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陳勝起義軍為何走向衰亡,最偉大的史官對陳勝評價為何如此高?

紂王在壞終是王


若無項羽秦末起義軍必敗。


陳勝的起義,一句“天下苦秦久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調動了所有農民的積極性。

他們紛紛拿著自己鋤把子,殺死當地的秦國官員,參加了起義軍,這場轟轟烈烈的起義,不但展現出來了農民的憤怒,也引起了六國貴族的興趣。他們企圖藉著這股強烈的反秦潮流,恢復自己的國家,說白了就是爭奪自己的利益。只是陳王和秦國的較量還不明瞭,他們不敢,也不急於動手!

陳勝的反抗,引起了秦中央政府的注意,他們調動修驪山墓的犯人,在大將軍章邯的帶領下,向東進發,一舉擊破了陳勝的軍隊,周文戰死。這場戰鬥的結果,讓各國貴族看到了機會。


陳勝沒有力量制衡天下,而秦軍也不過是一些奴隸部隊,於是開始紛紛建國。


最早建國的是趙,陳勝派武臣,張耳,陳餘去平定原趙國的土地,然而他們一去不回,在陳勝戰敗後,自立趙國武臣為趙王!這樣的行為讓陳勝十分惱火,他想著要發大兵討伐武臣,然而章邯的秦軍卻讓他感到害怕,他又企圖用武臣的家屬做人質,可是抓來他們後卻發現,自己根不敢殺!


他派人下命令,讓武臣帶兵攻打關中,可是已經成為了趙王的武臣有著自己的算盤,打敗了秦軍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只不過招來陳勝的討伐,不去不去,他決定向東,向北侵略原趙國的土地。

他的這一舉動又引起了燕國貴族的關注!他們對韓廣說,你看他們都復國了,我們燕國雖然小,那也是曾經的七雄,不能沒有骨氣。韓廣有點害怕,因為他的老孃在趙國,可是令人欣喜的是,武臣的所做所為,成了韓廣的活教材!


向北進發齊國的周市,被居住在狄縣的齊國王族田儋撿了漏子,田儋藉著齊王族的名義,在原齊國的土地上覆國!並且發兵攻擊周市。


這時的陳勝,雖然給所有的人創造了機會,確也成了秦軍的首要目標,並且是一個孤家寡人。在章邯的攻擊下,陳勝節節敗退,而復國的貴族,卻一心想著擴大自己的實力,採取坐山觀虎鬥的態勢!


陳勝對章邯的失敗,讓陳勝的手下產生了膽怯心理,終於在一次敗逃後,陳勝被自己的司機莊賈,殺死!至此,農民起義運動開始覆滅,接下來開始的是秦軍對原六國復國貴族的討伐。


章邯的軍隊首先對準了離他最近的趙王武臣,將武臣和張耳圍困在鉅鹿。這時候的趙國就像當初秦軍圍困邯鄲一樣,岌岌可危,於是想諸侯發出了求救的信號,然而他之前做的事情上演在了他的身上,諸侯再次採取坐山觀虎鬥的態度。跟那時候秦軍圍困邯鄲一模一樣!

接替陳勝的是項燕的後人,這時候項梁已經戰死,宋義做為大將軍帶著項羽北上救趙,不過這宋義也是第二個晉鄙,同樣在鉅鹿的邊上停下觀看,秦趙之間的戰鬥。他的這個行為惹怒了項羽,項羽採取信陵君的辦法,殺死宋義帶兵越過黃河,與秦軍展開了一場生死決戰。這次戰鬥決定了以後起義軍的命運。


幸運的是,項羽蓋天的氣勢,讓他贏得了戰鬥,扭轉了起義軍和秦軍的態勢,各國諸侯一看項羽勝利了,也紛紛出兵,免得被別人搶先吃到了肉。


而正在這些諸侯各懷鬼胎的時候,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老男人,悄悄的走進了咸陽城,他就是漢朝的開國皇帝,高祖劉邦!



以上

目西


目西


是稱讚還是反思?

