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怀念雷锋是因为我们的时代需要更多温暖——从歌剧《雷锋》说开去



怀念雷锋是因为我们的时代需要更多温暖——从歌剧《雷锋》说开去

周志芳

题记:

每年的三月五日,我总会想起小时候和小伙伴们抢着参加大扫除、扶老奶奶过马路、去驻地部队参加慰问演出的童年趣事,我和姐姐加起来的学雷锋标兵证书都快堆成了小山儿,不排除有虚荣心的因素,老师和家长也会因此而取笑我们是“一年只当一回雷锋”的熊孩子,可就是这么件小事,年复一年,习惯成自然,不知不觉就深深融入了我们的心灵深处,我们也许永远无法达到雷锋的境界,可我们至少能心存良善,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可能作一个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是的,没错儿,三月五日,是雷锋同志纪念日,虽然很多人对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意义感到日渐陌生疏离,但我却永远不会忘记雷锋做为一个普通人曾经带给我的深深的感动,雷锋,世界以痛吻他,他却报之以歌,因此我始终把他当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个政治宣传符号来看待,我相信,不管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雷锋这样的人,在今天这个人情日渐冷漠的社会尤其如此,怀念雷锋,是因为我们的时代需要更多温暖,我始终相信,每一个心怀善意的人在向他人伸出无私的援助之手时,并不总是抱着不可告人的目的,相反,我相信他们一定怀抱着一个信念:请允许我们不忘雷锋精神,以力所能及的点滴善举,让我们共同栖息的家园变得越来越美好。


附录:

周志芳清唱歌剧《雷锋·八月十五月儿明》及演唱心得小结

周志芳

《八月十五月儿明》是歌剧《雷锋》中的一首歌曲,由音乐家吕远创作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这首歌以雷锋同志的一件小事为主线,概述了雷锋的成长经历,反映了雷锋的高尚品格,更表达了人们对于雷锋精神的崇敬之情。这首歌曲经歌唱家郭兰英演唱后,广受欢迎,成为一首经典之作。

这段《雷锋•八月十五月儿明》有非常强的抒情性,我采用的伴奏是吴碧霞的演唱版本,吴碧霞对作品整体把握得非常好,唱得十分通透、明亮、清脆、干净、悦耳、流畅、自然,词曲家吕远老师实在是厉害,虽然作品难度大,情绪多次转换,却能令歌者一大段唱下来张弛有度,徐疾得宜,收放自如,声闻五里,要唱好这首歌,情绪和气息控制特别重要,吴碧霞天资聪颖,功底扎实,对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都有深刻的领悟和杰出的表现力,因此她在演唱这一段经典之作时也就显得特别富有激情和艺术感染力,不愧是我们的学习榜样。

这一段我以前初学声乐时会唱一点儿,但那时感触不深,吴碧霞还没有出道,我采用的是郭兰英老师的伴奏版本,郭兰英老师有很深厚的晋剧功底,对新歌剧的贡献尤其重大,因此她的演唱带有浓郁的地方戏曲特色,娓娓道来,朴实感人,充分体现了说唱艺术的叙事与抒情并重的特点,但那时的录制效果可能不太好,影响了她的表现力,吴碧霞汲取了郭兰英老师的优点并结合自己的特点,上升三个音调,以充沛的情感、强大的肺活量、高超的气息控制方法演唱这首歌,使得她的声音有了清丽高亢、饱满明亮、遏云裂帛的穿透力,更有了直击人心、令人动容的感染力,这也是为什么她能在同时代女高音歌唱家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一段原本计划在月初发布,数位好友再三催促,令我不胜惶恐,但那时我深感很久不练,功力大减,只得一再迁延,练习了近一个月,前后录制了一百多次,今天终于能挑出几次效果略好一些的了,比此前发布的同一首曲目,技巧更娴熟,感情更充沛,减少了突兀锋利的部分,经过润饰后变得相对更甜美柔和,整首歌曲,其感情之强烈、情绪之跳跃、气息之难以控制,真的是我有史以来遇到的最难唱的一段,希望以后能唱得越来越好。

下面,我根据自己对这首歌的理解,谈谈演唱技巧和心得体会,敬请诸君不吝赐教:

第一段

第一段介绍这首歌的产生背景,以前我刚拿到这首歌时很好奇,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时间地点,又是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会触动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以致于他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这么强烈的感慨并引发下一段痛苦的回忆呢?


