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我的天才女友》:女性的成长就是走出一个又一个的泥淖

昨晚刚看完美剧《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在最后一集的结尾处,我最喜欢的男性角色尼诺出现在女主莱农的售书会上,为第三季埋下了精彩的伏笔。


是怎样绝望的人生,才需要靠渣男来拯救?

在豆瓣标记了看过之后,友邻纷纷留言说不喜欢尼诺这种浅薄又功利的渣男。但或许因为与莱农共情太深,我被尼诺这个狡猾、懦弱、滥情又处处投机的知识分子形象深深吸引。如果我年轻时遇到一个像尼诺这样的男人,八成也看不到他的本质,而是被其英俊潇洒的外表、不同俗流的谈吐,以及独行特立的举止所吸引。

尼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本名乔万尼·萨拉托雷,是铁路工人兼诗人唐纳德·萨拉托雷的儿子,六七岁的时候就跟着爸妈离开了女主莱农和莉拉居住的贫民区。

尼诺是莱农的初恋,一个在第一季和第二季中未完成的初恋。看原著小说就会发现,尼诺从小就倾慕莱农的天才好友莉拉(自从知识竞赛输给莉拉之后),但却在搬家前夕跑去和莱农告白,让莱农“一见尼诺误终身”。

第一季中尼诺对莱农的告白

看第二季的时候我把这部剧推荐给我爸,他没看一会儿就说“看不下去,太灰暗了,里面的人怎么都过得这么惨”。这部美剧是在意大利拍的,语言也是意大利语。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那不勒斯贫民区,整个色调都是灰暗的,灰暗的单元楼,灰暗的学校,灰暗的生活。然而剧中的故事却如此精彩。

在第一季中,门房的女儿莱农和鞋匠的女儿莉拉是班上最优秀的两个学生。小学一年级,当老师表扬莱农字母写得工整时,莉拉已经会拼单词了——从来没有人教过她,她全都是自学的。后来她又自学拉丁语,自学希腊语,自学物理化学,10岁的时候就在笔记本上写了一本童话书。

莉拉和莱农一起读《小妇人》

莱农是靠自己的努力和老师们的帮助一步一个脚印离开了那不勒斯的贫民区,而天才的莉拉小学毕业就辍学了。作为那不勒斯贫民区最美的少女,莉拉的前半生一直深陷在男人的欲望中,被开面包店、放高利贷的索拉拉兄弟觊觎,又被开肉食店、放高利贷的卡拉奇家大儿子斯蒂凡诺欺骗。

嫁给斯蒂凡诺之后,她很快就发现这场婚姻是个骗局——父兄早就与她丈夫合谋,把她作为交换的筹码,用以扩展自己的生意;丈夫又与索拉拉兄弟合谋,获取他们的投资和人脉支持。为了逃避索拉拉家儿子的纠缠而选择斯蒂凡诺的莉拉曾以为自己遇见了幸福,后来发现那不过是男人的欲望。不甘于屈从命运的莉拉从来都是倔强的,因此婚后的生活充满了殴打和强暴。


二战后的意大利贫民区,青少年辍学、丈夫殴打妻子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女性的命运尤其凄惨,甚至于她们毫无光亮的人生需要靠渣男来拯救。他们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男人打女人,女人打孩子,每个穷人家里都有好几个孩子,孩子很早就辍学,长大了继续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劳动。疯女人梅丽莎死了丈夫不久之后,在单元楼里和尼诺的母亲大打出手,尼诺的父亲不得以带着全家搬出了贫民区——他就是那个害梅丽莎发疯的情人。

爱学习的左翼知识分子尼诺一辈子鄙视自己滥情的父亲,并逐步逃离了自己出生的阶层,然而却变得和父亲越来越像。

命运是如此沉重,整个《那不勒斯四部曲》,讲的都是与命运的抗争。

两个女人与尼诺的三角恋

尼诺是莱农的初恋,实际上也是莉拉的初恋,虽然爱上尼诺的时候,莉拉已经嫁给了斯蒂凡诺。和性格较为温和的莱农相比,莉拉更能看穿事物的本质,然而她还是爱上了虚荣、软弱又多情的尼诺。

