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劉封、孟達一度佔領的上庸有多大?劉封的戰略地位如何?

五色石240


孟達在摯友法正的說服下一同歸順劉備助取益州,劉備命他駐守江陵,攻取益州後封他為宜都太守,曹劉漢中大戰,曹操不敵退走,劉備調兵遣將攻城掠地,命孟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殺死了諸葛亮姐夫房陵太守蒯祺,繼續進攻上庸,上庸有當地豪強申耽申儀佔據,其實也算漢末一路諸侯,左右逢源與曹操張魯等交好,得以長存,劉備怕孟達孤掌難鳴,又有忌憚之心,派出養子劉封從漢中沿沔水東下,合攻上庸,申耽申儀投降,上庸落入劉備之手。


上庸設郡是在建安二十年即215年,從漢中拆出,從屬荊州管理,治所在上庸縣,上庸郡下轄北巫、安樂、武陵、安富、微陽五個縣。上庸名字來自春秋時的庸國,該國善戰,曾趁楚國災荒,起兵東進欲廣疆土,不料反被楚莊王聯合庸國西部的巴國秦國所滅,國土被楚、秦、巴三國瓜分,俗稱庸人自擾。庸人逃到此地,另命名上庸下庸,以紀念故國。上庸與西城和房陵密不可分,三郡本是益州漢中郡的三縣後改郡,是魏、蜀、吳的交界地區。孟達在曹丕死後欲迴歸蜀漢,司馬懿連夜行軍克孟達時,就在此地連拒蜀吳援軍。(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三郡之間山道崎嶇不便,但其北境有漢水可以通航。西城郡城在漢水邊,上庸、房陵郡城則分別有堵水、粉水北連漢水。三郡南邊之地漢族蠻族交錯居信,環境更為閉塞,孟達與申耽兄弟降魏後,得到曹丕的厚待,把上庸西城房陵合為一郡設新城郡,孟達為新城太守,可見西城是在魏國轄下,應屬魏興郡。(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劉封是劉備養子,劉備在荊州幾年,妻子沒有生下兒子,感到可能不會有兒子了,就收了長沙一位劉氏的外甥、羅侯寇氏之子寇封為子,改姓劉。時劉封已有二十歲多一點,氣力過人武藝出眾,曾在漢中上陣出仗打得曹操頭大如鬥罵他說,等我叫黃鬚兒來滅了你。可見也是有一技之長。關羽攻打襄樊,劉備軍大多疲累不堪,急需休整,關羽便馳檄在上庸的劉封孟達出兵相助,二人說房陵上庸剛打下來,人心不服不能遠離,拒絕了關羽。(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因劉封在上庸期間欺凌孟達逼反了他,又不幫助也不相救關羽,在算舊帳時諸葛亮勸劉備殺了他,免生後患,後患說的是劉封剛猛,恐怕以後會與劉禪爭位,雖然他勝算不大,但也會造成內亂內耗,劉備聽從了。以此看來,如果劉封不死,劉備也不會立他為儲君,自己有了親兒子哪裡會立養子,他不死可能就如諸葛亮擔憂的,剛猛難制,生出一些事來。


南方鵬


三國時期的上庸,也就是我們現在湖北省十堰市的竹山縣和竹溪縣,合計面積差不多有八千平方千米,就經濟水平而言,這兩個縣放到咱們現在,也是比較低的水平,所以在三國時期,這裡還只能算是荒蠻之地。

在《後漢書》中有記載,上庸在東漢後期隸屬於漢中郡,屬於漢中九縣之一,具體人口數目不祥,但是當時漢中郡的人丁一共才二十六萬左右,上庸估計也就不到三萬人,實實在在的一個人口小縣,經濟價值並不高。

同時,對於大一統的王朝來說,上庸的軍事戰略價值也不高,但在三國時期,上庸恰恰處在曹魏和蜀漢的邊界位置,它的軍事戰略價值這才顯示出來。因為,當時的上庸,是從四川去湖北的三條必經之處之一,換句話說,這裡是蜀漢大軍出川攻打襄陽的三條必經之路之一,相當於是益州釘在荊州的一顆釘子。

雖然限於地理和經濟條件的限制,上庸無法成為像漢中這樣重要的門戶,但對於困在四川盆地的蜀漢政權來說,多一條出川的攻擊線路,就多了一分北伐成功的希望。與此同時,對於曹魏來說,上庸是防禦蜀漢從四川出兵攻打襄陽的屏障,如果沒有上庸屏障,劉備的大軍就可以直接從益州出來對襄陽產生嚴重威脅。