开头第一句“八月十五月儿明”应采用抒情女高音,音色柔美秀丽,旋律优美流畅,抒情性强,要唱得带有空灵之感,仿佛在皎洁的月光下,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宁静美好,这也正是人们最容易敞开心扉、抒发性灵的时候,在高音位置不要有太多俏丽讨巧的颤音,而是应该唱得平和、从容、直抒胸臆,一旦找到了正确的发音位置和发声方法,驾驭起来就不会太难了。


下一句“连队里的战士分了月饼”里的“士”字有一个上滑音,可以唱得婉转柔美些,“饼”字注意归韵。

“雷锋把月饼放在那床头”的“头”字可以唱得轻巧玲珑些,就好像主人公他正若有所思,作为一名普通战士,中秋之夜的月饼已经分给大家,自己也拿到手了,可那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他因为月饼产生的联想,所以他没有很在意月饼本身长得什么样子、观察它是不是很好看很好吃,按道理来说,这对于雷锋这样一个从小到大全家人从没吃过一口月饼的穷孩子来说,是不太合乎情理的,按我们的常规理解,他这时候应该对这个人生中可以吃到的第一个月饼爱不释手才对,可是雷锋为什么却在这时候将它放在了床头呢?这里要唱得轻巧,就是为了再现雷锋对这个月饼既爱惜又心事重重的样子,他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月饼,所以他不舍得狼吞虎咽一口吃掉,但他又还有更令他牵挂的事情占住了他的心神,因此他将这个月饼轻轻地放在床头,就好像生怕弄伤了它会破相一样,反之,如果这句唱得很重的话,就会显得很粗鲁、不在乎、根本无所谓,仿佛把月饼随便一丢就草草了事,那就不是雷锋这样一个内心充满温情的人该有的性格特点了。

“一个人静悄悄地走出了房门”这句很容易引发人的好奇,雷锋为什么要在中秋之夜这个欢乐祥和的时刻独自一个人静悄悄地走出房门?他要去哪里?他想去干什么呢?这句要唱得轻盈、纤细、灵巧,就好像歌者想要进入他的内心世界一探究竟,如果唱得太重,就未免太冒昧唐突也太鲁莽草率了。


“朗朗月色阵阵秋风”跟第一句一样,要唱得带有空灵之感,秋高气爽,心旷神怡,风霜高洁,意兴盎然,雷锋在这一刻,有着和平年代和大家一样的前所未有的轻松愉悦,这和他惨痛的童年经历相比,真是有云泥之别啊!在过去那个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旧社会,有几个穷人家的孩子有心情在中秋之夜如此从容地月下沉吟呢?由此观之,这首歌的词曲作家真是用心良苦,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聪颖的歌者当不负此心。

“营房里隐隐传来同志们的欢笑声”这句是背景衬托,是雷锋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到的营房动态,其他同志都聚在一起欢声笑语共度佳节,他们当中为什么没有人,会像雷锋这样一个人静悄悄地走出房门,独自一人徘徊在迷人的月色下?是因为他们不懂欣赏户外的旖旎风光?还是因为他们头脑简单,肤浅得仅仅满足于一大群人的嬉笑玩耍?不,不是这样的,我猜很可能是因为其他同志比雷锋要幸福得多,他们没有雷锋那样惨痛的童年,也没有他那样敏感脆弱的心灵,所以他们更喜欢聚在一起共享欢乐,而雷锋更愿意独自品尝命运的苦酒、默默地舔舐伤口,哪怕生活已经变得好起来,但如何消解过去的伤痛,却是永远无人代替的事实。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敏感脆弱心灵的人,却更有着至为博大宽广的爱,世界以痛吻他,他却报之以歌,这是何等地令人伤怀动容、感极而泣?这句以侧面描写提醒听众注意雷锋当下的心境很快就要过渡到一个情绪不断蓄积并即将爆发的状态,所以要唱得格外委婉柔和,以此反衬雷锋情绪强烈波动的内心世界。