題主所說的最偉大的史官當屬司馬遷了,畢竟是他開創的史家,是他在忍受當時人間最大的屈辱情況下作出了傳承千古的《太史公書》,後人稱為《史記》。

想知道司馬遷怎麼評價歷史人物,去看看《史記》片尾的太史公曰就可以了。《陳涉世家》的篇尾雖然是褚先生曰,但是基本上古人認為這也是太史公曰的意思。《陳涉世家》的篇尾引用了我們如今都很熟悉的文章,就是選入教材的賈誼的《過秦論》。而在這之前司馬遷給陳涉的肯定是:

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司馬遷肯定了陳涉的功勞,亡秦的事業是“張楚”開闢的,是由陳涉引導大家拉開了反秦的大幕,這個早在西漢就有這種共識。但是司馬遷最後卻引用了大篇幅的《過秦論》來作為《陳涉世家》的結尾,這讓我們看到的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這個事實,是告誡後世帝王用的。所以個人認為,司馬遷對這件事的反思之意是大過稱讚的。



張楚為何那麼容易就滅亡?

陳勝起義之後,建立了短暫的“張楚”政權,為什麼這個政權這麼短暫呢?

第一是陳勝做不到讓手下忠心,沒有持續的凝聚力,這個從幾件事就可以看出,一是他的手下紛紛脫離他自立,一是他自己最終也死在了自己的車伕莊賈手中。從這些就可以看出,陳涉沒有持續的凝聚力。

第二是驕兵必敗,陳涉自立為王之後,自己說過的那句“苟富貴,勿相忘”早已是過眼雲煙。所以陳勝稱王后就覺得自己現在是高人一等,和百姓的需求脫節了,這樣使得無法壯大自己。

第三就是半吊子的鴻鵠之志,司馬遷記載說,陳勝說自己有鴻鵠之志。個人覺得這個鴻鵠之志應該也是半吊子,沒有虛心去修身自己。如果真的是實打實的,那麼陳涉就不會有當了王之後就有了180度大轉彎式的轉變。

正因為陳涉自立為王后的忘乎所以,但是畢竟其還是對於反秦的事業有開創之功,所以司馬遷最終還是給其一個世家的位置。若是陳涉稱王后,反而更加知人善用,愛民親民,那麼秦末風雲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淡看天上月


陳勝起義軍失敗,實在可惜。他是怎麼失敗的呢?主要原因歸結如下:

首先,陳勝過於高估自己的造反力量,在天下還沒安定下來,就急於稱王,這是一個敗策。

陳勝從造反到稱王,不過數月,且竟然將稱王的首都定在陳縣,說明他的格局很小,眼光很淺。

為什麼說他格局小,眼光淺呢?在當時,他之所以發難成功,是有一個歷史大背景,那就秦朝苛政,百姓無生存之地,而六國被吞併之後,還沒有徹底歸附。天下人人心裡都壓著一團火,只不過這團火需要一個人首先燃起來,而陳勝就成了敢吃螃蟹第一人。他看到 天下紛紛響應,以為是自己威望所致。如果他足夠聰明的話,應該審時度勢,先立一個傀儡楚王,以此號召楚國,團結所有力量,然後殺向咸陽,佔據咸陽,並以此王霸天下。

其次,陳勝因為急於稱王,造成造反起義軍內部分裂,沒有及時建立一個可靠的造反團隊,從而為他的失敗鋪下了一條死亡之路。

先是葛嬰立了一個楚王,後來知道陳勝已自立為王, 他只好將楚王殺了,然後還報陳勝。如果陳勝聰明,應該假意責怪,然後留他在軍中繼續為他賣命,可惜的是,陳勝竟然將他給殺了。

這麼一殺,就起了多骨牌效應。部將武臣殺到邯鄲,自立為趙王;韓廣也自立為燕王。且這些王個個都各據一方,不聽陳勝指揮,而陳勝對他們也無可奈何。

可讓人覺得可惜的是,陳勝跟吳廣也鬧翻了,吳廣被殺。

陳勝所做的這一切,都是因為團隊裡沒有靠譜的謀士為他策劃未來。也沒有什麼著名的武將,為他攻城略地,唯一的周文後來也被章邯打敗了。

反觀劉邦後來的成功,其屬下團隊成員,燦若星辰,個個都是厲害角色。而陳勝團隊呢?他根本就沒有像樣的團隊成員,寒酸得很。

再次,陳勝低估了秦朝軍隊作戰能力以及反撲能力。

當時,陳勝只給周文幾千兵,周文因為跟過項燕,懂軍事,一路向西攻打秦國,勢如破竹。等到起義軍打到戲水時,部隊人數已經到了幾十萬的數目。陳勝獲知消息以後,竟然內心膨脹起來,以為秦軍不足抵擋起義軍,秦朝必敗。