也正因為這個原因,無論曹氏、劉氏,都難以有效滲透到這裡。因為大家都害怕對這裡過分滲透後,會引起當地地頭蛇的反感,從而導致他們反叛。在這種背景下,不論誰佔據上庸,都不敢過分滲透,只能依靠這裡的地頭蛇來治理。

最開始,佔據上庸的人是曹操,他在滅掉漢中的張魯後,把漢中東面的三塊小盆地從漢中轄區中剝離,分別新建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並將此三郡從益州劃出,劃到了曹操控制的荊州軍區的轄區,曹操這樣做的目的,自然是想讓它們接受襄陽的管轄,讓他們能夠成為襄陽抵擋益州的屏障。

後來,曹操和劉備漢中大戰時,劉備派劉封和孟達沿漢水向東,攻取上庸。劉備奪取上庸後,繼續沿用了曹操的劃分。同時,他將西城郡劃給了當地的豪強申儀;上庸郡劃給了當地豪強太守申耽;房陵郡劃給了孟達。



孟達在劉璋時代,就是益州大哥級的人物;劉備計劃入川時,因為孟達早早倒向劉備集團。所以奪取三郡後,孟達實際成為三郡最高軍政長官。在這種背景下,孟達雖然不是三郡土生土長的地頭蛇,但他在三郡的地位,顯然是誰也不能輕視的。

至於申耽、申儀兄弟,他們作為三郡土生土長的地頭蛇,在劉備奪取三郡前,申氏兄弟就是三郡最主要的軍政長官;劉備奪取三郡後,他們自然還是三郡最主要的軍政長官之一。

對於劉封,劉備給他的官職是副軍將軍,其實相當於到這三個郡當政委。既然是政委,主要的工作目標,自然就是把中央政府的意志,強力的滲透到三郡。換句話說,就是幫助劉備加強中央集權,以和平演變的形式將這三個郡真正變成劉備的地盤。

當然,劉封還有個重要作用,就是對襄陽形成威脅,作為關羽北伐中原的後援部隊。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劉封的部分行為表現得太過剛猛,以至於讓孟達和申耽、申儀兄弟感覺到自己的利益受到嚴重侵犯,於是孟達就率領自己的四千戶部曲投降了曹丕,而這也成為後來劉備處死劉封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投降曹丕後,孟達向曹丕承諾,自己可以幫曹丕奪回三郡。於是,曹丕就派人協助孟達奪取三郡。等到奪取三郡後,因為有前車之鑑,曹丕就沒敢再給孟達派政委。換而言之,曹丕願意接受孟達這些人半獨立的地位,並沒有派自己嫡系監督他的工作。

等到曹睿繼位後,曹魏也開始對上庸地區進行大範圍滲透,在這種背景下,孟達又想要回歸蜀漢的懷抱,但這次,司馬懿沒有給孟達機會,他親率大軍八日行軍一千二百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破上庸,將孟達給斬殺,同時將申氏兄弟調往到其他地方當軍政長官,自此,上庸才正式納入曹魏的版圖。


我是趙帥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殺死夏侯淵,佔據漢中。他命令宜都太守孟達北上攻取房陵,而孟達殺了房陵太守,成功取下房陵。後劉備因擔心孟達獨自難以攻克上庸,便派劉封從漢中沿沔水南下,與孟達的軍隊在上庸會合。

此時上庸太守申耽率部下投降,上庸也因此成為蜀國屬地。劉封和孟達也因此佔領了上庸。但是這兩人之間卻並不是十分和睦,甚至還有些愁怨。那麼劉封、孟達一度佔領的上庸到底有多大?劉封在其中的戰略地位又如何呢?以下便是個人的觀點。


第一,分析劉封、孟達佔領的上庸具體在今天的什麼位置,其面積有多大。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原本屬於漢中郡的房陵、上庸和西城(魏興)三個縣被分離出來,改稱為郡,屬荊州,因此三郡位於漢中東部,後來蜀國就稱這三個郡為"東三郡"。劉封、孟達佔領的上庸,其治所就在上庸縣(今湖北竹山縣西南四十里渚水北岸)。上庸郡位於山區,轄北巫、安樂、武陵、安富、微陽五縣。


而知道了上庸的具體位置,接下來就要看它的總體面積了。上文也提到了,上庸郡管轄北巫、安樂、武陵、安富、微陽五縣。總體來說面積還是不小的。但據《晉書·地理志》記載:

上庸郡,魏置,統縣六,戶一萬四千四百四十八。

而三國時期的一個縣遠遠不能與現在的一個縣相比。在三國時期,能有一萬多的人口居住,上庸已經不算是小地方了。而上庸又屬於東三郡之一,其四面被秦嶺、武當山、巴山、巫山阻隔,是一個標準的四塞之地。劉封與孟達能夠順利的佔領上庸,與其的面積和兵力,以及其的地理位置有著直接的關係。


