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魯山,關於魯山坡的傳說,你相信嗎?


河南省魯山縣城東8公里處辛集鄉魯(山)寶(豐)公路南,有平地而起突兀孤峰,稱為露峰山,俗稱魯山坡。方圓都是平地,只這裡突然高出成山,孤峰獨秀,相對高度232米,主峰海拔349米,被古人贊為“魯山獨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當年張三丰在露峰山結廬修行,參玄悟道,後受仙人點化南下武當設壇授徒,終成道教武當派鼻祖。


為什麼叫露峰山呢,一說是:當雲彩蓋到上面的時候,也就是下大雨的時候,只有山尖露了出去。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這樣說的:露峰山山體形態似鳳凰單展翅,站在山巔,可看出鳳凰尾巴朝西,向南的翅展開,望北的翅縮起。據傳,《封神演義》裡的二郎神楊戩箭射鳳凰,射掉一隻翅膀,受傷的鳳凰墜落魯陽湖(古代魯山為魯陽湖),天長日久化石為山,漸漸浮出水面,化作山峰,得名露峰山。後來,湖水乾涸,平地上便現出這座山。

傳說這個鳳凰翅膀底下有座金庫,一匹金馬在金庫裡不停地碾著金豆。而要打開金庫的大門,必須用長足百日的黃瓜才能開啟。


露峰山上有一傘狀巨石,像亭子模樣,名增壽亭,亭旁有棋盤石。相傳,九月九那天,山上有一個十九歲的年輕孩子遇一老人,那老人對他端詳後說:“你今年陽壽已盡。”那年輕人真心跪地求救。老人說:“你做兩盤菜,一手舉一盤到露峰山上石亭子旁,跪在下棋老頭身邊,請他救你。”於是,那位年輕人趕快照辦。他跪等老人下完一盤棋,說:“請救救我。”老人說:“你今年多大歲數了?”“十九。”“那你陽壽已盡。”年輕人叩頭不止。老說:“好吧,再添一個九字,增為九十九吧!”後來,那人果然活了九十九歲。從此,露峰山的石亭便被稱為增壽亭了。又因為增壽那天是九月九,方圓百里便有人結隊攜菜到露峰山登高增壽,開懷暢飲,所以留下增壽亭之名。


影響最大的傳說就是牛郎織女傳說了。古時,魯山坡南麓住著一戶姓孫的人家,以種地為生,家中有兩個兒子,大的叫孫守仁,小的叫孫守義,小名小義。天有不測風雲,在小義七八歲時,父母相繼去世,留下小義與哥哥相依為命,艱難度日。哥哥種地,小義放牛打柴,人稱“牛郎”。

哥哥孫守仁娶了媳婦後,媳婦鬧著和牛郎分家。於是,牛郎趕著牛住進了魯山坡南崗半腰的山洞裡,人稱牛郎洞。一天,老牛突然說話了,它告訴牛郎,說魯山坡西山凹蓮花潭有仙女洗澡。老黃牛讓牛郎拿走一位長得最漂亮的仙女的紅衣服。而這個仙女叫九姑娘,是天上的織女。後來,織女與牛郎成了親。牛郎和織女共同生活,織女教村民種菜,養蠶織布。後來,織女又生了一男一女。王母娘娘得知此事,把織女抓回天宮。牛郎將已死老牛的皮披在身上,擔著一雙兒女,追至南天門。王母娘娘劃下一道銀河把牛郎和織女隔在河兩岸。每年七夕,牛郎織女在喜鵲搭的天橋上相會。牛郎死後葬於魯山坡南麓牛郎墳。孫義村牛郎的後裔,則稱自己為“牛郎孫”。


後來,牛郎後裔繼承了魯山坡一帶家產,並恪守孝道,每年安排臘八、春節、二月八、菜花節、三月三、七夕等十多個節日,請牛郎織女回村過節。 孫義村旁的露峰山,露峰山上的“牛郎洞”,西側的“九女潭”,山頂的“瑞雲觀”等等似乎都在講述著牛郎織女動人的故事。

露峰山一帶自然環境優越,當地百姓自古就養大黃牛。但是與別處養牛不同,辛集鄉孫義村雖家家養牛,但不殺牛、牛死後掩埋的習俗一直延續了很久。另外,魯山自古盛產絲綢,魯山綢又名“織女織”、“仙女織”。

當今,辛集鄉是遠近聞名的葡萄種植基地。這也與牛郎織女故事有關。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七夕相會時,人間的女子在葡萄架下可以聽到兩個人的私語。而魯山民俗,七夕乞巧,就是在這天向織女乞求賜授巧技,得如意郎君。


在辛集鄉,每年的七月初七,從不間斷地舉行大型廟會。經考證,辛集鄉的七夕廟會最少有數百年的歷史,是日唱大戲、敲鑼鼓、放鞭炮,百姓稱其為“迎接仙女”或“接牛郎織女回家”。這裡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習俗,即起廟會、唱大戲,從來不看《天河記》。因為《天河記》裡關於他們祖先的一些描寫不尊重。為了表示對祖先的尊重,他們世世代代不看《天河記》這種習俗一直保持到今天。

傳說大多都是寄託人民的美好願望,希望大地風調雨順,平平安安,都能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