沒想到,當時秦王朝還有兩支重要部隊還沒有正式跟起義軍開打呢。

一個是王離率領的二十萬中央正規軍,一個是章邯率領的赦免的勞改犯改造過來的部隊,有七十萬。

章邯從咸陽打出來,一路勢不可擋,周文失敗自殺。之後,各路起義軍,一旦碰到章邯都是死路一條,陳勝也就是死在章邯的手裡的。

司馬遷在寫《陳涉世家》時,其實並沒有點評陳勝得失,只是將漢初政論家賈誼的《過秦論》片段引出來,從而證明強秦失敗,不是因為陳勝力量多麼強悍,而是強秦仁義不施,天下叛之,才造成如此悲劇。

所以,陳勝的歷史積極意義,就是創造了歷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為爭取百姓的生存空間敢揭竿而起。這樣的一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激勵千古,奮勇前進!


月望看歷史


陳勝的失敗,有歷史的必然性。

秦末大起義,雖然是陳勝首倡,但從整體而言,卻並沒有與“農民”發生太大的關聯。

六國舊貴族們,當時一直是憋著勁想要復活的,秦始皇統治時期,五次巡遊天下,其目的也就是宣示權威。韓國沒落貴族張良在博浪沙試圖刺殺秦始皇,當時存有類似想法的人不計其數。

所以陳勝起義之後,隊伍裡迅速多了很多舊人的身影。

陳勝起義之路第一次遇到障礙,是佔領陳縣之後,自己到底要不要稱王的問題。反對者認為,陳勝如果稱王,就是有私心。這個私心,仔細琢磨就是——你憑什麼稱王。陳勝堅持稱王,號為張楚,還是沒法避免"楚"這個字的影響。

於是出現了葛嬰在不知道陳勝稱王的情況下立襄強為楚王的事情,雖然葛嬰殺了襄強,但陳勝還是非常敏感,誅殺葛嬰。

再之後,北伐的武臣自立為趙王,成為一個標誌性的事件。鞭長莫及的陳勝並沒有什麼好的策略來組織六國復國。他雖然大發雷霆想要誅殺武臣,但再謀臣的勸說之下啊,反倒是遣使者去祝賀了。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大家想的關心的,都是自己怎麼搞自己的地盤,本來凝聚力就渙散,在陳勝面對秦軍的戰鬥不利的情況下,更不可能賣力氣來支持陳勝。

這就是陳勝之所以很快垮掉的原因所在。


夜小紫


最偉大的史官應是指司馬遷,司馬遷以嚴謹認真的態度撰寫《史記》,每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都經過了大量的調查研究,並對史實反覆作了核對,使史記既有真實性又充滿文學性。魯迅曾說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從漢朝開始就受到讚譽,班固說“自劉向、楊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唐朝韓愈柳宗元,南宋鄭樵,清朝金聖嘆等都極為推崇,實至名歸。而在《史記》中更把中國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放在極高位置,把陳勝“王侯開國子孫世襲”才有的“世家”進行描述。

為什麼如此推崇陳勝呢?史記說“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首先是發端,秦的滅亡,漢的建立,都與陳勝的發起有關,雖然他本人身死,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後滅秦建漢的,基本都是他當時的老部下或名義的手下,手下都混成帝皇了,老領導自然也不能太寒酸。另外一個是政治因素,劉邦建立漢朝後,以帝王的待遇,在碭縣安置了三十戶人家為陳勝看守墳墓,到漢武帝時仍按時殺牲祭祀,直到王莽後才斷絕。“高祖時為陳涉置守頉三十家碭,至今血食”。

秦二世時前209年,朝廷徵發貧民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等九百餘名戍卒在徵發之列,行進途中,在蘄縣大澤鄉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按秦律是死罪,形危勢迫,陳勝吳廣假借天意煽動人心,發動起義。(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起義軍推舉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下大澤鄉和蘄縣“攻大澤鄉,收而攻蘄”,在陳縣建立張楚正權並稱王后,多路軍隊並出,欲一舉滅秦,其中派出葛嬰帶兵攻打蘄以東的地方,一路勢而破竹,連克數城。又讓周文帶領一軍,直指關中。各地六國後人紛紛響應,一時間天下大亂。