第二,分析上庸的地理位置、戰略位置如何。上庸是荊州通往漢中的必經之地,也是極其重要的戰略衝要。

上庸西部、南部皆是山麓,是蜀地與漢中的天然保護屏障。並且其也是南出長江、北入中原,西進荊湘、巴蜀戰略通道。

北可直接通往長安,東又可直接支援荊州之兵。況且雖然上庸臨山,但是在其境內有漢江貫通,河流環繞。雖對外群山環抱,地勢險惡。但其內部水運卻十分發達。劉封、孟達佔據了這裡,就意味著蜀國擁有了一個良好的出發地,一旦與魏、吳兩國開戰,蜀漢就有了進攻的天然優勢。


而在三國時期,若劉備能夠保上庸不失,自然會打通連接荊州、益州的樞紐,從而進一步實現諸葛亮《隆中對》中的"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戰略部署。

而蜀國因孟達叛變,丟失上庸,導致諸葛亮無法從東路走出益州,只能六出祁山。可見上庸對蜀國的重要性。若上庸未失,又有益州天險保護,曹魏無論從哪個方向進攻蜀國都是困難重重。因此佔有上庸,其戰略意義十分重大。


第三,分析劉封在上庸的地位及劉封在劉備集團的戰略地位。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派劉封前去上庸,是要他“統領孟達軍”的,並沒有帶著增援部隊。而上庸的獲得,也是因為太守申耽率眾投降,並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攻城掠地。而此時劉封過來,明面上說是幫孟達奪取上庸的,但實際上卻有些坐享其成的意味。

而辛辛苦苦做了那麼多鋪墊的孟達,自然不會對此心甘情願。但是雖然劉封的官職不比孟達,卻是劉備的"義子"。自然在上庸的權力要壓孟達一籌,其地位也比孟達要高。


但是若是劉備對劉封毫不防備,這也是不可能的。否則關羽也不會勸說劉備,說劉封終究非其親子,不要立劉封為世子了。起初劉備沒有親子劉禪還好,但是當劉備有了親子之後,劉封的地位就很尷尬了。可劉封自身又十分的有才能。或許之前還是好事,但是從劉禪出生起,劉封越優秀,對劉禪的威脅就越大。

孟達也是清楚這個道理,怕殃及自身,所以才趁早投魏。並在後來給劉封寫信,藉此離間劉封與劉備的關係。事實上,孟達的猜測十分準確。由此可知,劉封與孟達佔領的上庸的地理位置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劉封自身的戰略地位,卻因眾多的因素而改變。不得不讓人為此感到嘆息。

你是如何看待劉封孟達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要了解上庸有多大,劉封和孟達的戰略地位如何,就要先搞清楚上庸這個地方到底在哪,人文和自然環境如何。



上庸也就是現在湖北省十堰市的竹山縣和竹溪縣一帶,公正的說,這倆縣放到今天,也屬於經濟水平一般,人口不稠密的地區。在東漢末年也是漢夷雜處之地了,戰略價值並不高。根據《後漢書郡國志》的記載,上庸在東漢後期隸屬於漢中郡,屬於漢中九縣之一,具體人口數目不祥,但是當時漢中郡的人丁一共才二十六萬左右,上庸估計也就三萬人上下,即使在益州內也是人口小縣。

但是漢末風雲變幻,由於曹操在赤壁之戰的失利,荊州成了曹、劉、孫三家的必爭之地。當時劉備據南郡(現在的荊州市),曹操據襄陽地區(現在的襄陽市),這就導致夾在南郡和襄陽之間的上庸成了香餑餑。

下面這張圖,非常直觀的展示了上庸的戰略價值。



上庸東連襄陽,南接南郡,如果佔領上庸就可以將漢中和南郡兩地連成一片,互為犄角,對襄陽產生嚴重的威脅,這對於劉備集團無疑十分有利的!所以對於劉備來說,上庸自然具有很大的戰略價值!

