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追忆《日照红旗》创刊和《日照报》复刊

辛本初

(一)

《日照红旗》是中共日照县委机关报,是日照有史以来第一张党报,是日照新闻史上的新纪元。

1958年7月1日那一天,《日照红旗》创刊。她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当时办报情景却犹在眼前,时刻引起我的深情回忆。

这年年初,中共日照县委决定创办县报,由县委宣传部承办,具体分工的副部长滕绪林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

一、划拨办公区域

现在的望海路北、日照路西交叉路口原是建筑、搬运工会的一个大院,其中二排瓦房和职工食堂等划给了报社。编辑部使用后一排瓦房,前排是印刷厂办公用房和职工宿舍,加上印刷厂路东院共占地8亩,含吃水井一口,共有平房1200平方米。

二、选调人员

县委从县直单位选调了丁银昌(后任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主任),任记者兼摄影(手动照相机是1300元购置,是当时全县最好的);杨建治任编辑(后任县政府秘书);杨宝玺是百货公司股长,调任编辑部负责人(后任临沂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从教师队伍选调小学校长刘济民任记者兼摄影,小学校长郑春圃任编辑,教师丁原平任美编兼记录员(停刊后,从《临沂大众》报社保送上大学,后任新华社驻新疆记者)。当时新华社的稿件用收音机接听,播音员口播三遍记录,新华社的图片版是从北京客运至青岛,再由邮电局转过来,时效性差点。教师许家琪任校对员兼缮写员。

记者采访徒步或骑自行车,自带被褥和口粮饭食,不分昼夜。既各自分工,又密切合作。

印刷厂拣字排版人员少,从初中生招来闫兴渔、魏瑞琴(女)为拣字员、学徒工,工资15元左右。县委还出面去青岛实业印刷厂调来排版老技工陈善堂、宋铭岐,他们都兢兢业业为工作,一点特殊待遇也没有。

人员逐步到齐后,编辑部人员分别去《临沂大众》报社等学习工作流程,如采访、编辑、划版、校对、版面安排、订报、发刊等等。

三、印刷厂划归报社

红旗印刷厂是县内唯一的印刷厂,地方国营企业。划归后为《日照红旗》报社印刷厂,列县委系列,属一级核算单位,县财政列差额补贴单位,报社没有另设行政管理内部机构。

印刷厂原名是日照县合利印刷业合作社,隶属县手工业联社,社址在城关四村民房内。1957年在现在的日照北路东建瓦房12间,1958年搬迁,厂长马成玉是武装部军官转业的,全厂40多人,其中六级工十多人,分为排版、机印、装订三个车间,建国前是以石印为主,曾冠名石印局、新华书店印刷厂。

印刷厂划归前主要以零活印刷品为主,承担为县委、县政府各部门印文件、小书刊等社会零活。设备有手摇石印机2台、手摇脚踏手续四开铅印机(老厂替换的二手机器1台、手动元盘机器2台),工人都是青壮年,夏天穿背心短裤、擦汗手巾搭在肩上,身上湿淋淋的大汗;装订、切纸全部用手,打眼、折叠、配页都是手工,手掌上满是老茧硬皮;拣字排版车间,没有打版设备,就是用组合的木块,木板条用绳线将铅字捆起来好上版印刷。字体不全,字架不足,经常缺字太多,只好用木刻单字顶用;常用字经常磨成平头字,印的文件、小书刊黑一块白一块,磨秃头的铅字再去临沂、胶县、青岛回炉加工。我记得1958年末急用铅字,我去胶县印刷厂加工,不料,他家的铸字机出了事故,又马上乘火车去青岛,这是我第一次出差,住进了咱县商业局、供销联社驻青组的“裕昌栈”旅社,晚上公安查户口,我身上什么证件也没有,包里只有工会会员证,还好上边有照片,就过关了。回来后与同事们及县工会的同志们述说,工会证中了大用,大家都大笑起来。报纸有时套红就印两遍,有时跑规距错位,红色套不好,每次套红版都多印几十份备用。有一次,因木刻图版矮于铅字,把一头大肥猪没印上,以后才发现是空白,只好再印一遍。