也不难理解,小时候,她们周围的男性大都是粗野、专横的。第二季中莱农、莉拉、莉拉的母亲,以及莉拉的嫂子皮诺奇娅(也是斯蒂凡诺的妹妹)一起去伊势卡岛度假,莱农和莉拉都爱上了尼诺,皮诺奇娅爱上了尼诺的朋友布鲁诺。这两个披着绅士外衣,受过良好教育的男人,其实本质上也很渣——不仅处处留情,还对女人极尽利用与欺骗。

但是她们当时被环境所困,没有更好的选择。皮诺奇娅嫁给莉拉的哥哥里诺是因为未婚先孕,而里诺早已从那个一心保护妹妹,为妹妹的梦想而努力的哥哥变成了一个暴躁又无能的男人。在更有钱的布鲁诺身上,已经怀孕的皮诺奇娅体会到了男人的温柔和(表面上)对女性的尊重,然而她已经结婚了,只能选择中断度假,回到丈夫身边。

莉拉则不然。她原本不屑于尼诺,却在海滩的相处中爱上了他的与众不同。陷于无望婚姻的莉拉太需要一个出口,尼诺就成了她的希望之光。他们疯狂地相爱了。

尼诺迷上了莉拉,不顾一切地想要得到她

与此同时,一直默默深爱着尼诺的莱农彻底心碎,在一个失魂落魄的夜里,她绝望地坐在海边的沙滩上,将自己委身于前来寻找她的尼诺之父,那个一年前曾在她打工的民宿里骚扰她的老渣男,唐纳德·萨拉托雷。穿上裙子之后,莱农与他彻底了断。

无助的莱农用一场近乎于性侵犯的初夜告别了少女时代,告别了自己卑微的单恋,而莉拉的爱情开始了——她先是在自己经营的鞋店里和尼诺偷情,随后又离家出走,搬出去和尼诺同居。

可惜两人只同居了20多天,尼诺就后悔了,意识到不该为了一个女人放弃自己的大好前程。和莉拉吵架之后,他打算离开,半路上又想折回去,不料刚好赶上索拉拉兄弟派来的“打手”安东尼奥(莱农的前男友)在蹲点,安东尼奥把尼诺胖揍了一顿,威胁他必须离开莉拉。手无缚鸡之力的尼诺照做了。

有朋友说第二部太狗血。这剧情确实听起来挺狗血的,然而作者和导演都把细节刻画地那样生动真实,让人欲哭无泪。莉拉和莱农,一个以不合作的态度勇于冲破一切父权制社会的枷锁,却因为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而在原地打转;一个努力走出贫困落后的社区,把自己变成一个知识分子,然而遇到爱情,她们还是迷失了。

爱情可以改变命运吗

在莉拉和斯蒂凡诺的婚礼上

很多女孩年轻时都曾希望靠爱情来改变命运,希望遇到一个白马王子,把自己从黯淡无光的生活中拯救出来。究其原因,或许还是因为太多年轻女性是自卑、无助的,她们生活中的压抑与束缚太多,而转机则太渺茫。

男性也会自卑,多是因为学历不高,或者没有钱。女性的自卑则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莱农,除了贫穷,她还觉得自己长得不漂亮,没有莉拉有魅力,前途也不甚明朗,随时有可能失学。她只有拼命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在第二季的末尾,她成了社区中唯一一个大学毕业的人。

尼诺确实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莱农的命运,给了她成为知识分子的憧憬,但对她影响最大的人是莉拉。最初,是莉拉鼓励她走出了泥淖。小学时代,莉拉带着她买了《小妇人》。中学时代,莉拉帮她改文章,送给她一套全新的课本(在这之前莱农一直在用小学老师给的旧课本)。莉拉说“如果你和我赌输了,你所有的功课都要得八分”。