不過最早佔領上庸的人,是曹操。他在滅掉漢中的張魯後,並沒有直接南下益州,而是將漢中郡一分為四後,就班師回朝了。

當時曹操是這樣分的,他把漢中東面的三塊小盆地從漢中轄區中剝離,分別新建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並將此三郡從益州劃出,劃到了曹操控制的荊州刺史部。



曹操重新劃分漢中,估計也是他知道劉備必會來攻漢中,所以提前做準備。只不過劉備的心很大,他不僅要奪漢中的南鄭,連上庸這種不毛之地也要奪。因此劉、曹操漢中大戰時,劉備派劉封和孟達沿漢水向東,攻取了上庸。並且仍然沿用了曹操的劃分。將西城郡(安康盆地)劃給了當地的豪強申儀;上庸郡(竹山盆地)劃給了當地豪強太守申耽;房陵郡(房縣盆)劃給了孟達。並令劉封為副軍將軍,實際就是這三個郡的總指揮。

不過劉封攻取上庸後,也沒有起到什麼很大的作用。因為上庸雖然地勢險要,但實在是太貧瘠了。並且上庸漢夷雜處,老百姓的教化程度不深,當地的豪強申氏兄弟佔山為王,是事實上的割據的小軍閥。曹操來了,他們就投降於曹操,劉備來了,他們就投降於劉備。立場很搖擺的兩兄弟。

並且上庸、西城、房齡,名義上說起來是三個郡,但實際上就是漢中郡劃分之前的三個人口小縣。說的再直白一點,三個郡就是三個小盆地,其中只有安康盆地(現在的安康市)的面積稍微大一點,其它兩個盆地比較小。資源和出產都不豐富,養活不了多少人口。

這也就是說,上庸地區不能駐紮重兵,因為當地的糧食產出負擔不起。這一點,跟漢中是很像的。諸葛亮五次北伐,糧食也都要靠四川供應,僅靠漢中盆地的產出,負擔不起蜀漢十萬大軍的消耗。


既然不能駐紮重兵,那也就意味著劉封和孟達不是蜀漢北伐的主攻,而是在劉備出漢中,關羽攻襄陽時,他們倆負責策應,形成劉備、關羽、劉封三路出擊,三路夾擊曹操的局面。算是一路偏師,但價值也很大!

只不過關羽提早出兵了,而他又沒有能拿下樊城,導致蜀漢在荊州的主力陷入了樊城的拉鋸戰。而就在關羽無法脫身樊城之際,東吳呂蒙乘虛襲佔了公安、江陵,陸遜襲佔了宜都、夷陵、秭歸一線,又北上打敗了蜀漢房陵、南鄉等處的留守兵馬,奪取了許多山地關隘,牢牢地控制了整個夷陵地區,等關羽回兵之時為時已晚,在麥城遭到剿殺。

當然了,關羽出兵樊城的原因可能並非是關羽的主意,此處不做過多研究。但是從關羽兵敗就可以看出,上庸地區對於劉備集團來說,還是很重要的。這是蜀兵出川攻打襄陽的必經之路,相當於是益州釘在荊州的一顆釘子。而對於曹魏來說,上庸是防禦蜀漢從四川出兵攻打襄陽的緩衝區。(如果不佔上庸,蜀漢從四川出兵,是打不到襄陽的)



所以總的來說,上庸郡對於曹魏,戰略價值一般般,只是防備蜀兵攻襄陽的屏障;但是對於劉備來說,這也是蜀兵出四川的三條攻擊線路之一!雖然限於地理和經濟條件的限制,劉封和孟達不是主攻(如果上庸能作為主攻,劉備自己就去了),但對於困在四川盆地的蜀漢政權來說,多一條出川的攻擊線路,就多一分北伐成功的希望。劉封和孟達屬於很重要的一路偏師。

後續:

上庸被曹魏重新奪取後,蜀漢就一直沒有再能夠奪回來。諸葛亮死後,頂替諸葛亮的蔣琬曾經有過攻上庸的想法。因為他覺得諸葛亮從漢中北伐,難度太大。倒不如從漢中走水路,先攻取魏興、上庸,再徐圖中原。這大概是上庸最後一次出現在蜀漢集團最高決策者的眼中了吧。有人從今天的角度分析過蔣琬的計劃,認為這份計劃的成功率高達九成希望。如果能成功,蜀漢就多了一條北伐的路徑。蜀漢可東可西,比諸葛亮只出祁山的路線要高明多了。

只不過,這一建議被費禕否決了。因為費禕認為,如果出兵不順,退兵回來不方便。會給曹魏可乘之機,不划算。蔣琬還想再爭取,可惜只過了一年,他就病逝了。

上庸故地,現在的竹山縣城。


Mer86


上庸三郡,分別是上庸郡,西城郡(後來改為魏興郡),房陵郡(新城郡),這三個郡與其他的郡不同,其他的郡一般都有十幾個縣,而這三個郡,都只有三至五個縣,而且還在邊遠山區,可見所擁有的人口並不多。

但是從地理位置上面,卻是十分重要,諸葛亮在隆中對裡面有提到,跨有荊益兩州,一般人以為是指長江,但是這條線顯然太長了,來往並不方便,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銜接點,那就是上庸三郡。