陳勝的格局在小勝之後便表現出來,未當皇帝先有昏君模樣,開始妒賢嫉能,剷除異己,手下將領也離心離德,各打小算盤,武臣進軍到邯鄲就自立為趙王,陳勝命他率兵入關救援周文,卻抗命而派韓廣略取燕地。韓廣攻取燕地後,在燕國舊貴族的慫恿下,自立為燕王。圍攻滎陽的起義軍將領田臧與吳廣意見不合,膽大包天,假借陳勝的命令殺死吳廣,義軍內部矛盾開始發酵並迅速惡化,最後陳勝被章邯的囚徒軍隊打敗,在城父被車伕莊賈殺死。(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陳勝傭農出身,缺乏帝王才能,初起事時,以楚國為號召,建張楚政權,卻迫不急待自己稱王,旗幟剛立便自己砍掉,失去號召力。又派軍隊四面出擊,沒有戰略構思,使各人各自為戰,自顧自相繼為王。最大缺點在於不能容人,如當時同是傭農的老朋友來找他意圖攀附,竟因幾句話而被他殺害,不能容人如此,怎麼能取天下!再者,秦國雖進入衰世,但虎老威猶在,集中起來的雷霆一擊,也不是烏合的義軍所能擋得住的。所以,陳勝的失敗理所當然。


南方鵬


陳勝和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的時候,離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只有 12 年,這時秦二世胡亥即位剛剛 1 年。

這時,六國後裔復仇的火焰在內心裡並未完全熄滅,六國原先的百姓也對秦國律令不滿,所以才會造成陳勝振臂一呼,應者雲集,天下紛紛起來反秦的局面。

但這時,陳勝顯示出了他致命的缺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是:沒有戰略眼光。陳勝並沒有意識到,那些各地隨之而起反秦的人,目的有的是為了復國,有的是趁機建功立業改變命運,而不是真正擁戴他陳勝本人。既然如此,最好的辦法是因勢利導,找出六國後人,給他們封王,為秦國四面樹敵,從而減輕自己的壓力。但陳勝不願意,他要自己稱王,不僅如此,還對其他想稱王的念頭暴跳如雷,進行打壓。比如諸葛亮的先人葛嬰,因為私自立了楚王室後裔為楚王,就被陳勝殺掉。

之後陳勝派出的武臣在北面自立為趙王,再然後又陸續冒出來齊王、燕王等,可見群雄並起,四面割據的確是形勢所趨。陳勝雖然非常惱怒,但形勢所迫,不得不接受這樣的局面。如果當初這些王是你封的,你可以以盟主之名號令列國。但自立就不一樣了,這時陳勝已經完全失去了對其他各王的號召力,勢單力孤。

第二是:刻薄寡恩。有幾個例子,比如當了王之後,對岳父倨傲無禮,岳父當場就怒了,說“你這個人長久不了”。再比如,過去的朋友說到陳勝發跡之前的事情,大約是出了他的醜,於是陳勝將他斬殺,於是故人紛紛離去。狹窄的氣量導致最後眾叛親離。

最後陳勝被自己的車伕殺死,其實此時,秦二世派出的章邯已經一路往東,所向披靡,攻打到了他根據地的西面,即便沒有車伕,他也毫無退路,毫無救兵。是他自己把自己逼成了一個孤家寡人。

《史記》之所以肯定陳勝,是因為他第一個揭竿而起的勇氣,和掀起反秦風暴的意義。但從能力來講,陳勝不能算是一個出色的領導人。


東土大唐三俗和尚


史記將陳勝列入世家,在後來人看來,確實顯得很奇怪,因為從後來的官方史書的角度看,陳勝就是一個叛亂分子,而後來人在修史的時候,都是把陳勝吳廣這樣的人列為叛賊的,當然不能給世家這樣高的待遇。列入世家,這個評價就太高了。只要翻開史記看看,世家裡列的都是什麼樣的人就知道,這個待遇已經高到什麼地步了。

