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打響第一槍!百色起義背後的那些紅色故事令人動容

1929年10月28日這天,恩隆縣平馬鎮百穀村格外熱鬧,村裡的一對新人韋天生和蒙秀娥正在舉辦婚禮。堂哥韋天恆一邊喝著喜酒,一邊貌似不經意地跟弟弟說:“把鞭炮放得再響一點。”

鞭炮的聲音越來越響,然而漸漸地,鞭炮聲中似乎夾雜了其他的聲音——是槍聲!

後知後覺的人們這才發現,韋天恆早已率領婚宴上的小夥子們向著當地駐軍衝了上去。

這一天,由鄧小平、張雲逸、雷經天等指揮的恩隆、思林、奉議等縣農民軍300餘人,配合廣西警備第四大隊第三營,於當天下午圍殲廣西警備第三大隊安扎在平馬的大隊部和兩個營,同時活捉了恩隆縣政府的主要官員,史稱“恩隆暴動”,由此打響了百色起義第一槍。

恩隆,便是今天的田東。這是一座位於河谷平原地帶的縣城。右江開闊的江面在縣城中徐徐展開。流淌了千萬年的江水,在群山之中沖積成富饒的谷地,形成兩岸平坦的耕作高產區,也孕育了紅色革命歷史上的7個“第一”。

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戰勝險阻、取得勝利、重鑄輝煌,人民群眾是中國共產黨的根基、血脈和力量源泉。黨和人民的緊密聯繫宛如一條不竭的江河,推動著中華民族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二牙碼頭的第一級臺階

1929年,鄧小平、張雲逸率部從南寧押運軍械經右江到達田東縣二牙碼頭上岸。圖為二牙碼頭與鄧小平率部押運軍械的船,以及碼頭上的紅軍亭。

就在韋天恆和自家兄弟韋天督、韋天昌等率領農民自衛軍衝向反動軍隊的時候,敵軍的長官熊鎬卻正在赴宴。百色東勝街公興當鋪,張雲逸以右江督辦的名義,紅帖邀請熊鎬“商談公務”,熊鎬剛一落座,腰眼上就被槍口頂住,就此繳械。

據說這個熊鎬有一身好武藝,所以在當時複雜的情況下敢於赴宴,他沒想到會有人敢用槍頂住他,更沒想到敢用槍頂住他的人是個只有15歲的少年。

特別報道組在採訪中見到了一級青石臺階。這級石階來自田東縣城右江河畔的二牙碼頭,早年間因為水位上漲,被人們取下來珍重收藏,作為歷史的見證。

“10月17日鄧小平率領載滿軍械物資的船隊從南寧到右江準備武裝起義,這就是他上岸時踏上的第一級臺階。”講解員葉怡芳指著陳列櫃介紹道。

1929年10月20日,鄧小平抵達田東,從二牙碼頭第一次踏上了右江的土地。從此,右江大地風雷激盪,革命烈火映紅南疆。

一級斑駁的石階,烙印了廣西革命鬥爭的第一步。同樣在田東,15歲的李天佑也踏出了革命生涯的第一步。

在此之前,李天佑只是個出身貧寒的農家子弟,為了找條活路在一年前報名加入了桂系名將李明瑞的部隊。14歲的年紀,只能算個半大孩子,被安排去當勤務兵。由於李天佑能吃苦,作戰勇敢,很快被提升為上等兵,不久又被送到由中共黨員張雲逸領導創辦的南寧教導總隊當了學兵。在張雲逸等共產黨人的教育啟發下,李天佑變得善於思考,懂得了只有跟著共產黨“鬧革命”,才能擺脫貧窮和飢餓。

1929年10月17日,張雲逸帶領南寧教導總隊的大多數人和廣西警備第四大隊組成一支革命隊伍開赴田東。途中,李天佑正式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

參軍才一年,入黨不足半個月,只有15歲的李天佑,就這麼傳奇般地一舉制服了熊鎬。此後,這個小小少年帶頭衝鋒陷陣,專打硬仗惡仗,兩次帶傷戰鬥,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先後擔任軍部特務連排長、副連長、連長,在他因傷住院的時候,鄧小平到野戰醫院看望傷員,對院長說:“你知道嗎,他叫李天佑,百色起義前,熊鎬就是他用槍頂死的。”

共產黨人來自於人民群眾,共產黨的軍隊是人民的軍隊——李天佑就是最好的例子。1933年,19歲的李天佑出任紅三軍團13團團長,20歲被任命為紅三軍團5師師長。1937年在平型關打響第一槍。從廣西轉戰到江西,又從江西轉戰到陝西,再由陝西轉戰到山西,最後從東北打回廣西。1949年11月,第四野戰軍十三兵團政委莫文驊、副司令員李天佑率領西路三十八、三十九、四十九3個軍由湘西入桂,1949年12月5日解放田東縣。1955年,在人民軍隊第一次評授軍銜時,李天佑被授予上將軍銜。

