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狄仁傑和武則天有何關係?為何得到女皇信任?他們不僅是君臣關係

前言:狄仁傑,是武則天一朝舉足輕重的人物,很多人最瞭解狄公的地方,就是他的斷案本領吧!歷史上的狄仁傑和武則天究竟有什麼樣的故事?為什麼會得到女皇如此的信任?我們一起一探究竟。

狄仁傑和武則天劇照


簡介:狄仁傑,字懷英,幷州太原人,唐朝武周時期著名政治家,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幷州法曹、大理寺丞、寧州刺史、江南巡撫使、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

承認謀反,死裡逃生

狄仁傑曾經得罪酷吏來俊臣,被他誣告謀反,狄仁傑被捕入獄。當時來俊臣是有名的酷吏,凡是落入他手中的大臣,要麼忍受不了酷刑招供,要麼被酷刑折磨致死。

為了與來俊臣周旋,狄仁傑當場承認了自己謀反的罪:

“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

來俊臣一看狄仁傑招供,便不再嚴加看管。狄仁傑向獄吏借來筆墨,寫下冤屈塞在棉衣裡送回家中,負責看守的人並未起疑。

狄仁傑兒子狄光遠收到後向武則天訴冤,武則天召來來俊臣質問,來俊臣辯稱:“並未對狄仁傑用刑,如果沒有謀反,他為何要承認呢?”武則天決定親自過問狄仁傑。

武則天召來狄仁傑問他為何承認謀反又讓家人鳴冤,狄仁傑這才答道:“如果不承認謀反,我就已經死於酷刑了。”武則天知道狄仁傑是冤枉的,便赦免了死罪,把狄仁傑貶到彭澤當縣令。

面對酷刑,狄仁傑從容不迫,表面屈服,私下巧妙的鳴冤訴屈,避免了蒙受不白之冤。

狄仁傑劇照


數諫忠臣,深得皇恩

狄仁傑在武週一朝,能夠得到女皇武則天的信任,深受皇恩,離不開狄仁傑的忠臣本性和不畏諫言的為臣之道,比如以下三個例子:

狄仁傑擔任宰相時,有個太學生要求覲見皇帝,得到了武則天的批准。狄仁傑知道後勸諫:“太學生告見,這是國子監丞負責的職責,如果天子連這種事都允許,那些貴族子弟多達數千人,得下多少詔令呢?”武則天聽取了狄仁傑的意見。
內舉不避親。有一次,武則天讓幾位宰相各自舉薦一個人擔當尚書郎,狄仁傑便推薦自己的兒子狄光嗣,狄光嗣在職期間非常稱職,武則天稱讚道:“您可以和內舉不避親的祁奚相比了。”外舉不避仇。狄仁傑早年被貶官路過汴州時,想要留住半天看病,結果被開封縣令霍獻可勒令當日離開;狄仁傑當年被來俊臣陷害貶謫彭澤時,已經是御史的霍獻可當庭苦諫武則天,極力請求誅殺。後來狄仁傑當宰相後,並沒有因為這兩件事公報私仇,而是舉薦霍獻可為御史中丞,狄仁傑外舉不避仇的做法,深得女皇認可。

狄仁傑身為武周朝臣子,不隨當時吹捧阿諛之風,數次諫言女皇,得到武則天的信任和尊重。

狄仁傑和武則天劇照


津城語

武則天非常信任和敬重狄仁傑,常常尊稱他為“國老”,對他的退休請求始終不批准,不捨得讓他走。狄仁傑去世後,武則天很是傷心,每逢遇到大事不能決定,都會想起狄仁傑,時常嘆息道:“為什麼老天這麼早奪走我的國老。”

可以說,狄仁傑和武則天的關係已經不是簡單的君臣關係,狄仁傑更是女皇的依靠、知心人,是個慈祥的老人,是武週一朝的頂樑柱

外國人眼中狄國老

我們眼中狄仁傑,更多的是神探的形象,其實,外國人對狄仁傑的興趣,也是他的神探形象。

荷蘭外交官高羅佩是曾經的荷蘭駐中國大使,他就非常喜歡中國文化,對唐朝狄仁傑更是喜愛,曾將清朝寫的《狄公案》翻譯成英文,結果受到西方人的熱烈歡迎

。於是專門以狄仁傑為題材創作了《大唐狄公案》,包含《銅鼓案》、《迷宮案》、《黃金案》、《湖濱案》、《鐵釘案》等共5冊。

大唐狄公案


作品推出後,在東西方都引起熱烈反響,狄仁傑也被稱為“東方福爾摩斯”

,狄仁傑神探的形象享譽國內外。

這種神探類作品,除了孩子們比較喜歡,更主要的是對開發孩子的大腦非常有幫助,有利於培養孩子的邏輯推理和獨立思考能力,打通知識脈絡,以後學習起來會更加輕鬆。

如果只看課本,不看課外書,知識就像孤島一樣,很難進行串聯,這是導致孩子背不牢,記不住,學不會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段時間孩子在時間上會充分一點,正是閱讀的好時候,這樣的一套好書,先讓孩子養成好的思維習慣,將來學習起來會更加輕鬆。

現在,京東推出活動,在本頁面可以直接下單,享受限時優惠。動動手指,讓孩子過個充實而有意義的假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