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你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吗


前段时间,钉钉被小学生组团评“一星”,差点被喷到下架,后来钉钉在线求饶喊爸爸,才算躲过一劫。相信打分的时候,小学生是咬着牙微笑的。不过似乎没人担心钉钉前途堪忧。人们猜测,当小学生成为了家长,会对自己孩子说,钉钉,真香。

喜欢的,讨厌的

小时候的喜欢和讨厌向来泾渭分明。喜欢就是喜欢,喜欢的反面就是讨厌。又爱又恨是什么感觉?精神分裂了吗?每个长辈对晚辈都是一样的期望吧,努力学习,诚实善良,正直勇敢,尊老爱幼,团结友爱……总的来说,能力出众,品德高尚。这样的样子,谁会不喜欢么?至少最初的我们,都是照着这些标准在成长。

活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有人说,终于,我们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诚实善良,团结友爱,成年后再念叨这些词,似乎有些孩子气。成人世界里的孩子气,总不免联想起很傻很天真。小时候喜欢看美国的动画片,夸张搞笑。其中有一集结尾的一句话,我到现在都忘不了,如果你不能打败你的敌人,那么,就加入他们。故事结尾,死对头变得亲如一家。那时候给我带来很大冲击,爱憎不是分明的吗,敌人怎么做亲密的好友?

是可能的。有没有什么曾经很讨厌的,现在在努力试着接受。或者说忍受更恰当,嗨,都是为了生活。忍不下去的时候和自己这么说上一句,发现还可以再忍忍。我们似乎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或多或少。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罪恶,黑暗,不公平,这个世界一样都不缺。懂得许多道理,似乎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小到每个个体,大到世间万物,充满矛盾。活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不是我愿意,而是不得不。

学会与自己和解,变成喜欢的样子

有段时间,三观这个词很火。有人问过我,交朋友的标准是什么。我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始于五官,终于三观,就是三观很合。对方沉默一会儿,接着问,什么是三观。就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啊。翻译成人话,我的理解是,喜欢我喜欢的,讨厌我讨厌的。

现在常听到的词是认知,认知不同,没法沟通;认知不同,穷富差距;认知不同,成就不同。好像一夜之间,大家都在强调认知,认知是个万能理由,可以解释任何意见分歧。认知是什么,我不知道,也不太敢问,生怕问出了口,会让大家惊觉,我们认知相差太大。

我所理解的认知

最近几天遇到一件不公平的事,气不过报了警,跑到派出所和警察叔叔聊了几个小时,心中关于认知的疑惑忽然就解开了。终于明白,我没办法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也不能完全成为自己讨厌的样子。不知道自己的无知,就是双倍的无知。

认知,百度百科的解释是,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人们总是试图理解社会生活的意义,但我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方式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认知。我们依据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做出一些重要或者不重要的决定。我们“知道”很多事,但是正确不正确并不一定。学习是件令人痛苦的事情吗?众多给钉钉打一星的小学生可能是真心实意这样认为。可是同一个人,长大成为家长的时候,大多数还是希望自家孩子能早点明白,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工作是件令人痛苦的事情吗?同样的工作,恐怕是有人感觉苦不堪言,有人觉得甘之如饴吧。事情没有变化,变化的是什么呢?是认知。

知道自己不知道,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没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感觉活的很拧巴,这也是为什么,有人感觉最终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知道了不合理的事情存在背后的合理性,就不会很拧巴了。就像我之前总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不公平现象存在。接受不公平大部分是因为无奈,感觉被迫。现在换一种认知,我认为的不公平真的就是不公平吗?看似不公平的背后,总有一种原因在支撑这种不公平存在。面对不公平,愤怒于事无补。理清事物背后真正的原因并加以解决,这种表面的不公平才会被消除掉。现在的我不再追求三观一致了。喜欢的,讨厌的,自有道理。人们总是希望自己是正确的,睿智的。如果知道为什么会活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我们是不是就变成了自己曾经喜欢的样子呢——一个相对睿智的人。

青原惟信禅师有言,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从见山见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