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疫情战斗的日子!北大医学人前线日记

日夜奋战在抗疫前线的北大医学人,白衣战士们,在极其忙碌辛劳的工作间隙,记录了与疫情战斗的所思所感。这其中,有感动、有牵挂,亦有磐石般的信念和坚守朴实的文字,充满着力量。

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

1月27日


“妈妈说,我来武汉了,她还不知道”

昨天到武汉宾馆晚上10点多,简单收拾后,躺床上睡得好香。今天的任务是培训,培训完妈妈给我打电话,说我来武汉了她都不知道,还是邻居姥姥看了新闻告诉她的。唉,目前信息这么发达也不好,想瞒她些事情,太不容易了。

闺女今天最后一天输液,体温一直不高,这下就放心了。

下午培训了穿脱“猴服”(“猴服”是猴式防护服的简称,全套为5层)、隔离衣,队长葛庆岗,副队长王丽、李少云,临时党支部书记袁晓宁,事无巨细,不厌其烦,一遍遍叮嘱,一个一个人纠正,不能出半点错,零感染。

医疗队队员,一个都不能少,既是军令状,也是对我们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对病人负责,也要对自己负责。

1月28日


“即使很小的细节,我们也要力求完美”

今天过得很充实,我们所有人分组练习整个防护过程。小组在上午练习的时候,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过了十二点半,才想起来要去吃午饭。

看队友实地考察拍回的照片,病房里的一次性帽子像是浴帽,我们四人赶紧换成浴帽进行练习,可是浴帽并不透气啊!所以我们的头发都湿了,浴帽里都是水汽,就连防护服的帽子都是湿的,拿着吹风机吹干了继续练习。

每次发现问题,大家都特别积极主动地说:“赶紧给我记下来”“把我这个问题也记下来”。我们有一个笔记本,记录着出现的问题,即使很小的细节,我们也要力求完美,这是我们对自己对他人的负责。就这样子一遍遍地练习着,充实地度过了上午和下午的时光。时间一点一点地流逝,我们每个人都在一点一点地进步着!

1月29日


“走出病房前,我向同为护士的患者伸出大拇指”

1月28日晚9点,北大人民医院医疗队成为首批进驻病房的国家医疗队。该病区病房首次开放,当晚就收治1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两例病重,其中一例既是产妇,也是护士。

这名产妇是今天晚上过来的,刚生完孩子3周,她的爸爸、妈妈、公公也因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进了医院。看着情绪明显焦虑的患者,我试图拍拍她的肩膀安慰一下,但五层手套的隔离使触感消失。她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哭泣,她相信全家都会平平安安。

其实她不知道,她的妈妈已经因为呼吸困难戴上了无创呼吸机。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向她透露一切,希望她能乐观一些,帮助自己和家人渡过难关。

后半夜,我因为体力不支被迫替换下岗,走之前我向这名患者伸出大拇指,患者也微微点头示意。相信她会越来越好,也祝她和她的家人平安,早日战胜病魔。

1月29日



“今天进病房了,既紧张又激动”

今天进病房了,既紧张又激动。紧张是因为病房刚刚组建,我们还不是特别熟悉,这几天要和同济的兄弟姐妹们互相磨合;而激动是因为终于可以为武汉同胞发挥自己的力量,这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

好在工作开展起来了,一些着急住院的病人有地方住了,她们也安心了。由于病房里的患者属于完全隔离,所以我们不仅要进行疾病的护理、同时也要做好生活的照顾。

一天工作下来,我们没吃饭也没喝水。穿上防水防护服,带了一天的N95口罩,还是感觉有点憋的慌,面部也被勒的发红发痒。为避免交叉感染,昨天开始所有队员进入单人间。吃晚饭的时候,我们四个小伙伴隔空喊话,隔桌相望。多么搞笑又心酸的场景。

其实最难的不是干活,最难的是穿着防护服戴着五层手套干活;最困难的不是呼吸,最难的是穿着防护服带着N95呼吸。然而,最最难的是患者,她们焦虑的目光,无助的眼神,未知的生命。我们有信心,让他们一个个健康出院!

1月29日


“在‘家长’的保护下,我们信心满满、士气十足”

能够成为此次医疗队的一员奔赴前线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我很自豪。抵达武汉的这几天,随着气氛的紧张,我们的工作也陆续忙碌起来。在马靖队长、赵秀莉副队长、贾娜护士长等几位老师的带领下,不断地学习感控管理、练习穿脱防护服。

脸上一道一道N95的压痕,手上满是消毒剂刺鼻的酒精味儿,虽然有些辛苦,但大家都热情饱满。

几位老师常常说,“我一定要把你们平平安安的带回去”。朴实的话语充满了感动,她们就像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家长一样,我们在她们的保护下信心满满,士气十足。我们一定竭尽全力,抗疫到底,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1月29日


“从病房回驻地的路上,听老师们回忆当年的情景”

今天是正月初五,是个特殊的日子,作为第一梯队中的一员,在葛庆岗队长、李少云副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袁晓宁的带领下,连夜奔赴现场。凌晨1点半起床,简单洗漱,收拾完毕,这是培训后的第一次真枪实弹,内心无数次给自己加油鼓劲,你可以的,没问题的!