如果我們看一下上庸三郡地圖,可以看出上庸三郡左邊中漢中郡,下面是巴東郡,東面是南陽郡與南郡。如果蜀漢要打曹魏,有三個點可以出發,第一個是從祁山、漢中北上,另外兩個就是從荊州北上,還有上庸東進。

而我們知道第一條線,不管是打進來,還是攻出去,難度都很大,因為蜀道難,而且路途很長,運糧極為困難,那麼最容易的就是東面的兩條線,這個也就是為什麼關羽打襄陽的時候,命令劉封、孟達要參加的原因。

因為,如果此時要從益州調兵過來,已是不及,只有上庸三郡,才是最近的,但是劉封、孟達給拒絕了,關羽才會從荊州抽調本來要防東吳的部隊北上,最後導致荊州後方空虛,呂蒙才趁虛而入,最終關羽丟掉了荊州。

劉備為什麼要殺掉劉封?如果像諸葛亮所說的那樣,性格過於剛烈,恐怕劉禪繼位的時候,劉封是個禍害,那為什麼不是之前就提出來,而丟了荊州與上庸之地才提出來?

很顯然的一個原因,那就是劉封的做法,導致了兩個結果,第一,不出兵幫助荊州的關羽,導致荊州丟了、關羽被殺。第二,與孟達產生矛盾,導致孟達投魏,上庸三郡丟了。

而這兩個結果,就導致,劉備、諸葛亮再無平定天下的可能,因為他們根本打不出去,而諸葛亮的勸說,只是壓死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至於劉封在蜀漢的地位如何,很尷尬,他本來是因為建安六年後,劉備無子,所以才做為嗣子的,但是劉備在建安十二年又有了親兒子劉禪,劉禪出生之日起,劉封的地位就很尷尬了,他的身份再加上他的性格,就導致了,劉備必殺他。


歷史簡單說


有個著名成語叫“庸人自擾”,小院以前一直以為這個“庸”是指愚蠢的意思,後來讀了一些書才知道,原來庸是指的庸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國家,後來被楚國聯合巴國、秦國一起給滅了。

庸成為了地名流傳了下來。

庸人後裔把定居地稱為上庸和下庸。

秦朝在這裡設上庸縣,歸屬漢中郡。

曹操佔領漢中後,將原來的漢中郡重新劃分,一分為四,上庸縣升格為上庸郡,與新設的房陵、西城三郡都是原來的漢中郡屬地,現在單獨升級成了郡級單位。

它現在的位置,大致是在現在湖北省十堰市隸屬的竹山縣和竹溪縣範圍內,在它的東面,就是房陵,也就是現在的房縣。

再往東,就是襄陽。

這個地方位於鄂、渝、陝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區,在三國時期,三個郡人口稀少,貧瘠無所出,即使今天,也還是屬於較落後的山區。

不過在當時局勢之下,戰略作用巨大。因為荊州當時被曹劉孫三家瓜分,上庸三郡,處於南郡與襄陽之間,對於劉備來說,佔據了上庸三郡,就可以將漢中與南郡打通,在分擔關羽來自北面和東面的壓力之外,還可以從西面對曹操佔據的襄陽地區形成威脅,這是一個楔入曹操地盤的突出部,對促成隆中對中預言的天下形勢相當重要。

以上,就是三國時期上庸地區的情況。

再回答一下劉封的地位。

劉封的地位,相當重要,在當時劉備手下武將中,大致排在關羽、張飛、魏延之後。

從劉備委任他的職務就可以看得出來。

對劉備來說,當時益州還沒焐熱,剛拿下的漢中交給了魏延,張飛被任命為巴西太守,荊州有關羽在坐鎮,剩下的上庸三郡封了三個太守:申儀為西城太守,申耽為上庸太守,孟達為房陵太守。申耽、申儀是地方望族,當地豪強,根深蒂固不能動,動了怕民心不穩,從張魯到曹操都不敢動他們,剛得到漢中的劉備更加不敢,封他們是為了穩定人心。

孟達的房陵太守其實是搶來的,因為劉備平定益州後,派遣歸附的益州將領孟達向北進軍,孟達攻下房陵後,未能約束部下,房陵太守蒯祺被孟達部下所殺。這個蒯祺不是無名之輩,他是荊州名士蒯良、蒯越的侄兒,素有仁義之名,更重要的是蒯祺的老婆是諸葛亮的姐姐,所以蒯祺是如假包換的諸葛亮的姐夫。