在和莉拉的竞争与互相激励中,莱农成了作家,在第一本书出版前,她发现自己写作的核心秘密来自莉拉十岁时写的那本《蓝色仙女》。而当莱农把写着《蓝色仙女》的笔记本拿给离家出走,在布鲁诺的猪肉场打工的莉拉时,莉拉早已忘了这件事。

在四部曲的第二部中,莱农努力改变命运,莉拉浪费自己的天赋。幸好有童年小伙伴恩佐一直默默爱着莉拉,带她离开了一地鸡毛的婚姻。莉拉一边在猪肉场打工,一边和恩佐学习编程。而莱农又遇到了尼诺。


即便被最优秀的男人们爱着,莱农也没有完全摆脱那份从小就有的自卑。莱农的三个男人,真的改变了她的命运。他们分别是诗人的儿子尼诺、富二代革命青年弗兰斯科,和出身于学者世家的彼得罗——莱农后来的丈夫。

在大学时代,改变莱农命运的不是爱情,而是她所选伴侣的社会阶层。小说第二部《新名字的故事》里面提到,和弗兰斯科交往以后,他为她买了新的眼镜和衣服,让她从被嘲笑的灰姑娘变得受人尊敬。弗兰斯科因为醉心社会运动、挂科太多被学校开除后,莱农又变回了灰姑娘,直到在舞会上遇见彼得罗(电视剧改为在街头被彼得罗追上)。

第三部中,莱农和彼得罗的婚姻很快出现了问题,最终因为尼诺的插足而破裂。而从来没有和自己妻子断掉的尼诺也展露出了滥情与不可托付的本性。

在莱农和莉拉的人生中,爱情曾一度是希望之光,带她们暂时离开了生活的庸常,但始终无法解决最根本的问题。爱情的伟大往往因为它和追求自由的进步思想(比如革命、反父权、反封建的使命)相结合,但其本身并不足以支撑起整个人生。女性如果将一切寄托于婚姻和爱情,终究还是会幻灭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我的天才女友》无疑是一部女性主义的作品——几乎所有的男女之爱最终都成了梦幻泡影,因为莱农和莉拉都不甘于一份安定。没有男人能解决女人的问题,女人在和男人交手的过程中,感受到父权制社会无孔不入的压迫。因此她们互相竞争,互相嫉妒,最终互相鼓励,互为镜像,走过了漫长的一生。在第三部第四部,还有莱农和莉拉的互助式生活实践和育儿实践。她们一个极具天赋又桀骜不驯,一个格外努力地战胜命运,她们的人生注定不凡。

除了两位女主的故事,书中还有一些女性形象也非常感人,比如莱农刀子嘴豆腐心的母亲,一个从来没有坐过火车的家庭妇女,一瘸一拐地从那不勒斯到了比萨,只为给发烧的女儿送一锅汤。比如她们的小学女老师,一直在鼓励莱农读书,也非常欣赏莉拉,为她早早嫁人、中断学业而痛惜,一直到去世都保留着莉拉十岁时写的《蓝色仙子》。当老师得了重病,步履蹒跚地在路上邂逅被困于无望婚姻的莉拉时,仍旧对她说:你注定要做大事。那时候,推着婴儿车,心如死灰的莉拉哭着跑开了。


童年和青年时代的莉拉与莱农

在《那不勒斯四部曲》之前,我没有看过任何一部作品,如此生动、细腻地描述了女性的友谊和成长。它不仅写出了女性友谊的伟大,也写出了女性友谊的微妙。它不仅仅描绘了女性的挣扎,也写了男性,社会,阶层和革命。很多人看完这部作品,感慨自己没有像莉拉和莱农那样的友情。

其实,少一点对父权制社会的盲从(包括为争夺男人而引发的争斗),把人生目标放得更大一些,我们是可以像她们那样一辈子完善自己,追求事业(后来莱农成了作家,莉拉开了自己的公司),拥有更广阔、更包容的友情的。只是那背后的代价,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

身处男权社会,有时候走出泥淖,便是新的泥淖,越是勇敢的女性,越不一定会有世俗意义上更幸福的生活等着你。可我们还是要走。

如鲁迅所说,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