“幸福的时刻想起了从前”这句将镜头从同志们身上拉回到雷锋,承上启下,自然过渡,仍然要保持和上一句接近的情绪并做好气息控制上的充分准备,趁着过门儿,悄悄吸足一口气,满满地存留在腹腔里,不要一下子就用光了,因为下一句需要强大的气息支撑。

“他心里像黄河滚滚翻腾”这句和前面的抒情女高音完全不同,要采用戏剧女高音的唱法,声音要浑厚壮美,体现富有戏剧性的、激情迸发、饱满深沉的旋律,收尾时注意控制情绪。


第二段

整个第二段,基调都是痛苦的回忆。

“十三年前在湖南的望城”这句将雷锋的思绪从眼前宁静美好的中秋之夜切换到了十几年前那个不堪回首的场景,“城”字唱出上滑音,会更添凄苦。

“天是那苦雨天风是那顶头风”这句将雷锋童年时代的灰暗阴沉描述得十分贴切,孩子清澈的眼睛是不会说谎的,为什么雷锋眼里的童年和我们想象里的应该有的阳光明媚、充满欢声笑语、到处追逐嬉戏的童年不一样?我们甚至可以说,雷锋从来没有享受过真正的童年,他小小年纪就承受了太多他不应该承受的苦难,仅仅是艰难地活下来就已经拼尽全身力气,哪里还敢奢谈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呢?这句带着哭腔,是中国戏曲苦戏里常用的手法,但一定要注意不可唱得太露太直,一定要收着唱,“顶头风”的“头”带有儿化音,更有地方戏曲特色,注意不要抹煞了创作者的用心良苦。

“饥一顿饿一顿长到了八岁”这句是典型的说唱艺术,通过叙事,讲述小雷锋在苦难中挣扎求生的艰难处境。“岁”字可以略微拖一点音,更扣人心弦。

“全家人没吃过一口月饼”这句与第一段“雷锋把月饼放在那床头”遥相呼应,也就更好理解为什么雷锋会在开头那样做了。


第三段

第三段和第二段的旋律完全一致,基调痛苦程度,较之第二段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说第二段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痛苦再现,第三段就是雷锋这个家庭的悲剧回放。这段也是我一直都绕不过去的一道大坎,以前录制时,每次唱到这里都会声泪俱下,泣不成声,这会直接导致我在高音区声音发抖发颤,其实并不是我力不从心、无力驾驭,如果我不带感情地唱这一段,完全可以毫无困难地按照词曲家的要求把每个音都唱得很准确,但那就不是我、也就不是这首歌应有的演绎方式了,后来我找到一个办法,每次正式录制前,先把这一段多唱几遍,等把眼泪哭够了、哭干了再重新开始录音,这样就能把情绪控制得稍微好一些,即使流露出来一丢丢,也不至于要死要活得痛不欲生,唱完半天都走不出来那片阴影。好的艺术在于控制,歌者只有先控制好自己,才能充分发挥技术、体现情绪张力从而带给听众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果只感动了自己,那是远远不够的。

“国民党日本兵逼死了爹爹”这句从振聋发聩的哭诉到忍气吞声的回忆,就像我们看到了弱小的雷锋,小小年纪就失去了父亲,要知道,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是他最需要依赖的亲人之一,可是年仅八岁的他,不但无力反抗暴行,连给死去的亲人说句公道话的权利都被无情地剥夺了,只得含着眼泪收殓亲人,何其不幸!何其惨痛!何其不公!