我们这班主要操作是静脉采血、测体温等,由于护目镜已起雾,不能看清血管,凭借仅有的手触感以及这些年的工作积累,将标本顺利采集完成,内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完成工作返回的路上,葛庆岗老师、袁晓宁老师回忆起了当年参加非典、玉树救援时的场景。听他们讲述过往经历:玉树医疗救援时,自己的行李找不到了,可他们注意力只在物资上面,只要保证物资药品安全到位就行;在只有一床被子、气温零下10多度的情况下,几个人一起共用取暖……心中有大爱,一切困难都会克服,心中肃然起敬,崇拜感油然而生!

非典那年,我正在医院实习,无法去前线,为此还失落了好一阵子。17年后,随着疫情的蔓延,除夕夜接到通知,需要紧急成立应急医疗队,我第一时间义不容辞报名。由于当时在老家过年,唯恐手机信号不好,不能接到电话,一次次让家里人确认电话是否畅通,以至于妈妈听到我的手机有短信以为是电话,立马叫我接电话。她心中虽然有担心,但无条件对我的工作理解与支持,谢谢你们给我的爱!

1月30日


“第一次进入隔离病房后,多年后回想这一幕内心定会自豪”

有了昨天的第一次“实战”经历,进入隔离病房的队友们都相继反馈了信息,队员们对支援工作有了更为详实的了解。当晚6点召开紧急视频会议,大家集思广益对反馈的问题逐一解决。会议结束后,领队们不顾疲劳,加紧第二组队员穿脱防护服的演练直至晚上11点。

今天上午队员们各显神通、互相配合,整理方案、制作工作表格、写写日志及感想、练习穿脱防护服。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第二组的队友们已于下午奔赴“战场”,加油,战友们。

支援的日子虽然很紧张,在这期间,无论是家人、朋友、同事都会源源不断地给我发来鼓励并支持我的短信,我感动万分,谢谢我强大的亲友团。在这里有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人生,多年后回想起这一幕,内心定会无比自豪,我的人生又多了一份精彩。

今天我们大家才得知,昨天不仅是大年初五,也是李少云护士长的生日,在这里只能给您送上一句生日快乐。我想只有大家齐心协力,不畏艰难,将疫情彻底消灭,才是送她最好的生日礼物。

1月30日


“防护服下的‘艰苦’”

昨日是第一次进病房,作为第一组成员,值9点到12点三个小时,刚进去时有点兴奋,也有点紧张和恐惧。

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上口罩面罩护目镜等一套装备后,大约半个小时就开始憋气胸闷头晕了,要完成护理操作,还要给患者进行宣教。

三个小时下来,真是很疲惫,到现在还是头胀痛的厉害,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患者的需要,患者家属的期盼,还有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2月1日


“在这个团队里,没有人怨言,也没有人退缩”

凌晨五点才下班回到住所,洗洗涮涮六点四十,本想坚持到七点下楼吃饭,不知怎么就睡了,一觉醒来已是中午。

我们交流着各自的感受,不禁感慨,只是这几个小时,都觉得疲乏,头痛,病房里缺氧的病人多难受……在这个团队里,没有人有怨言,也没有人退缩,现在我们是彼此最亲近的人。

从第一天到达武汉,在路上兜兜转转两个多小时找不到路,到现在我们的基本生活有所保障,工作也慢慢步入正轨,相信会越来越好!今天跟闺女视频,她郑重其事地说:“妈妈,问您个事啊,到底什么时候回来?”我竟一时语塞,只能告诉她,我也不知道……愿我们明天一切顺利,愿大家健康平安,愿武汉越来越好,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2月1日


“成长,从护目镜外患者的点头开始”

队员们在武汉给我和二月份生日的战友过了集体生日,这个生日在我生命里意义非凡。自我成长和认识一群可亲可敬的战友是我收到最好的生日礼物。有时治愈常常帮助,爱上这份职业不知从哪一刻开始,从护目镜外患者的点头开始,从战友帮我拉上防护服拉链开始,从爬坡曲线出现拐点的一刻开始。

像战友说的,多年后看到这张飞往武汉的机票存根,想起这段峥嵘岁月会泪流满面,国家援鄂医疗队队员是我最美的名字。感恩一起奋战的每一位老师,感谢援鄂的每一位建筑工人,感谢每一次不知名的捐赠,感谢国家有难时每一颗积极赤诚的心,是你们教会我成长。

我相信,抗一抗,漫长的冬季,凛冽的寒风都会过去。我相信,春暖花开,不管何时都会到来。我相信,总有一天闭上眼就可以沉陷在睡梦里。我相信,最美最热烈的时光就在身旁。

冬季再漫长也阻挡不了下一个春季的到来,寒风再夸张也阻止不了战友闭上眼就能流出眼泪的美好。我心里的光,被你们点亮,藏在最美的天堂。刚听亲人说北京下雪了,希望有一天武汉战役胜利,我们带你们回北方看雪。

前方队员的“战地日记”,一篇篇发回,一遍遍翻看,感动、牵挂、祝福、期盼,我们陆续刊发前方日记,期待以这样的方式,记住他们的壮举,带去我们的祝福。愿平安健康,早日归来!愿早日打赢这场硬仗,胜利凯旋!

整理:武慧媛

排版:孙萌、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