百穀村的合唱團

百穀紅軍村裡,村民幾乎都是紅軍的後代,村民們身著紅軍裝唱紅歌歡迎玉林採訪組的到來。

恩隆暴動的槍聲響起的那一刻,還有一個少年加入了革命的隊伍。

17歲的壯族青年朱金棋出生於平馬鎮百穀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因為家境貧寒,直到11歲才能讀私塾,只讀了4年就輟學做苦工。1926年,百穀村青年韋如山從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回鄉,開展革命活動,年輕的朱金棋就此接觸到了革命的真理。

當百穀村婚禮上的鞭炮聲連綿不絕的時候,朱金棋站到了韋天恆身邊,機警地為廣西警備第四大隊和農民自衛軍帶路,包圍了駐平馬鎮的廣西警備第三大隊一個營及縣警備隊,收繳敵軍數百人的武裝,為百色起義掃清了障礙。

朱金棋,就是後來華東野戰軍戰功赫赫的第七縱隊第二十師師長朱鶴雲,新中國成立後投身於裝甲兵的建設事業,先後擔任中國駐越南軍事顧問團團員、解放軍第一戰車編練基地司令員、南京軍區裝甲兵副司令員、司令員。1964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今天的百穀村似乎和其他的村莊沒有什麼不同,寧靜的村路兩旁是一棟棟村民自建的樓房。右江從村口緩緩流過,江岸上人來人往,花開正紅。

可是在九十年前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百穀村全村86戶人家,除了1戶地主逃走之外,有85戶共131人參加了赤衛隊和紅軍。之後又有69人隨紅七軍北上江西,先後有16名優秀兒女為中國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革命的烽火中用生命演繹了黨和人民緊密聯繫的鮮活故事。

韋家兄弟中,韋日山(原名韋天昌)任縣農民協會的政治指導員,1927年因積勞成疾殉職;韋天恆曾任紅七軍21師的連長,1935年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韋天督曾任紅七軍右江蘇維埃政府第一特務營一連特務長,1931年在江西的一次戰鬥中犧牲。

英雄們如同一朵朵潔白的浪花,隨江河流過大地,那些澎湃的聲音卻始終迴盪在右江兩岸。

“跟著小平鬧革命,拿起刀槍鬥劣紳;右江大地風雷起,壯鄉來了紅七軍;老區不忘好兒子,時刻懷念在心田……”這是一曲百穀村合唱團排練的紅歌。在百色起義期間,赤衛隊和紅七軍戰士自己創作和傳唱了許多壯、漢語紅軍歌曲,這些紅軍歌曲在百穀村廣泛流傳,婦孺皆知。合唱團成員談志玲感慨地說:“紅軍當年留下的歌曲應該有50多首,紅軍走後,老一輩人仍然偷偷記住,後來憑著回憶寫出來。因為一些老人去世了,所以現在只剩30多首。”

這些振奮人心的紅色之歌在百穀村口口相傳,即便最黑暗的時刻也從未斷絕。為了能搶救性地保護這些紅歌,百穀村於2004年成立了百穀村老年合唱團,團員全是紅軍後代或親屬。“紅軍歌曲天天唱,革命傳統代代傳”是團員們演唱紅軍歌曲的初衷,他們通過憶唱的方式將紅軍歌曲繼續傳播。

從2004年成立以來,合唱團到今年已經走過15個年頭,為了使紅軍精神得到進一步弘揚,讓紅軍歌曲得以代代相傳,合唱團又不斷注入新鮮血液,現在全團共有團員30多人。

按照合唱團成員韋天朋的話說,村裡幾乎家家都是紅軍的後代,“紅軍的精神永遠不能忘”。

如今,為了傳承紅軍光榮的革命傳統、紅軍精神,百穀村內建有了紅軍村石碑、紅軍村陳列室、紅軍路、紅軍村大門、紅軍村部、紅軍學校、紅軍烈士紀念碑等。還組建了百穀紅軍村“中青年文藝隊”。百穀紅軍村的紅軍後代們曾多次受到歷屆中央領導的接見。

經正書院裡的人民政權

鄧小平領導百色起義時,經正書院開闢成為右江工農民主政府,是右江地區革命的指揮中心。

右江長流,英氣長存。田東縣在革命史上鑄就了閃耀著光芒的7個“第一”:右江地區的第一個共產黨員(滕德甫),第一個黨支部(中共恩奉特支),第一個村級黨小組(第三國際林鳳小組),鄧小平踏上右江土地第一腳(二牙碼頭),打響百色起義的第一槍(恩隆暴動),全國少數民族地區第一個革命根據地、廣西第一個紅色革命政權(成立右江蘇維埃政府,並建立了右江地區最早的兵工廠、鑄銀廠、造幣廠和醫療站)。

百色起義後,為什麼不在百色而是在田東建立右江蘇維埃政府?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田東的群眾基礎好。