集名士、太守、姐夫三大優點於一身的蒯祺竟然被孟達手下殺了,孟達難辭其咎。劉備也有點看不過去,這個孟達有點難搞,得派個心腹之人約束他,於是,派遣劉封前去統領孟達的軍隊,在上庸跟孟達會合。

孟達不知是不是早就看上了房陵這塊地方,故意把蒯祺做掉,不然房齡太守鐵定還是蒯祺的。不過總領全局的,還是被封為副軍將軍的劉封,他是上庸三郡實際上的軍政一把手,與張飛、關羽、魏延是平級關係。

所以後來關羽求援,從級別上來說,劉封是有權拒絕他的。

雖然這時候劉備已經有了親兒子阿斗,但養子劉封在他心中也不是外人,地位相當重要。

不過後來劉封辜負了劉備的信任,丟失了上庸地區,這是另一回事了。


小院之觀


不請自來,我是昊濤說史。三國時期的上庸,對於熟悉那段歷史的人們來說都不陌生。這個地點在那段歷史中,因為有了孟達的反反覆覆而出名。孟達是一名文武兼資的人才,他和法正一起投靠劉備。據相關記載,劉備後派孟達攻打房陵,然後又和劉封一起攻佔上庸,從此孟達的名字就和上庸連在了一起。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原本屬於漢中郡的房陵、上庸和西城(魏興)三個縣被分離出來,改稱為郡,屬荊州,因此三郡位於漢中東部,後來蜀國就稱這三個郡為"東三郡"。劉封、孟達佔領的上庸,其治所就在上庸縣(今湖北竹山縣西南四十里渚水北岸)。上庸郡位於山區,轄北巫、安樂、武陵、安富、微陽五縣。總體來說面積還是不小的。但據《晉書·地理志》記載: 上庸郡,魏置,統縣六,戶一萬四千四百四十八。 而三國時期的一個縣遠遠不能與現在的一個縣相比。在三國時期,能有一萬多的人口居住,上庸已經不算是小地方了。而上庸又屬於東三郡之一,其四面被秦嶺、武當山、巴山、巫山阻隔,是一個標準的四塞之地。劉封與孟達能夠順利的佔領上庸,與其的面積和兵力,以及其的地理位置有著直接的關係。


劉封,原本是寇氏的兒子,劉備初到荊州的時候,已經近四十歲了,卻還沒有子嗣,於是過繼了劉封,當作自己的繼承人。後來劉禪出世,他也沒有放棄對劉封的栽培,反而將其培養成了一員大將。據記載,劉備發動入川之戰的時候,年僅二十餘歲的劉封,隨軍入蜀,所到之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立下了不少戰功。《三國志·劉封傳》曰:“及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有武藝,氣力過人,將兵俱與諸葛亮、張飛等溯流西上,所在戰克。”


益州平定後,劉備又派他與孟達一起攻下了上庸,並讓他和孟達一起鎮守此地。劉備派劉封前去上庸,是要他“統領孟達軍”的,並沒有帶著增援部隊。而上庸的獲得,也是因為太守申耽率眾投降,並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攻城掠地。而此時劉封過來,明面上說是幫孟達奪取上庸的,但實際上卻有些坐享其成的意味。

後來關羽北伐曹魏,多次要求劉封起兵相助,但被劉封和孟達卻以上庸三郡佔領不久,不敢輕易離開為由拒絕。關羽戰敗後,劉備因此怪罪於劉封、孟達二人。後來還和孟達不和,讓孟達投降曹操。而且由於孟達的叛變,所以上庸等地都被魏將徐晃攻下了,連劉封本人也被迫逃回成都。於是諸葛亮建議劉備除掉劉封,劉封自殺。





雖然劉封這個人廣有戰功,而且頗有威望,能力明顯強於劉備的親生兒子劉禪。但諸葛亮曾說“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劉封作戰勇猛,在您去世以後將沒有人能夠駕馭得了他)”這句話。無論劉封是否被殺,劉備都不可能會傳位給他。


昊濤說史


魏蜀吳三國爭霸,主要爭在荊州。而爭荊州則有四處焦點: 襄陽、夏口、夷陵、上庸。古荊州腹心之地是江陵( 今湖北荊州市) ,其南是長江,乃天然屏障; 其北是襄陽( 今湖北襄陽市) ,東是夏口( 今湖北武漢市) ,其西是夷陵( 今湖北宜昌市) ,好比荊州三大門戶。