四、物料的储备

纸张除向兄弟报社求援,部分新闻纸,不足部分以凸版纸为主,后也用再生新闻纸代替。进货纸张是木板夹着成件的,职工用拖车、自行车去石臼自行搬运,路也不好走,挺费力的,铅材不足用需报批后采购,各种油墨可以足用。办公及生产照明主要是用玻璃灯罩煤油灯,个别车间用汽灯。

五、出版发行

《日照红旗》报头是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5月份到当时的昌潍地区五莲县视察工作时题写的。

1958年7月县委公布报社总编辑由县委第一书记李鲁生兼任(后任惠民地区行署副专员),宣传部副部长滕绪林兼任副总编(后任中共临沂地委宣传部副部长)主持报社全面工作。

一切筹备工作基本就绪,6月下旬进入冲刺阶段,迎接7月1日创刊号按时出版。

《日照红旗》创刊初期是八开版面,5日刊。1959年1月1日调为4开版3日刊。1959年7月17日停刊,共刊发100期。停刊时的合影照片是在编辑部门前拍的。

创刊号刊登了中共日照县委“关于创办《日照红旗》报的决定”,同期刊登了第一书记李鲁生号召全党办报、大家办报的办报方针。县报的创刊是全县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日照红旗》报社在县委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了新闻媒体的喉舌作用,职工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白天黑夜连轴转,脏累活抢着干,争先恐后,从没有叫苦叫累的,用行动实践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战线,让《日照红旗》遍布日照大地。

(二)

1980年7月8日,中共日照县委作出创办《日照县报》的决定,《日照县报》出版试刊第1号,10月3日正式创刊,报头由县委书记高昌礼题写,1982年5月1日停刊,共出版83期。负责人是张青山、孙延年。

1988年元月1日《日照报》复刊。复刊报头设计,报社呈请市委题字,王家政时任临沂行署副专员、日照市委书记,在常委会上表态自己不题字,其他常委们也不好题写了,任务交给报社美编秦绪堂,他精心集了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日照报”3字,经批准后照办。《日照报》刊出后在省新闻出版局的全省报刊陈列室里3个字很显眼,后来见“日照”这两个字有多处用之。

《日照报》复刊时,时任市委副书记张培宏出面先向县自来水公司借了会议室当办公室,后又向党校借了十几间房子当办公室。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相玉卿对《日照报》复刊筹备也十分重视。1987年7月市委公布了总编辑李玉堂,副总编辑辛本初、安茂瓒、李宗柱4人的班子,我记得4人第一次见面碰头会是在我家开的,先议了近期工作安排,最后李玉堂总编辑要求说,组织相信咱,咱凑在一起是缘分,一定要团结一致办好《日照报》,给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满意交待。

《日照报》复刊了,我记得元旦试刊1号时,除了班子4人,还有陈为镛、金光明、厉名震、秦泗冰。

有心人秦泗冰一直在印刷机前等待第一张试刊1号,按时印出来时,他让在场的报社人逐个签名在第一张报纸上,个人保存着。后来每月一捆报纸存放在仓库里,几年后报纸出合订本时怎么也找不到这捆报纸,只好缺创刊1号这张报纸,后在搬仓库时才发现在墙角暗处,我叫康美兰分别送县档案局和个人,这张创刊1号成了宝贵的一张珍存品。

瞬间60年说长也短,我是《日照红旗》报社的主管会计,复刊《日照报》(县级市)任副总编辑(兼任印刷厂长),地级市日照日报社任中共日照日报社党委委员、第一任工会主席(副处级),2001年退休。

退休后身体多病欠佳,不能干的事太多,但我始终关心报社的发展,听党的话,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不忘党和报社给我的恩情及新老同志们的照顾和厚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恭祝日照报业更加辉煌,祝愿日照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