1929年12月11日也就是百色起義的當天,右江工農兵第一次代表大會在田東縣平馬鎮經正書院的會議大廳召開。大會一致通過《關於成立右江蘇維埃政府的決議》,並通過《施政綱領》,大會決定建立右江工農民主政府,選舉雷經天、韋拔群、陳洪濤等13人為右江工農民主政府委員,雷經天當選主席。當時右江蘇維埃政府的辦公地點就設在經正書院裡。

右江工農民主政府宣告成立後,中共右江特委在平馬鎮北廣場召開慶祝大會,慶祝右江工農民主政府的成立和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的誕生。與會群眾達兩萬多人。從此,這裡成為指導右江革命的指揮部。新生的右江工農民主政府轄18個縣,共100多萬人口,成為當時全國矚目的革命根據地之一。

縱觀土地革命時期的全國地圖,革命根據地大多集中在中東部地區,右江蘇維埃政府是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高高擎起的唯一的革命火種。

一張僅存的1929年12月18日《右江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赤色的平馬》的報道,生動詳盡地描述了當時田東縣的革命氣氛:“平馬各界自籌備紀念廣州暴動二週年大會發生後,各團體、各機關、各鄉村……皆紛紛來平馬各商鋪購買紅布紅紙,以制標語、小旗、橫額等,不一時就把平馬一市十年留下之紅布、紅紙等爭買淨盡……此時平馬一市,可說是全紅世界了。”

在經正書院採訪的過程中特別報道組遇到了在中石化百色石油分公司工作的黃鴛恆,她已經多次參觀紀念館,“我想知道紅軍是如何發展壯大起來的,為什麼人民群眾會那麼支持紅軍。”

人民群眾擁護共產黨,右江大地心繫紅軍,是因為只有共產黨人才真正和人民同甘苦、共命運。

在百色起義紀念館的講解中特別報道組瞭解到,當時在右江的部分地區實行的是土司制度,人們的生活非常艱苦,在那個時候很多農民被迫簽下賣身契約,靠賣兒賣女艱難度日,賣掉一個孩子僅得200毫正。當地的方言當中,1毫正就等於1毛錢,200毫正只相當於20塊錢。

玉林特別報道組在經正書院(右江工農民主政府舊址)採訪。

百姓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而共產黨人從一開始就和百姓站在一起。1922年,韋拔群在自己的家鄉東蘭縣秘密組織農民自衛軍,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鬥爭,1925年韋拔群前往當時革命的中心廣州,進入了廣州第三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於同年4月回到自己的故鄉東蘭創辦了當時廣西第一屆農講所,第一屆學員就達到了276人,來自右江地區的11個縣。1926年時候,餘少傑同志來到右江地區,創辦了右江地區的第一個黨支部——恩奉特支,他是第一位來到右江地區工作的共產黨員,年僅19歲。1929年,25歲的雷經天也來到右江地區,從此廣西特委成為引領廣西農民運動的旗幟。

百色起義之後,作為中共右江特委書記和右江蘇維埃政府主席,雷經天帶領幹部深入發動群眾,先後建立了9個縣委和18個區委、16個縣革命政權,建立了右江赤衛軍總指揮部和15個縣赤衛軍,約1.5萬人,還建立了5個縣總工會、7個縣婦女組織和青年組織。1930年1月,右江蘇維埃政府發出《土地問題決議案大綱》;5月頒佈《土地法暫行條例》和《共耕條例》,在條件成熟的東蘭、鳳山、奉義、恩隆、思林、果德等縣,開展分田、分地、分山場,切實照顧貧苦瑤民和高山漢民的利益。在領導建設右江革命根據地過程中,雷經天堅持黨的民族平等政策,注意培養任用少數民族幹部。蘇維埃政府還吸收先進婦女參加黨政軍工作,給婦女婚姻自由的權利,使右江各族婦女真正獲得瞭解放。

韋梅彩是韋天生和蒙秀娥的女兒,她曾經聽父母回憶,在那場幾乎是和歷史進程同步的婚禮之後,恩隆暴動取得成功,婚宴一下子變成了慶功宴,全村的年輕人喜氣洋洋地喝起了慶功酒。從那以後,百穀村的婚禮有了個約定俗成的規矩——鞭炮響起,才能開席。

大江大河,奔騰向前,那是黨和人民的血脈相連。

九十年來,右江上澎湃的精神始終潤澤著這片豐饒的土地。田東縣先後獲得中國西部百強縣、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中國民間文藝之鄉、全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區、全國第一個“信用縣”、全國扶貧開發綜合改革試點縣、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創新試點縣、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等100多項國家級、自治區級殊榮。今年前三季度,全縣財政收入19.58億元,同比增長14.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39億元,同比增長10.7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84元,同比增長9.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04元,同比增長6.5%。

(玉林日報記者 陳津遠/文 林聲遠/圖)

玉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