬,排名世界第13位。

男性佔50.2%,女性佔49.8%。城市人口占33%,農村人口占67%。越南有54個民族,京族佔總人口87%;少數民族有岱依族、泰族、芒族、高棉族、赫蒙族、儂族、華族等。2009年越南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華族為823,071人(佔越南總人口0.96%),根據越南各民族人口數量排名,華族是越南第八大民族。

民族

越南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政府認定的有54個。每一個越南的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生活方式,以及文化遺產。多數越南西部的少數民族族群被統稱為“山裡人”。

經濟

越南屬發展中國家。1986年開始實行革新開放。1996年越共八大提出要大力推進國家工業化、現代化。2001年越共九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定向的市場經濟體制,並確定了三大經濟戰略重點,即以工業化和現代化為中心,發展多種經濟成份、發揮國有經濟主導地位,建立市場經濟的配套管理體制。實行革新開放的二十多年來,越經濟保持較快增長速度,1990-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7%,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三產結構趨向協調,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國有經濟為主導、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2006年,越南正式加入WTO,併成功舉辦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工業

2009年,越南工業產值696.6萬億越盾,比上年增長7.6%。

其中,國有企業產值增長3.7%(其中,中央管理企業增長5.5%,地方管理企業減少2.9%);非國有經濟領域增長9.9%;外資企業領域增長8.1%(其中油氣增長9.2%,其他行業增長8%)。2010年,越南工業產值增長14%。其中,國有企業產值增長7.4%,外資企業產值增長17.2%。主要工業產品:煤炭、原油、天然氣、液化氣、水產品等。

農業

越南是傳統農業國,農業人口約佔總人口的75%。耕地及林地佔總面積的60%。糧食作物包括稻米、玉米、馬鈴薯、番薯和木薯等,經濟作物主要有咖啡、橡膠、腰果、茶葉、花生、蠶絲等。2010年越南農林漁業總產值232.7萬億越盾,比2009年增長4.7%,其中農、林、漁業產值分別增長4.2%、4.6%、6.1%。

財政金融

2009年財政收入完成年計劃,財政收入390.65萬億越盾,超出年初預算0.2%。財政支出533萬億越盾,超出年初預算8.5%。2006年發行政府債券106.66億美元。2003~2006年共發行政府債券(包括外幣)外債約309.80億美元。

對外貿易

越南和世界上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係。

2013年以來越對外貿易保持高速增長,對拉動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10年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約為1556億美元,貿易逆差124億美元,其中出口716億美元,增長25.5%,進口840億美元,增長20.1%。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157.8億美元。

語言

越南是一個多語言、多民族的國家,官方正式認定公佈的民族共有54個。依據越南統計總局(Tổng Cục Thống Kê 2010)於2010年所公佈,於2009年進行的人口普查結果,全國總人口約8,584萬人。其中主體民族“京”(Kinh)族佔85.7%,其餘53個少數民族佔14.3%。京族人是狹義上的越南人,其母語就是越南語(越南語稱為Tiếng Việt)。若就語言分類的角度來看,越南的民族數量遠多於54個民族。

交通

2013年以來交通運輸業經過重組,提高服務質量,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但交通運輸仍為越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2009年客運量為19.89億人次,貨運量6.4億噸,分別比上年增長8.2%和4.1%。2010年客運量為24.6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3.5%,貨運量7.148億噸,比上年增長12.4%。

鐵路:網絡包括6條幹線和一些支線,

總長3220公里,幹線全長2700公里。有410個機車頭,其中150多個是蒸汽機車頭。2005年客運量0.128億人次,貨運量884萬噸。

公路:總長13萬多公里(其中1.4萬公里國道,1.5萬公里省道,其餘是連接各縣鄉的公路)。柏油路、水泥路約佔10%,汽車總數7萬輛,貨車8.8萬輛,客車6.1萬輛。2005年客運量10.94億人,貨運量2.12億噸。

水運:水路總長1.1萬公里,內河水運有854艘拖船、28470艘貨船、1355艘駁船,運輸能力約163萬噸。海運有610艘貨船、6艘駁船,運輸能力84萬噸。交通部直接管轄的8大港口為廣寧、海防、爐門、歸仁、義安、芽莊、峴港和胡志明港。2005年客運量1.71億人,貨運量6298萬噸。其中重要的國際貨運港口有海防市和胡志明市。

空運:全國共有大小機場90個,其中15個為民用機場。國際機場有:內排國際機場(河內市)、峴港國際機場(峴港市)和新山一國際機場(胡志明市)、吉碑國際機場(海防市)、金蘭國際機場(慶和省)、蓮姜國際機場(林同省)、

富牌國際機場(順化市)。原用客機大多為前蘇聯製造,近幾年通過向西方公司購買和租用,正逐步由歐美機型所取代。2005年客運量為680萬人,貨運量10.51萬噸。

管道運輸:汽油管道運輸建於60年代,現有275公里長的B12輸油管道,設計能力為100萬噸/年。

教育

越南已形成包括幼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師範教育、職業教育及成人教育在內的教育體系。普通教育學制為12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5年小學,第二階段為4年初中,第三階段為3年高中。2000年越南宣佈已基本實現普及小學義務教育目標。2001年開始普及9年義務教育。2009至2010學年,越南全國在校大、中、小學學生約1749萬名,教師81.03萬名。全國共有376所高等院校。著名高校有河內國家大學、胡志明市國家大學、順化大學、太原大學、峴港大學等。

民生

2006年,越居民生活穩定。隨著經濟持續增長,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由於農產品和食品價格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也有所改善。全年物價上漲指數為6.6%。2006年全國貧困戶和貧困地區的數量繼續減少,貧困人口下降到18.1%。但是不同行業、不同地方的勞動者收入差距較大。2006年城市失業率為4.4%。截至2005年底,越全國電話用戶為1584.5萬部;2006年人口增長率為12.1‰,人口出生率為17.4‰,人口死亡率為5.3‰。2005年共有各級醫院13243所,病床197200張。2010年,越南居民生活穩定,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全國貧困戶和貧困地區的數量繼續減少,貧困戶比例下降到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