今天的人們熟知漢末三國時期荊州三大門戶之爭,卻不大知曉上庸之爭在三國爭霸中的重要性。上庸位於江陵之西北,處在襄陽、夷陵兩大門戶之間,向西可走陸路至益州之北大門漢中,向北沿堵水進入漢水,再逆水而上可至漢中,順流而下可至襄陽、南陽,向南走山道可至夷陵。可見,古上庸地區在漢末三國時期既可成為漢中、襄陽、夷陵這些戰略支點的連接線,也可以成為威脅這些戰略支點的基地,其軍事戰略價值不言而喻。

漢獻帝初平二年( 191 年) ,張魯割據漢中,改漢中郡為“漢寧郡”。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進佔漢中,張魯投降。曹操把漢寧郡改回稱漢中,將漢中的安陽、西城合併為西城郡,設太守;將鍚、上庸合併為上庸郡,設都尉,治所在上庸縣(今湖北竹山縣西南四十里渚水北岸),轄北巫、安樂、武陵、安富、微陽5縣。

如此重要的地方,劉備集團當然不會坐視不管。建安二十四年( 219 年) 夏,劉備率主力成功奪取漢中,之後馬上發起了上庸之戰。劉備先是令宜都太守孟達,從秭歸出兵,向北進攻房陵,孟達很快攻下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也戰死。緊接著,劉備命劉封、孟達、李平同時進攻上庸,就這樣劉備還不放心,親自統兵沿沔水而下,與孟達會和,一起進攻上庸。可見劉備對上庸是十分重視的。在如此強大的攻勢面前,上庸太守申耽開城投降。此時,劉備的漢中、上庸、荊州(江陵)連成一片,互為呼應,聲勢達到巔峰。

上庸的戰略意義其實在三國前期並沒有怎麼顯現出來,劉備攻下上庸之後,頓時上庸就成為一塊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了?為什麼呢,形勢所為。

上庸西南兩面是山,西面是秦嶺及米倉山,南面是大巴山;另兩個方向相比較很平坦。

特別指出的是:上庸位於襄樊的上游頭,如果順江而下,對襄陽是個極大的威脅。反之,如果劉備再拿下襄樊,那麼上庸、襄樊可以成為一個“互為犄角”的態勢。這也是為什麼劉備拿下上庸之後,關羽立即發動了襄樊戰役。

“襄樊戰役”的發起也是在建安二十四年的七月,正好是劉封和孟達打下上庸的時候,如果關羽能順利打下襄樊(事實上如果關羽不是太心急,等漢中、上庸鞏固之後在打,是很有可能成功的),那麼劉備集團在上庸、襄樊一線的統治將會非常穩固,而蜀國面臨的是比“隆中對”還要好的局面:劉備不僅可以同時從漢中、荊州出兵,還可以得到上庸的支援。如前面所說,上庸西向、南向皆是山麓,這個是蜀地、漢中的天然屏障;但另兩個方向卻是“坦途”,因此,向北可至長安,向東直接支援荊州之兵,可至宛洛,而且是順江直下。如果歷史真的能走到這一步,那麼三國的局面將要重新改寫,蜀漢一家獨大。可惜,這一切,都隨著關羽大意失荊州、孟達投降曹魏戛然而止。蜀國也喪失了大好的局面。


歷史風暴


東漢末年的上庸郡屬於益州管轄,具體有多大如今已經不可考。史書記載稱,東漢獻帝建安20年(215年),朝廷從從漢中郡中分離出了上庸郡,統轄北巫縣、安樂縣、武陵縣、安富縣、微陽縣5個小縣。

公元219年,劉備在漢中郡一帶戰勝曹操後,派遣手下的劉封、孟達等人向東部進攻,攻下了申耽、申儀兄弟鎮守的上庸郡。


劉封這個人是蜀先主劉備的養子,本名其實姓寇,叫做寇封。在劉備過去客居荊州、依附劉表的時候,收養了劉封為義子。後來在劉備在平定荊州、討伐益州的過程中,劉封都有參與作戰,因此廣有戰功。

不過,劉封並不是劉備的親生兒子,因此處境比較尷尬,劉備把他調離身邊就是證明。無論劉封立下了多大的功勳,劉備都不可能傳位給他,後面的事情發展走向就完全印證了這種說法。


據史書記載,在劉備平定漢中後不久,就發生了關羽被殺、荊州失陷的事件。當時,劉封所鎮守的上庸郡距離荊州最近,因此在關羽被殺後,劉備便寫信責怪劉封、孟達二人沒有及時救援關羽,結果導致孟達叛變,投降了魏國。而且由於孟達的叛變,所以上庸等地都被魏將徐晃攻下了,連劉封本人也被迫逃回成都。

