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民國的軍閥叫“北洋軍閥”?

一路春暖月圓


民國的軍閥分為兩個時期:其中第二個時期是“國民黨體系中的各派軍閥”——包括:蔣系軍閥(蔣介石的嫡系),桂系軍閥(李宗仁和白崇禧),川系軍閥(劉湘、劉文輝等),晉系軍閥(閻錫山),奉系軍閥(張學良),西北三馬,雲貴等地的大小軍閥!

第一個軍閥時期,就是本題所說的“北洋軍閥”及“北洋軍閥政府”!北洋軍閥的名號來歷,其實並不複雜:它是由李鴻章的淮系集團,所經營運作的“北洋水師”及圍繞在水師周邊的各個利益單位,所組建起來的一個“系統”!

雖然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了!可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北洋的勢力早己滲透進了軍政各界裡。再後來,屬於北洋體系中的袁世凱奉旨組建了新軍(北洋新軍),並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逐漸形成氣候。最終竟成為可以左右清廷存亡的“關鍵因素”!

清朝滅亡後,袁世凱及他屬下的北洋體系成員,成了中國的主宰者。袁世凱死後,北洋分裂混戰,形成了直、奉、皖三大系,彼此爭奪中央政府所控制權!直到後來被“南方革命黨”的北伐軍給消滅掉!“北洋軍閥”這個曾經的輝煌,才成了歷史上的一個名詞!


北疆同心侃歷史


要知道當年的軍閥為啥叫“北洋軍閥”,得先了解“北洋”是怎麼來的。

看到“北洋”兩個字,有人可能會想到“北洋海軍”,其實“北洋”的源頭,比“北洋艦隊”還要早20多年。

1861年1月,清政府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下設三口通商大臣及南洋通商大臣,其中“三口通商大臣駐”駐天津,管理天津、牛莊、登州三口通商事務。後來,“三口通商大臣”的權力因為一個重大事件得到擴張——天津教案。這個案子引發列強不滿,清廷認為之所以出這個事情,是因為三口通商大臣沒有地方管轄權,(歸總督)。為此,清廷乾脆讓直隸總督和三口通商大臣合二為一,由一人兼任,稱“北洋通商大臣”,也叫“北洋大臣”。

這,就是“北洋”這個詞的來歷。

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管理河北(直隸)、山東、遼寧(奉天)三省通商、洋務、外交、海防、關稅、官辦工商業等事務,權力非常大。最有名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當然是李鴻章,長期霸佔這個位置,北洋海軍和淮軍都是其政治資本。後來,李鴻章因為代表清政府簽訂一系列賣國條約,遭國內強烈聲討下臺。其後,榮祿和袁世凱都做過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李鴻章執掌北洋多年,期間北洋形成了一個利益集團。這個集團裡,有軍人、商人、政客、工廠,形成相當規模。由於,後來李鴻章還負責外交,北洋集團甚至對外交也有一定的染指。

李鴻章死後,袁世凱接手了他的政治遺產,成為新一代北洋領袖。相比老舊的李鴻章,袁世凱沒有那麼守舊,野心更大,北洋集團在他手裡得到更大發展。武昌起義爆發後,清廷無力平息叛亂,把希望寄託在北洋軍,寄託在袁世凱身上。這給了袁世凱機會,乘機奪取了愛新覺羅的江山。這是北洋最高光的時刻。

可惜,袁世凱稱帝不成,鬱鬱而終。隨後,北洋分裂成三部分,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直、奉、皖三派。三派都以武力和地盤為恃,“北洋集團”開始真正演變成“北洋軍閥”。其中,直、皖兩系算是北洋的嫡系,相當於親兒子,奉系只能算是庶出,最多是乾兒子。原因很簡單,直、皖兩派的當家人馮國璋和段祺瑞是“北洋三傑”,也是袁世凱手下並列的兩大將,奉系的張作霖則不在北洋核心系統中。後來,皖系軍閥段祺瑞在直皖大戰中失敗,皖系第一個退出歷史舞臺。

後來出現的孫傳芳和馮玉祥等人,都是北洋的傳承。一直到1926年,廣東國民政府開始北伐,連續擊敗直、奉兩派軍閥,後者要麼被擊敗,要麼投降。1928年12月29日,奉系少帥張學良宣佈易幟,歸順中央,北洋軍閥瀕臨滅亡。1929年7月,四川軍閥劉存厚最後一個易幟,歸順中央。至此,北洋軍閥徹底告別歷史舞臺。

1.蘇全有:《袁世凱傳》

2.楊天宏:《政黨建置與民國政制走向》

3.陳欽:《北洋大時代》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洋”,本指海的中心,是海洋的主體,清朝末年時代指外國,洋人就是外國人,洋布,洋火,洋油,洋傘等等指的是外國東西。南洋指的是中國朝南邊的國家,同理,北洋是指朝北的國家。

