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釋儒道醫四家靜坐法要(1)

前言

我對靜坐感興趣,可謂由來有自。十年前,我研究的是做孫思邈精神養生


。孫思邈精神養生的方法很多,但均以清靜為核心,把老子“上善若水”的開示作為


精神修養的最高境界。孫氏《千金翼方》有服水論一篇,對水之品德給予了高度禮讚。文


中說到:“夫天生五行,水德最靈。浮天以載地,高下無不至。潤下為澤,升而為雲,集


而為霧,降而為雨。故水之用,其利溥哉!可以滌盪滓穢,可以浸潤焦枯。尋之莫測其涯,


望之莫睹其際,故含靈受氣,非水不生;萬物稟形,非水不育;大則包稟天地,細則隨氣


方圓,聖人方之以為善。”從精神養生的角度看,“上善若水”者,即言精神清靜的人就具


有水一樣的品性。概括而言,水的清靜透明、潤下安止、周利萬物、隨物賦形、無為不爭、


至柔不剛等特徵,都是修養者可以仿效的品格。


我一直在思考著一個問題,精神養生好像講的都是形而上的道理,很難


落到實處,能不能有一個較實在的形式,有一個可以操控的具體方法去修持?


乘著思想之舟,我的閱讀之旅也在延伸,視野越來越寬闊,由醫而道,由道而儒,由


儒而佛,隨著文獻調查的深入,我發現,在滾滾塵世中,要使躁動的靈魂能有所安頓,一


個可以範圍三教、絡通四方的方法,似乎只有調息靜坐。


於是,我進入了一片新的天地。調息靜坐內容的廣博,認知的深刻,體驗的神秘,功


用的廣泛,讓我驚詫莫名,感慨欣羨!


走進調息靜坐的史料世界,如同面對浩瀚大海,孤帆遠影白雲間;好像置身廣袤草原,


風吹草低見牛羊。那種瓜蔓綿綿、欲斷還牽的文獻記載,不要說儒、道、佛、醫的大典大


藏,僅就宋明理學而言,也是連篇累牘,難解難分。濂溪之後,二程《遺書》繼之;道南


一脈,楊、羅、李、朱;朱子一人又有《文集》、《語類》,旁及朱學研究的見解,簡擇取


舍又各不相同,如錢穆《朱子新學案》分朱子論靜論敬的模稜兩可,陳榮捷《朱子新探索》


的折衷,楊儒賓《宋儒的靜坐說》之充分肯定,眾說紛紜;還有陸氏一派,到了明儒那裡,


更是林林總總,滿目琳琅,陳獻章的欲論還休,湛若水的只坐不論,王陽明的又坐又說,


陽明後學諸子,王龍溪、羅念庵、聶雙江、錢緒山、乃至高攀龍、劉宗周,不管是直系旁


系,均能“坐”而論道,珠璣滿盤。尤其是王龍溪、羅念庵、高攀龍等人,《調息法》、《靜


坐說》、《復七規》、《山居課程》、《夜坐十首》、《靜坐吟》等等,讓人如行山陰道上,美不


勝收。


坐、立、行、臥,皆成學問。靜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在理學是核心要素,


在道家是入門手段,在佛家是基本功夫,各家對息對靜的剖筋析骨,皆得精髓。世界上還


沒有哪一種文化像中國文化那樣,對"坐”這一板凳上的工夫刻畫得如此精緻,如此細微,


如此透徹,如此精妙絕倫,讓人醍醐灌頂。灌頂本身就是個天才,就是這個天台五祖把智


顗的全套學問記錄在案,才使我們能較完整地瞭解天台的止觀之學。有關智顗大禪師的高


明,實非我輩能道萬一,而他“圓融三諦” 一偈,便把無限天機透盡。世界萬類五彩紛呈,


就其實相來說,都是圓融三諦的體現。當我們認識事物的時候,都會執著於事物的自性,


物質就是質礙的自性。但是一切事物和現象又不會因自性而發生,總是各種因緣際會的結


果,沒有永恆的實體,故而世界原本就是“空”。問題還不止於此。因為這種本空的現象


和事物,又是那樣地如幻如化,無常無定,而我們看起來又是那樣的歷歷在目,宛然清新。


這種認識的作用,往往使我們把“假”當真。空也罷,假也罷,兩種實象都是事物的真性。


正是通過認識發生的作用,才使我們有可能認識事物和現象的本質,這就是所謂“中”。


空、假、中可以同時存在於一心中,互不妨礙,卻又互相連即,這就是“圓融三諦”。天


臺的這種觀學智慧,使我們明白了世界萬有皆空,一切存在均假,即使對實相的真性瞭然


於心,也僅得其“中”。智慧之途,就是"載鬼一車”,也不過是一知半解而己。


坐而能靜,靜則自明。一如《周易》所稱,“神以知來,智以藏往”。孔子的察言觀色,


孟子的志氣難言,“伊川欲來,信息甚大”,還有王陽明的龍場得道,高攀龍的“汀洲之悟”,


羅念庵的“長空雲氣,大海魚龍” 一身發竅。凡此之類,靜坐之後產生的神奇體驗與證悟,


絕非“虛妄” 二字所言,也決不可“迷信”等閒視之。這樣的白紙黑字,是人類生命現象


體悟的證果,孰真孰幻,亦是亦非,實在不好妄下雌雄。唯其有那麼多的材料,我們才可


作進一步的探尋,對於生命 秘認知,我們或許還沒有起步!


儒為前導,仙佛隨之,唯我中醫,允執厥中。靜坐之道,儒道佛三家,各有主旨,或


存心養性,或修心煉性,或明心見性,儒家坐而變化氣質,道家坐而修煉丹真,佛家坐而


超脫凡塵,這些志存高遠的氣象追求,固然是中華文化的瑰偉絕特之處。然而,要化神奇


為現實,要使空靈成本真,這在中醫看來,調息靜坐的最終價值,都要落實在維護健康、


預防疾病、促進康復、延年益壽的節點上。為此,對調息靜坐一法,中醫取實用主義的態


度,因時因人因病而施之,不執著於儀軌,刪繁就簡,取便而行,廣泛地應用於臨床輔助


治療,病後調護,往往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星霜變換,寒暑移易。三年的時空都在調息靜坐的研究中輪轉,我徜徉在青燈黃卷與


道佛交融的亦虛亦幻中,欣興與苦累相伴,慷慨與沉思並存,我為靜坐文化的博大精深用


功,我亦為靜坐文化的神秘神奇探宄,我彷彿走進了一個深邃無比而又茂密靈動的大森林,


那裡的鶯歌燕舞,那裡的流水潺潺,一切都令我心向神往,不可自已。當然,也難免有披


榛斬棘,撩雲撥雨,滿是泥濘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