“哥哥他当童工一命丧生”这句是对无辜死去的兄长的深切哀悼,他哥哥和他一样从未拥有过真正的童年就被与他年龄极不相称的繁重的苦工折磨至死,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有丧兄之痛的人,又何止雷锋他一人呢?如果这样的黑暗不被终结,还会吞噬多少良善无辜呢?

“妈妈她受凌辱悬梁自尽”这句是对母亲悲惨遭遇的强烈同情,对自己无力保护母亲不受伤害充满自责,可是小雷锋这样一个孤弱的孩子,面对如此人间悲剧,他又该到哪儿去寻求庇佑呢?可是,在那样一个可怕的社会,多少人和他一样家破人亡,又有多少人和他一样自身难保,谁能成为小雷锋的保护神呢?

“丢下个小雷锋孤苦伶仃”这句堪称字字皆血泪,一家四口,原本应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其乐融融,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可是眼下的小雷锋,零丁孤苦,门衰祚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年仅八岁的他,在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靠什么活下去呢?每次唱到这里总是为小雷锋捏把汗,如果他不是有幸获得新生,岂不是很容易就变成黑暗世界的下一个牺牲品?这句结尾处的装饰音有利于换气和转换情绪,一定要好好珍惜,为下一段的快板做好充分准备。


第四段

这段快板要唱得口齿非常干净利落、清脆灵活,这段适合采用花腔女高音,音色明亮、清脆、纤巧,能唱出轻盈、灵活的华丽旋律,充分体现出雷锋真挚的感遇之恩与深切的感怀之心。

“自从来了共产党,雷锋从此得新生,入学戴上了红领巾,枯黄的小树发了青,党把我培养成有用的人,又光荣地参加了解放军。”整段都是雷锋的心声写照,演唱时要注意咬准字音,最好先把唱词反复朗读几遍,确保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都发音准确饱满、清晰有力。


第五段

这段除了第一句“妈妈呀”是慢板,其他唱词都是快板,比第四段唱得更斩钉截铁、更语气坚定,从第二句开始,“倘若你活到了新社会,你也能看看祖国多少繁荣,咱当年无衣无食受苦人,如今都成了国家主人翁”这几句都是在做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假设,人死不能复生,当年撒手而去的苦命的妈妈不能和雷锋一起,对祖国的繁荣感同身受,这让雷锋充满了遗憾,更让雷锋坚定了要为祖国繁荣贡献力量的决心,因为他深感自己和千千万万个当年无衣无食的受苦人一起,如今都成了国家主人翁,这一段要唱得抑扬顿挫、字正腔圆,才能真实准确地体现雷锋此时此刻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正因为这样,雷锋深感自己身负重责,“共产党员不能忘本,一心革命为人民,今夜月饼我难下咽,该留给那辛苦在生产建设为国负伤阶级弟兄。”说的是他对于一块自己极其珍视爱惜的月饼毫不吝惜,即使自己从小到大受尽苦难,全家没吃过一口月饼,自己也要把它送给那些为国贡献力量不慎负伤的阶级兄弟,每次唱到这里我便感慨万千,是的,人皆有私,人各有所爱,以雷锋童年的痛苦经历,完全有权利和其他同志一样,好好儿地聚在一起,美美地品尝享用这些月饼,如果雷锋不把这块月饼或者这盒月饼送人,谁也不能指责他,可他却觉得,如果不遵照自己内心的最大善意原则,他就会“今夜月饼我难下咽”,雷锋呀雷锋,你真是一个内心极其温柔、细腻、体贴、善良的暖男,要是放在今天这个人情淡薄、到处充满算计的社会,那他会是多少慧眼识珠的女生趋之若鹜的暖宝宝啊!可能这首歌的创作者更多的是为了体现雷锋的党性很强,可我更愿意把他做为一个特别富有人性之美的普通人来看待,这样一来,我眼里的雷锋就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正常人,而不仅仅是为了适应政治宣传需要而凭空捏造出来的一个真空人,我保证,如果我在现实生活中能碰到一个像雷锋这样纯粹得像钻石一样晶莹剔透的人,我一定会扑上去的,我会好好爱护这颗钻石,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不让他受到任何伤害。


