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 湛江各縣(市、區)源流沿革一覽(自編,湛江老鄉都來看一下吧)

1、廉江市:在廣東省西南、雷州半島北部,鄰接廣西壯族自治區。面積2711.2平方千米。轄18鎮。市人民政府駐廉城。唐武德五年(622年)置石城縣,治龍湖(今河唇西),屬羅州。因九洲江龍湖至石角河段稱廉江,天寶元年(742年)改名廉江縣。北宋開寶五年(972年)廢縣入吳川縣。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復置石城縣,縣治江頭鋪(今為鶴地水庫淹沒),屬化州。元屬化州路。元皇慶元年(1312年)縣治遷黃村(今上縣村),天曆元年(1328年)再遷新和驛(今縣城)。明、清屬高州府。1914年因與江西省石城縣名重複,改稱廉江縣。1914年屬高雷道。1920年屬廣東省。1949年屬南路專區,1950年屬高雷專區,1952年屬粵西行政區,1956年屬湛江專區。1959年與遂溪、海康南渡河北部區合置為雷北縣。1961年復置廉江縣。1970年屬湛江地區,1983年屬湛江市。1993年撤縣設市,由湛江市代管。地處雲開大山南端東側、九洲江流域。西北部分佈花崗岩類高丘,最高點雙峰嶂海拔382米。東南部有平行低丘和沖積平原。九洲江斜貫市境後流入北部灣。屬北熱帶—南亞熱帶溼潤氣候。東北有鶴地水庫,為省大型水庫之一,雷州青年運河水源地。海運有安鋪港。名勝古蹟有羅州故城遺址、豐背村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東坡亭遺址、龍溪山、鶴地水庫公園。

2、吳川市:在廣東省西南沿海,鑑江出海口。面積901.8平方千米。轄5街道辦事處、10鎮。市人民政府駐梅菉。因有吳川水,故名。漢為高涼縣地。隋置吳川縣,治今市西南吳陽,屬高涼郡。唐屬羅州,宋屬化州,元屬化州路。明洪武八年(1375年)改屬高州府。清因之。1914年屬高雷道。1920年屬廣東省。1925年縣治遷黃坡。1942年縣治遷塘㙍,1945年復移治黃坡。1949年屬南路專區,1950年屬高雷專區,1952年與梅茂縣合併,改設吳梅縣。1953年撤銷,復設吳川縣;縣治遷梅菉鎮。1956年屬湛江專區。1959年吳川與化縣合併,稱化州縣。1961年恢復吳川縣。1970年屬湛江地區,1983年屬湛江市。1994年撤縣設市,由湛江市代管。地處鑑江下游濱海地區,多臺地和平原。西部尖山嶺海拔172米,為全市最高點。鑑江、袂花江、三丫江、小東江匯流於梅菉,於吳陽沙魚角出海。屬北熱帶-南亞熱帶溼潤氣候。有梅菉港、黃坡口岸裝卸點,水上交通方便。古蹟和紀念地有雙峰塔、林召棠故居、張炎故居等。

3、雷州市:在廣東省西南、雷州半島中部。面積2994.2平方千米。轄3個街道辦事處、18鎮。市人民政府駐雷城。因古城雷州得名。西漢屬徐聞縣地。南朝齊徐聞縣改為齊康縣。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析齊康縣置合州,治今雷城鎮。隋開皇九年(589年)置海康縣,治今市址,為合州治。大業初廢合州,改屬合浦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南合州,後改東合州。貞觀八年(634年)東合州改雷州,縣為州治。因此地多雷而得名。元改雷州路,明、清改雷州府,均治縣。1914年屬高雷道。1920年屬廣東省。1949年屬南路專區,1950年屬高雷專區,1952年屬粵西行政區,1956年屬湛江專區。1959年撤海康縣,析南渡河南部歸雷南縣,北部歸雷北縣。1960年撤雷南縣。1961年撤雷北縣,恢復海康縣,仍屬湛江專區。1970年屬湛江地區,1983年屬湛江市。1994年撤海康縣設雷州市,由湛江市代管。臺地地貌。南為玄武岩臺地,北為第四紀堆積臺地。南渡河東流出海,其下游為東、西洋平原。東海岸臨雷州灣,西海岸臨北部灣,海岸線長406千米,有企水、海康、烏石、流沙四港灣。屬北熱帶溼潤氣候。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蹟有三元塔、天寧寺、雷祖祠等,雷州西湖公園為遊覽地。

4、遂溪縣:在廣東省西南、雷州半島北部。面積2007平方千米。轄15鎮。縣人民政府駐遂城。清康熙《海康縣續志》釋遂溪為“溪水合流,民利遂之”。漢屬合浦郡徐聞縣。南朝梁置扇沙縣及椹縣,屬南合州合浦郡。隋開皇十一年(591年)增設鐵杷縣(《輿地紀勝》引《元和郡縣誌》雲:“隋開皇十一年於此置鐵杷縣,因縣西鐵杷水為名。”);十八年改椹縣為椹川縣。大業初椹川縣併入扇沙縣,屬合浦郡。唐初復置椹川縣,省扇沙縣、椹川縣併入鐵杷縣。天寶元年(742年)改鐵杷為遂溪縣,屬雷州。北宋開寶五年(972年)省遂溪縣入海康縣。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年)復置遂溪縣,屬雷州。二十年遷今治。元屬雷州路。明、清屬雷州府。1914年屬高雷道。1920年屬廣東省。1949年屬南路專區,1950年屬高雷專區,1952年屬粵西行政區,1956年屬湛江專區。1959年撤縣,與廉江、海康縣南渡河北部地區合併為雷北縣。1961年恢復遂溪縣。1970年屬湛江地區,1983年屬湛江市。地處雷州半島北部火山丘陵和臺地區。最高點螺崗嶺海拔233米。河流短小,有遂溪河、城月河、楊柑河、樂民河。雷州青年運河有大小灌渠三百多條。屬北熱帶溼潤氣候。盛產桉木。西臨北部灣,東有五里山港。海洋捕撈業發達,珍珠養殖著名。紀念地有抗法團練總局舊址潛移書院、遂溪人民抗法紀念碑。

