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卫报》评最佳韩影,《春夏秋冬又一春》排名第五,我服

英国《卫报》评韩国电影二十佳,朴赞郁、奉俊昊、李沧东、洪尚秀等导演多部作品入选。



朴赞郁的《小姐》排名第一,《寄生虫》和《老男孩》紧跟其后。


深受中国观众喜爱的金基德,执导的《春夏秋冬又一春》位列榜单第五位,超越深受广泛喜爱的《杀人回忆》。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我最喜欢的影片之一,它用四季轮回,讲人性的罪恶与救赎。


青山秀水间,有一座浮庙。


关于这座浮庙,徐浩峰曾有评论,

水上浮庙——不可能有这样的庙,因为不适于出家人。和尚修炼的原则是要远离水面,否则湿气太重,打坐后身体敏感脆弱,易受侵蚀。庙檐上的铃铛是招鬼用的,传说鬼魂听觉是人的十六倍,将鬼招来好度化它们,像《春》片般的浮庙,能夜夜招来水鬼,可并不好玩。


那只是金基德的想象,孤立于水面之上——这是清高遁世的极佳形象,在现实中不成立,但在视觉上成立,便是电影了。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一部了不起的电影。


极简叙事,含义丰富。


春天,小和尚对各种小动物施虐。


老和尚用同样方法惩罚他。让他明白,不要伤害圣灵。

夏天,小和尚变成大和尚。


有一天,庙里来了一个静心疗养的妹子。


妹子来了后,大和尚的下半身不淡定了。


俗话说得好,日久生情。


终于有一天,大和尚和妹子开启男欢女爱模式。


妹子养好身体,大和尚也因为爱情,决定离开老和尚。


他为爱痴狂的结果是,变成了杀人犯。

秋天到了。


大和尚以带着一身罪孽,来到老和尚身边。


此时的他,性情暴躁,内心痛苦,来浮庙就是为了躲避法律的制裁。


为了抚慰他痛苦的心灵,老和尚让他雕刻《心经》。


在开启这项行动时,警察也来到浮庙。

警察等他刻完《心经》,带走了他。


多年之后,大和尚来到浮庙。


影片场景也转到了冬天。


此时,老和尚已经涅槃,大和尚已经是心如止水的中年人。


他重新打点浮庙,在寺庙潜心修炼。

有一天,有个神秘少妇,将婴儿放在庙中,便匆匆离开。


大和尚收留了这个婴儿。


又一年春天来了。


婴儿也成为了小和尚。


他和曾经的大和尚一样,也喜欢虐待各种小动物。



一切像是一个轮回。


《春夏秋冬又一春》用四季轮回来呼应佛学众生轮回的观念。


影片叙事的循环逻辑,也是东方文化对四季变化的认知观:春天生发,夏天炙热,秋日肃杀,冬天收藏。


人生如四季,轮回不止生生不息,最终从热闹遁入虚无。《金刚经》就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面对世事变化,我们应该淡然处之。



影片用四季变化,营造的循环叙事,也在说人性的贪嗔痴,像人类繁衍一样,生生不息。


《春夏秋冬又一春》的魅力,就是它用极简的叙事,审视人类的贪嗔痴。


佛学认为,贪嗔痴是人性三毒,让人堕入生死轮回,无休无息


值得一提的是,鸡蛇猪是贪嗔痴的象征。这三点都能在影片中找到呼应。


先说鸡,大和尚与妹子在船上嘿咻,老和尚用鸡,拉他们上岸。


他用鸡,警告徒弟,不要贪恋肉欲。


再说猪。


徒弟是猪形象的人格化,代表的是痴念。


见了妹子,他就开启下半身思考模式。


影片用大量细节证明他的痴。


“春”中,老和尚打坐完,打开门才叫醒小和尚。


这道无形之门,正是佛家的清规戒律。


“夏”时,小和尚面对妹子,深夜不眠,与妹子眉目传情。他心中的那堵墙已经坍塌,佛教的清规戒律已经不存在。



妹子刚来浮庙时,坐在石狮上,他还会拒绝。



后来他们情深情浓,大和尚会主动让她坐在石狮上。


大和尚的痴念,让他误入歧途 。


最后说说蛇。


蛇对应的是嗔念。


影片开头结尾都有蛇的身影,应该是金基德的有意为之。


在西方基督文化中,蛇诱惑亚当夏娃吃了禁果,蛇是人类原罪的开始,是恶的象征。


蛇也有诱惑人类偷尝禁果的寓意。


“夏”时,大和尚在路上看到两条蛇正在交尾。



这暗示他的性冲动,预示他和即将到来的妹子一起尝禁果 。


金基德不能靠拍一两部佛学电影就能立地成佛。我们也不会看几遍《春夏秋冬又一春》,就能够勘破贪嗔痴。


听说过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才是人生常态。

扪心自问,世上有几个男人,面对美色,能把持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