第六段


最后这一段是主题的升华,“东方发白天刚明,雷锋手提着月饼送进了病院中”说明雷锋很可能彻夜难眠,一大早就把月饼送到了负伤的同志们手上,为什么他不在天亮之前的当天夜里就送过去呢?中秋之夜就把月饼送过去,不是更显得应景及时吗?再者,如果说,夜晚时分军营有严格的纪律管理,那第二天一大早军营的纪律就放松了吗?不可能,所以我认为较合理的解释是,雷锋在中秋之夜回忆往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太久,不知不觉就已到夜深时分,那时去送月饼,可能会打扰到伤病员同志们的休息,而大家都有早睡早起的习惯,所以一大早就送过去,也能更好地表现出他的热忱关切之心,发乎天然,毫无做作。


下一句“礼物虽小这心意重”特别合乎我们中国老百姓的一句老话“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份礼物如果出自于那些从小养尊处优、丰衣足食的人,可能根本不算什么拿得出手的礼物,可那些人真的就愿意这么做吗?雷锋什么也没有,却心甘情愿把他刚刚得到的、足以慰藉他童年伤痛的、全家人从未尝过一口的、那么贵重稀罕的东西毫不犹豫地拿出来送给他认为比自己更有资格享用的人,天性淳良若此,我还有什么敢说的呢?难怪收到了礼物的同志深受感动,“职工们表决心生产上多立功”这一句就唱得十分的轻盈、灵巧,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一幕:雷锋被大家团团围住,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说不定大家纷纷劝他也尝一口这么好吃的月饼,他正在手忙脚乱地拼命招架呢!哎,我说,雷锋同志,你要是一个人招架不住的话,可以喊我去帮忙啊!


最后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这就是雷锋同志的一件小事,愿大家时时刻刻学习雷锋。”前半句唱得柔美婉转,仿佛在拉家常,娓娓道来,循循善诱,后半句唱得理直气壮,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仿佛在发出倡议书,等待大家的积极响应,每次唱到这里我就有一种特别超脱的感觉,不仅仅是因为一首这么难的歌居然被我唱完了,更重要的是,我又一次受到了精神上的洗礼,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我要说的是,一个人喜欢某个人并不难,难的是一直喜欢这个人并最终成为这个人。


【歌词/简谱】

《八月十五月儿明》

——歌剧《雷锋》插曲

作词:吕远

作曲:吕远

演唱:郭兰英/吴碧霞


八月十五月儿明

连队里的战士分了月饼

雷锋把月饼放在那床头

一个人静悄悄地走出了房门

朗朗月色阵阵秋风

营房里隐隐传来同志们的欢笑声

幸福的时刻

想起了从前

他心里像黄河滚滚翻腾


十三年前在湖南的望城

天是那苦雨天

风是那顶头风

饥一顿饿一顿长到了八岁

全家人没吃过一口月饼


国民党日本兵逼死了爹爹

哥哥他当童工一命丧生

妈妈她受凌辱悬梁自尽

丢下个小雷锋孤苦伶仃


自从来了共产党

雷锋从此得新生

入学戴上了红领巾

枯黄的小树发了青

党把我培养成有用的人

又光荣地参加了解放军


妈妈呀

倘若你活到了新社会

你也能看看祖国多少繁荣

咱当年无衣无食受苦人

如今都成了国家主人翁

共产党员不能忘本

一心革命为人民

今夜月饼我难下咽

该留给那辛苦在生产建设为国负伤阶级弟兄


东方发白天刚明

雷锋手提着月饼送进了病院中

礼物虽小这心意重

职工们表决心生产上多立功

这就是雷锋同志的一件小事

愿大家时时刻刻学习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