隨後,劉備便以劉封喪失城池、拒援關羽為理由,逼迫他自盡。從表面上看,劉備是因為劉封的過失而處死了他,但實際上是為了掃清劉禪繼位前的障礙。

因為劉封這個人廣有戰功,而且頗有威望,能力明顯強於劉備的親生兒子劉禪。對此,就連諸葛亮也對劉備說出了“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劉封作戰勇猛,在您去世以後將沒有人能夠駕馭得了他)”這句話。因此,無論劉封是否被殺,劉備都不可能會傳位給他。


世界人文通史


上庸郡初建於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是曹操主持下設置的。曹操平漢中張魯後,分漢中郡的一部分置上庸郡,屬益州刺史部,治所是上庸縣,故城在今湖北竹山縣西南四十里渚水北岸,下轄北巫、安樂、武陵、安富、微陽等5縣。

在漢末三國的歷史上上庸郡被頻頻提及,而提到它時往往又與房陵、西城二都相聯,它們又被合稱為“上庸三郡”,由於在益州刺史部的最東邊,又稱“東三郡”。

從地圖上看,這3個郡處在魏、蜀、吳三方勢力的交匯處,誰佔領這裡誰就有戰略上的主動權,所以上庸三郡被反覆爭奪,先是劉表佔據了其中的一部分,後來主要歸曹操,再後來劉備將其奪去,最後它們又歸了曹魏。

劉封、孟達、司馬懿的名字也與上庸三郡緊密相聯,劉封、孟達奉劉備之命將上庸三郡奪下,但孟達後來又攜三郡投降了曹魏,再後來孟達試圖重返蜀漢,被司馬懿千里奔襲予以平定。

上庸三郡被稱為三國的“中間地帶”,從益上看它的確是一個戰略節點。不過,如從歷史發展的實際進程去看的話,上庸三郡的作用似乎又被誇大了。

第一,劉備輕易失去上庸三郡,說明無論誰在這裡,其統治基礎都較為薄弱

上庸三郡地處中間地帶,這裡基本都是山區,山高路遠,中原地區的統治力量長期伸展不到這裡,這裡多由本地豪族、大姓統治,其中申耽、申儀等很有名,這種情況類似於蜀漢的南中地區。

關羽臨終前呼劉封、孟達來救,劉封拒絕,理由是這裡新附,內部不穩,如果去救很容易發生叛亂。其實這不是劉封的說辭,而是實情,上庸大族雖然表面臣服,但內心裡不服,一有機會肯定會發生叛亂。

這種狀況延續了很長時間,上庸三郡看起來挺重要,但又是一個“戰略陷阱”,“投資”在這個地方有可能戰略目的達不到,還會浪費資源。

其次,特殊的地理環境限制了上庸三郡的戰術作用,在實戰中上庸三郡作用不大

大家重視上庸三郡,看中的是它處於中間地帶的位置,希望一旦用兵可以從這裡走個捷徑,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

但這只是一廂情願,因為上庸三郡位置雖然好,環境卻不好,尤其是交通條件,這裡全是大山深谷,大軍行動起來非常不便。

司馬懿平孟達後上庸三郡重回曹魏懷抱,曹魏對其寄予了厚望,尤其希望能利用它接近漢中的有利條件,在發動漢中之戰時建立奇功。

太和四年(230年)曹真策劃三路大軍伐漢中,其中司馬懿自荊州溯漢水出上庸三郡,司馬懿“斫山開道,水陸並進,溯沔而上”,但僅抵達丹口就無法前進了,“遇雨,班師”。這次無功而返,說明上庸三郡的戰術價值也不大。

後來司馬昭伐蜀,乾脆不再作這方面打算,直接由關中、隴西出兵,因為從上庸三郡進攻漢中的辦法已證明行不通。


最後,上庸三郡地廣人稀,經濟上的價值也不大,反而是個包袱

孟達攜上庸三郡投降曹魏後,曹丕的決定不是強化在那裡的統治,而是將三郡合併為一郡,即西城郡,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這裡地廣人稀,搞3個郡沒有必要。

人口不多,但駐軍又不能少,經濟上就得“倒貼”,關鍵時刻卻發揮不上戰略和戰術作用,上庸三郡其實是不折不扣的坑。

這讓人想起,孟達投降曹魏後,由於關係較好的幾個人先後去世,後來欣賞他的曹丕也駕崩了,孟達呆在曹魏沒有了安全感,於是想重回蜀漢,諸葛亮得到消息後表示願意接受孟達迴歸,但從實際行動看,諸葛亮似乎又不是那麼積極。

史書上甚至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諸葛亮故意把孟達“反正”的消息透露了出去,導致孟達最終被司馬懿所滅。不管哪種情況,都說明諸葛亮大概看清了上庸三郡的實際價值,所以沒有把這裡作為戰略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