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本能成為中興之主,最終卻因錯殺一人而遺臭萬年遭後世唾棄

公元1127年,金人攻破北宋都城開封,金軍在開封城內大肆燒殺搶掠,擄走徽、欽二帝及大量宮廷平民女子,史稱靖康之難。靖康國難後,富庶的北宋王朝轟然崩塌,康王趙構在一眾大臣的擁立下率領宋室南遷至臨安,史稱南宋。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及時站出來穩定局勢,最終保得宋王朝的半壁江山,由此可見趙構的歷史功績並不算差,然而他卻深深的遭到後人的唾棄,甚至將其稱為荒淫無道葬送宋朝半壁江山的昏君禍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便在於他一生之中他行錯一事,錯殺一人。

宋高宗趙構畫像

行錯一事:偏安一隅,不思進取

不同於其他王朝的滅亡,北宋王朝滅亡時立國不過百餘年,正處於國家實力的巔峰上升期,直至靖康之難的前夕開封城內也依舊是一派繁華和平的景象,甚至有清明上河圖這樣的千古名畫在這一時期被創作出來。這就致使在北宋滅國以後,北方民眾對於金人的抗拒是異常強烈的,而且南宋王朝也具備北伐復國的硬實力。在靖康之難以後以宗澤為首的大批愛國將領和百姓也依舊堅守著宋王朝的北方領土。趙構此時卻出於政治上的考量並不願意出兵北伐,一旦北伐成功迎回徽、欽二帝,那麼屆時宋王朝的朝廷內部必然會出現劇烈的權力爭鬥,將極大的威脅到趙構的皇位。其次對於金兵的恐怖戰鬥力,趙構是親身歷見過的,一旦面臨北伐失敗的結局,那麼宋王朝連剩下的半壁江山都難以為繼。因此趙構極力阻止北伐,即使退位於孝宗以後也同樣禁止北伐收復故土。就這樣,在國有北伐之力,民有還都之心,帝卻無復土之志的情況下,宗澤在大呼三聲過河的怒吼中憤然離世,在往後的日子裡南宋王朝日漸衰亡,最終落得個崖山之恨的悲痛結局。

宗澤形象圖

錯殺一人:任用奸臣,錯殺岳飛

這也是趙構所最為令人詬病的一點,在岳飛的帶領下宋軍多次大破金兵,甚至讓金人都感嘆道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然而在金人開始疲於應對南宋的進攻和後方民眾的起義之後,趙構為維護自身統治的穩定秘密與金人議和,更是簽定了屈辱的紹興和議,之後更是以加急十二道金牌將岳飛從北伐前線緊急召回,眼看北伐將要成功,馬上就能還於舊都,卻因為統治者的懦弱無能而全都前功盡棄,岳飛提筆寫下了這首千古流傳的滿江紅,其中的“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更是道盡岳飛作為人臣面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慘痛局面卻因統治者的無能而無可奈何的悲痛與憤恨。在岳飛歸國以後便被趙構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所處死年僅三十九歲,面對無妄的指責岳飛露出背上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就連審訊官也為之動容。在後世,奸臣秦檜夫婦被人鑄成銅像永遠的跪在岳飛廟前遺臭萬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趙構至此也將永遠被後人所不齒、唾罵。

岳飛形象圖

當昨日的歷史都成過往雲煙時,再回首過去,在宋高宗趙構的身上我們看見了人性的自私與虛偽,同時我們更應該意識到在那個君主集權制的時代,君王與皇室的利益往往並不等同於國家民族的利益,在面對國家利益與自身利益的衝突時,君王必然會選擇維護自身利益,這也同樣是百年之後當中央集權制走向衰落而皇權卻逐步增強的主要原因,這也為華夏文明在宋亡以後逐步走向衰落埋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