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他凭一己之力,将我国纳米研究推到世界顶级,最后的选择有点可惜

顶级的学者,可遇而不可求。是在一个庞大的基础上产生的小概率事件。任何一个顶级的学者,都可以说是上天赐予人间的瑰宝。正是这些顶级的科学家,推动了科学的进步,发展了人类的文明。

我国有这么一位科学家,他凭借一己之力,生生地把我国纳米研究推到了世界先进行列。他的非晶完全晶化法的制备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晶粒度易于控制、界面清洁且不含微孔洞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了国际纳米材料的三种主要制备方法之一。


他就是卢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德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卢柯1965年出生,16岁的时候就以高过甘肃录取线60多分的成绩就读于华东工程学院(现南京理工学院)机械系,攻读材料和热处理专业。

本科毕业后考取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生,主攻方向依然是金属材料和热处理,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景唐教授。

硕士毕业后,他放弃了去日本留学的机会,依然留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并于次年获得首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特别奖。


1990年博士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0年7月-1993年1月)、研究员(1993年1月-)、博士生导师(1995年1月-)。

1991年,公派至德国马普学会金属研究所做了2年高级访问学者。并于199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百人计划是中国科学院启动的一项高规格,高标准的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主要是从国外吸引和培养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


严格说来,卢柯并不符合百人计划的要求,他是公派的访问学者,属于本土培养的学者,并非需要引进的海外人才。

但他的成绩却毫不逊色。早在1990年,他就提出了一种制备纳米金属的新方法——非晶完全晶化法。

1994年,国际学术刊物《Mater.Sci.Eng.Reports》邀请卢柯撰写关于非晶完全晶化法的专题综述,该制备方法成为当今国际纳米材料的3种主要制备方法之一。该制备方法的确定,使中国的纳米晶体研究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这个成绩足以确立他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地位。


1998年,国际亚稳及纳米材料年会(ISMANAM)授予卢柯ISMANAM金质奖章。1999年,当选为国际纳米材料委员会,成为该委员会中唯一的中国籍委员。

2000年,卢柯课题组在实验室发现了纳米金属铜在室温下的“奇异”性能——纳米金属铜在室温具有超塑延展性而没有加工硬化效应,延伸率高达5100%。论文在《科学》上发表,这个特性,缩短了纳米材料和实际应用的距离,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2003年,发表在《科学》上的第二篇论文,将铁表层的晶粒细化到纳米尺度,从而为氮化处理更多种材料和器件提供了可能,被评为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凭借着卓越的科研成果,卢柯在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仅38岁。

2004年,《科学》刊登了他的第三篇论文,这次是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纳米结构——纳米孪晶。他们在纳米孪晶铜中获得超高强度和很高的导电率,这是在普通材料中难以获得的性能组合。也在该年,他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5年,卢柯当选为德国科学院院士。


一直到2014年,卢柯在纳米材料的研究上不断有新的突破,期中,每次在《科学》上发表的论文,都在业内引起足够的重视。

毫无疑问,这是一位我国自主培养的顶级学者,其学术能力毋庸置疑。2018年,卢柯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位天才的科学家进入了政界,2018年10月11日,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定:任命卢柯为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很多人为这个选择扼腕叹息,从政,且是副省长的职位,必然牵涉他大量的精力。而一位政客容易培养,甚至可以批量培养,而一位顶级科学家却是极难培养,甚至根本无法定向培养。

科学家从政,是一种人才的极大浪费。但无论如何,这是他自己的选择,我们只能希望卢柯院士能在从政之余,也别放弃他的学术研究,毕竟顶级的学者实在太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