但給陳勝如此之高的評價和待遇,如果在當時就引起當時人的驚詫和不滿的話,應該會留下一些相應的記錄和議論,但是卻沒有留下當時人對這件事的任何非議。這說明什麼呢?其實應該就可以說明,太史公的這個評價是符合當時的官方和民間的主流社會輿論的,在當時人看來是順理成章的事,並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地方。

我們來看看劉邦消滅項羽,正式稱帝建立漢朝之後,是怎麼對待陳勝的。這方面的記錄只需要提到一個就可以了,劉邦在正式稱帝之後,為陳勝設置了三十戶人為陳勝守墓。這個待遇是之前的帝王和諸侯才能有的。這就是說,劉邦並沒有完全站在秦朝官方的立場上,把陳勝當作叛亂者,而是當作合法的帝王的,所以才會有這個待遇。

為什麼會這樣呢?按照田餘慶先生和他的高徒李開元的看法,這就是因為,漢朝是承認陳勝建立的張楚政權的地位的。之前的歷史研究提到比較多的大多數是陳勝吳廣起義,而對陳勝建立的張楚政權重視不足,相應的研究也就不足,從而也就忽略了張楚政權在當時的反秦鬥爭中所發揮過的重要作用。

劉邦在芒碭山落草成為群盜,脫離秦朝的編戶體系,是在陳勝起義之前。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各地老百姓紛紛起來反抗秦朝統治,殺死秦朝的官吏。其中,劉邦所在的沛縣就發生了同樣的事,老百姓殺死了秦朝的沛縣縣令,將劉邦迎回沛縣城中,並且按照楚國的官制,推舉劉邦為沛縣的長官,也就是沛公。

那麼劉邦作為沛縣的行政長官沛公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陳勝起義之後建立的張楚政權的旗幟之下進行反秦鬥爭的。陳勝死後,楚國貴族景駒先被秦嘉立為楚王,之後項梁不承認景駒的地位,出兵擊敗秦嘉,並殺死了景駒,又從民間找來了楚國王族後人立為楚王,是為楚懷王,也就是滅秦之後的義帝。楚懷王才給劉邦封侯,並拜為碭郡長,也就是郡的行政長官。

而劉邦在和項羽的爭霸過程中,聯合其它諸侯的同時,一個重要的舉措就是為楚懷王發喪,並在公開宣佈項羽的罪狀的時候,把項羽殺死楚懷王作為罪狀之一,從而將自己的反對項羽的正當性建立在了自己是楚懷王的繼承者的基礎上。因為反秦鬥爭中,無論陳勝吳廣,還是景駒和楚懷王,都是楚國人,也是諸侯反秦的盟主。

所以說,在漢朝初期的政治合法性和正當性的敘述中,陳勝並不是後來人們認為的那樣,只是作為一個叛亂者出現的,而是和後來的景駒、楚懷王一樣,是反秦鬥爭的一個重要人物,他所建立的張楚政權也是一個重要的反秦鬥爭的階段,從而賦予了陳勝和張楚政權的政治正當性和合法地位。在這個基礎上,太史公才敢公然給予陳勝那麼高的歷史評價和地位。


蕭武


陳勝率九百拼死抗爭的戍卒隊伍衝出大澤鄉後一舉攻克蘄縣,誅殺縣丞,焚燬縣衙,所到之處,被秦苛政逼得走投無路的農民們群起響應,農軍由小變大,很快匯聚成一股能吞噬一切的滾滾洪流,以排山倒海的氣勢,摧枯拉朽般猛烈地衝擊著秦朝的嚴酷統治 。陳勝、吳廣領導農軍,在極短的時間內,接連攻陷符離(今安徽宿縣西)、銍(宿縣西南)、苦(今河南鹿邑東)、酇(河南永城)、柘(河南柘城)、譙(安徽毫州)等郡,並屢次挫敗秦軍圍剿,一時間聲勢大振,應者雲集。

史載,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後不到一個月,就已具戰車七百輛,騎兵千餘,步卒數萬。義軍攻克陳縣(今河南淮陽)後,在那裡建立了史上第一個農民政權——張楚國。陳勝自立為王,封吳廣為“假王”,並立即擺出一副大王的架勢,將那群過去與自己一同傭耕的老夥伴們拒之王府外,即便見面也要他等行三跪九叩之禮。到後來他甚至因擔心那些知情者吐露自己曾經替人耕種的實情,而殘忍的下令將他們誅殺滅口。