5、徐聞縣:在廣東省西南部,雷州半島南端。面積1393.9平方千米。轄1街道辦事處、12鎮、2鄉。縣人民政府駐徐城。徐聞之名來自古僮人的集居地,為壯語地名,徐意為“村”,聞即“汶”字音(今兩廣的廣大地方稱泉水為汶水),故徐聞意為“泉水村”。西漢置徐聞縣,屬合浦郡(縣治今討網村)。南朝齊改齊康縣,為齊康郡治。隋開皇九年(589年)改為隋康縣,屬合州。大業三年(607年)改屬合浦郡。唐貞觀二年(628年)改隋康縣為徐聞縣,遷治麻鞋村,屬東合州,後州名改雷州。北宋開寶五年(972年)縣廢,置時邑鄉,屬海康縣。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復徐聞縣。元屬雷州路,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縣治今址。明天順六年(1462年)治遷海安,弘治十四年(1501年)復遷今址。明、清屬雷州府。1914年屬高雷道。1920年屬廣東省。1949年屬南路專區,1950年屬高雷專區,1952年屬粵西行政區,1956年屬湛江專區。1959年撤銷,與海康縣南渡河以南改置雷南縣。1960年復徐聞縣。1970年屬湛江地區,1983年屬湛江市。三面環海,為玄武岩臺地。北部石板嶺海拔245米,為全縣最高點。河流短小。屬北熱帶溼潤氣候。海安港是大陸溝通海南島重要轉運港。名勝古蹟有登雲塔、貴生書院、響水潭、鯉魚潭瀑布。

6、麻章區:在廣東省湛江市區西部和南部。面積769平方千米。區人民政府駐政通路。轄7鎮。麻章為古越語名,有“光明村”之意。1955年置湛江市郊委,1956年設郊區辦事處。1970年撤銷郊區,由市直轄。1973年恢復郊區,1984年定為市轄區。1994年改稱麻章區。地處湛江溺谷灣北部臺地平原區,南部有海島。為市郊農業基地。東海島、硇洲島為海濱旅遊區,名勝古蹟有湖光巖、楞嚴寺、鐵把縣舊址、硇洲宋皇村、宋皇井、竇振彪墓。紀念地有赤泥嶺抗法誓師舊址、抗法團練麻章營營部舊址(武帝廟)、中共瓊崖特委交通站舊址等。

7、坡頭區:在廣東省湛江市區東部。面積483平方千米。轄2街道辦事處、5鎮。區人民政府駐南調路。當地和緩臺地稱坡地,溺谷灣邊臺地稱坡首(頭),因位處溺谷灣邊臺地,故名。1949年稱濱海區。1951年坡頭、乾塘、南調改屬吳川縣,1953年南三改隸雷東縣。1958年撤雷東縣,南三、坡頭(含乾塘)、龍頭(含官渡)劃入湛江市郊區。1984年置坡頭區。是湛江市石油工業區。溺谷灣有港口。紀念地有久有山抗法五烈士墓、高嶺村高雷人民抗日軍成立大會舊址。古蹟有龍王崗唐代窯址、靖海宮、洗吳廟、青雲庵、貞孝坊等,南三天然樂園、乾塘泳場為旅遊地。

8、赤坎區:在廣東省湛江市區中北部、湛江溺谷灣西北岸。面積81.1平方千米。區人民政府駐霞赤六路。轄8街道辦事處。因地處紅色臺地,臺地邊呈陡坎,故名。南宋始建為商埠,屬遂溪縣。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為法租界廣州灣租借地。1945年屬湛江市。1949年設赤坎辦事處,1950年改區公所,1953年稱中心街道辦事處,1958年復赤坎辦事處。1960年改赤坎公社,1970年改區,1984年為市轄區。有海運碼頭。名勝古蹟有雷陽武館、高州會館、清涼寺、寸金橋公園等。紀念地有寸金橋、東菊抗法戰場遺址、豐厚村中共南路特委交通站舊址。

9、霞山區:在廣東省湛江市區中部。面積100.9平方千米。區人民政府駐人民大道南。轄12街道辦事處。古為海頭港,明、清置海頭汛,屬遂溪縣甘二都。1898年法國強租廣州灣,初駐兵於北涯、麻斜,其後分兵駐於西岸之海頭港。前者居東稱東營,後者居西稱西營(霞山區的舊稱)。1950年設西營區。1956年以市人民政府駐地村改名為霞山,1958年稱霞山辦事處。1980年成立霞山區,1984年定為市轄區。地處湛江溺谷灣西岸平原臺地區。海運有湛江港,為中國南方大港。有湛江機場。紀念地有條塘交通站舊址,古蹟有法國駐廣州灣總公使署、霞山天主教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