此後,隨著陳勝義軍聲勢愈加壯大,六國殘餘貴族蠢蠢欲動,或紛紛加入到義軍中來,或恢復昔日徽號舉旗造反,並大肆招兵買馬用以自雄 。由於農民軍以及六國貴族勢力持續的沉重打擊,秦始皇苦心經營的帝國大廈已經風雨飄搖、坍塌在即。

陳勝起事之初 ,是打著秦公子扶蘇的旗號衝出大澤鄉的。當時的人認為,扶蘇雖被趙高害死,但他若登基,定是位好皇帝。已故的帝王對現實中的農民仍具有強大的影響與號召力,而領導他們反秦的陳勝卻沒有提出更切合實際的口號與目標,而是迫不及待地自封稱王,已註定這支史上最早扯旗造反的農民武裝無法走得更遠。

陳勝稱王后,派吳廣率部分軍隊去攻打滎陽(今河南鄭州西),派大將周文率另一部兵馬往西去攻打國都咸陽,同時他還派張耳、陳餘等人赴各地去招撫諸路義軍。

吳廣和周文分頭出兵後取得了節節勝利,佔領了大片地方,可戰線卻越拉越長,糧草不能保障,號令更難統一,之前所佔的地盤旋即被六國貴族勢力給侵吞了。陳勝大澤起兵3個月後 ,原齊、魏、燕、趙等國都有人重豎六國旗號,打著恢復六國的幌子割據稱王,卻無人派兵去支援吳廣和周文伐秦的軍事行動。吳廣因戰略失誤,在滎陽附近遭遇了秦軍大將李由的阻擊,雙方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激烈鏖戰,吳廣所部被秦軍擊潰,他自己也被其麾下叛將所殺害 。而西征的周文起初很順利,很快便打到了函谷關,咸陽已近在咫尺 ,秦二世慌忙命名將章邯率領一支由奴隸、刑徒、苦役拼湊組成的軍隊前去阻截,周文孤軍奮戰,抵擋不住,兵敗身死。

陳勝羽翼全失,頓成“光桿司令”,只好匆忙攜帶細軟倉惶逃竄,逃亡路上卻被其車伕莊賈設計謀害。隨後,莊賈拿著陳勝的頭顱找秦軍邀功領賞去了。

中華悠悠五千年文明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雖然和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同樣具有短命的特點,都可謂“其興也勃,其亡也忽”,旋起旋滅,前後歷時僅6個月,但其來勢之兇猛,反抗之劇烈 ,影響之深遠,卻也是前所未見的。

陳勝、吳廣雖然兵敗身死,但由他們扇起來的那把反抗暴秦統治的星星之火卻愈燒愈旺,終成燎原之勢,整個關中地區很快就形成了群雄割據的局面, 為之後的滅秦鬥爭鋪平了道路。之後,此起彼伏的抗爭讓秦顧此失彼,尤其是起自會稽、彭城等地的英雄好漢項羽、劉邦起兵響應,經一系列堅苦卓絕的苦鬥,最後終於推翻了秦朝的暴政。

陳勝、吳廣提出的起義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第一次讓統治者感受到平民被組織起來後迸發出的驚人力量,也是中國人有史以來第一次依靠實力對血統出身發出的質疑與挑戰聲, 以及發自肺腑、振聾發聵的吶喊。這也是史家為他點贊、加分之處。陳勝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為何迅速敗亡?究其原因,還是能在史書裡找到一些蛛絲馬跡的。在九百戍卒在大澤鄉避雨的日子裡,吳廣在一條絹帛上用硃砂寫上“陳勝王”三字,將它塞入魚肚子裡,稱“魚腹丹書”;在深夜的篝火旁,吳廣又模仿狐狸叫:“大楚興,陳勝王”,史稱“篝火狐鳴”。利用人們篤信鬼神的敬畏心理,陳勝唆使吳廣裝神弄鬼,輕而易舉地為自己罩上了一層帝王的神秘光環。當陳勝自立為王后,立馬大開殺戒,對昔日那些和自己一起替人傭耕、又一起並肩作戰的夥伴們舉起了屠刀。他曾對窮哥們感嘆道:“苟富貴,莫相忘”!但他“人一闊,臉就變”,似如此,誰還願意替翻臉無情的他拋頭灑血、馬革裹屍?從某種意義上講,秦末農民迸發出的反抗怒火完全是在“鬼神意志”的驅動下造成的,也為之後的迅速敗亡埋下了重重隱患。

插圖源於網絡










鐵馬冰河wu


陳勝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也是第一個站出來,反抗大秦帝國的人。

陳勝就是一個農民出身,很普通的一個小人物。以往夏商周,打來打去,其實都是貴族之間,部落首領之間過手,跟一般的窮苦老百姓,沒啥關係的。

所以,陳勝的首義,是非常不一般的,他為以後的農民起義,開創了先河。後世歷朝歷代,就都不缺乏農民起義了。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陳勝雖然敗了,但是他手下殘留的大將、封的趙王、魏王、燕王等,卻都成了反秦第一線。

由此而推動起來的反秦各路大軍,最終消滅了大秦。

那麼陳勝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1、猜疑心太重。對不下不信任。不戀舊情,薄恩寡義,而且心胸狹窄,難於容人。

2、迷信刑法。殺戮太重,部下大將攻城略地稍有差池,就會掉腦袋。

3、任人唯親。陳勝比較喜歡用陳地人,也就是一個地方的人。而這些人,很多人並沒有多大的軍事才能。譬如那個周市,竟然連一個小縣城都拿不下來。

4、內部不和。陳勝和吳廣後期已經不和,一把手和二把手,實際上已經互相猜忌。吳廣居功自傲,擁兵自重,引起了陳勝的不滿。吳廣這個人,卻不懂得打仗,最終在滎陽一線被部將給斬殺了。陳勝不僅沒有怪田臧,反而封官,將帥印給了他。

5、陳勝前期,封了太多的王。各地王爺一大堆,即使是自己的大臣,一旦封了王,就不聽話了,各自為戰,導致難以形成合力,一起面對章邯大軍的反攻。

6、六國貴族殘留勢力,趁機發展自己的勢力,不聽使喚,沒有形成統一戰線。

7、過早稱王,把自己放在了風口上,樹大招風。導致秦軍主力,把陳勝做為了第一消滅戰略目標。

8、稱王才6個月,過於自信,高估了自身軍隊的戰鬥力,過早地和秦軍進行陣地戰,計較於一城一地的爭奪。而沒有采取避實擊虛的策略,這是軍事策略的錯誤。

陳勝畢竟是一個暴富的農家子,具有很多的侷限性。他有著一個農民的自私、陰狠、多疑、薄情寡恩,狂傲自大,缺乏發現人才、利用人才的眼光和胸襟。

這些最終導致他,死在了自己的侍衛加馬伕的手裡。


三生有畫


陳勝(?-公元前208年),字涉,陽城人。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不久後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後被秦將章邯所敗,遭車伕刺殺而死。

陳勝的快速敗亡原因很多。

1、陳勝看不清和秦朝實力的對比,貿然分兵。陳勝被起義形式衝昏了頭腦,派吳廣攻滎陽,周文直取函谷關。但秦二世當時已經赦免在驪山陵服役的幾十萬刑徒,封章邯為將軍,農民起義軍被打的措手不及主力被分割殲滅。

2、起義軍內部分裂。陳勝稱王后驕傲自滿和下屬之間關係破裂,派出去的部將爭相稱王自立,北征的武臣自立為趙王,部將韓廣在攻略燕地後也自立為燕王,攻取魏國舊地的周市雖未自立為王,卻立了魏國後裔寧陵君魏咎為王,而自任魏相,割地自保。面對陳勝被秦軍圍攻無人出兵救援。

3、群起響應的各地英豪和陳勝有階級矛盾。陳勝起義後除了自己的這隻義軍之外,各地相應的英豪如項羽等人都是六國權貴之後,而陳勝是個窮屌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更是犯了自商周以來靠血緣傳承權力的公卿貴族的忌諱,陳勝必須死。

最偉大的史官對陳勝評價為何如此高,因為陳勝打破常規,開歷史之先河。

1、陳勝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是中國農民起義第一人。

2、陳勝率軍佔領陳郡以後,乃正式稱王,定國號為“張楚”。這是中國曆 史上第一個由農民建立起來的政權。

3、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打破了出身血統傳承權力的傳統,激勵寒門出身的後來者不斷挑戰公卿貴族體系,實現屌絲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