清朝於1861年設南洋通商大臣和三口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簡稱南洋大臣,負責處理由南部方向來的國家的外交,關稅,以及南部的海防和官辦軍事工業,三口通商大臣辦公地點在天津,負責牛莊,天津,登州三地,都在北方,後改名為北洋通商大臣,簡稱北洋大臣,北洋大臣主要負責處理在河北,山東,遼寧地界的外交,關稅及海防和軍事。

甲午戰爭後,袁世凱就任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後來在天津小站負責組建,操練新建陸軍,由於袁擔任北洋大臣,所以把新建陸軍又稱為北洋軍。

辛亥革命成功後,建立了民國政府,袁世凱竊取了勝利果實,所以把民國政府又叫北洋政府。

袁世凱1916年去世後,北洋政府又分化成皖系,直系,奉系,三繫有自己的地盤,自己的軍隊,為了各自利益相互戰爭。

1926年國共合作開始北伐,為的就是推翻北洋政府,把北洋政府所組成的三系武裝力量統統稱為北洋軍閥。





雪上長留馬行處


首先更正一點,民國的軍閥並不都稱作北洋軍閥,只有以袁世凱及繼承者為首領的這個軍閥才叫北洋軍閥。

至於為什麼叫北洋軍閥,前邊幾位都用不少的篇幅介紹了北洋大臣,並言因此而有的這一稱。當然這麼說沒錯,然而我要說的是,北洋軍閥這個北洋與洋務運動那個北洋沒有太大的關係,甚至和北洋大臣也沒有多大的關係。

不是說絲毫沒關係,還是有點關係,有那麼一丁丁點的關係。這一丁丁點的關係,就是後者借用了前者的名字,不過而已。

在清末,直隸總督同時又兼任著北洋大臣,所以當時也有“北洋總督”的俗稱。就因為這個,大概是當時追時髦的原因,由這個“北洋總督”轄下的直隸省,許多事物都動不動就冠以北洋二字,像什麼北洋畫報呀、北洋飯店呀、北洋大學呀等等。到了袁世凱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時,跟這股風一樣,由他這個“北洋總督”操練的新式陸軍,就像那些個冠名北洋的畫報、飯店、大學一樣,也被約定俗成地冠以北洋二字,北洋新軍就是這麼來的。

需要注意的是,北洋大學、北洋飯店以及北洋新軍所冠名的這個北洋,與最初三口通商的北洋大臣所說的那個北洋已經從詞意上發生了改變,後來的北洋不過是借用了原來的北洋的名字而已。

進入民國後,袁世凱當了大總統,由他一手締造的北洋新軍發展壯大,於是就成為北洋軍閥。這就是之所以稱作北洋軍閥的來由。

與此相對應的,因為兩江總督兼任著南洋大臣,而南洋大臣駐於江蘇,所以江蘇的許多事物也習慣冠以南洋之名,江蘇新軍也就被世人俗稱作南洋新軍,只是因為南洋新軍沒有像北洋新軍那樣座大,影響不大,不太為今人所周知。同樣的道理,這個南洋新軍,也是僅僅借用了南洋的名字而已,除了名字,與南洋大臣那個南洋也是全無任何的關係。


牛o戈


北洋軍閥只是民國軍閥勢力之一,但是,卻是民國初期各路軍閥中勢力最強的(沒有之一)。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稀裡糊塗的成功了,轉眼間大半個中國宣佈獨立和起義,都在推翻清朝統治。貌似革命黨實力很大,其實,袁世凱的北洋軍絕對有實力剿滅這次起義。只是遛鳥逛街長大的攝政王載灃,指揮不動北洋軍。當清廷答應袁世凱條件,讓袁世凱掌握軍政全權。北洋軍得到袁世凱指令以後,馬上全力進攻,革命黨人節節敗退。黃興也被從“天上”打到了“人間”,真實水平暴露。

此時,袁世凱的野心卻不再是當清朝的走狗,不想做“大清再造恩人”。他有更大的志向,而且,“起義隊伍”中很多人都看好袁世凱,支持袁世凱當總統。

1912年1月22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宣佈,只要袁世凱讓清帝退位,孫中山就即刻辭去大總統,讓你袁世凱來做大總統。

這就好辦了,不就是欺負孤兒寡嗎。段祺瑞帶頭,北洋軍閥馬上聯名發電,要求清帝退位。大老粗們表示要”謹率全軍將士不日入京,與王公部陳利害”!2月12日,清廷的隆裕太后頒佈遜位詔書;3月10日,袁世凱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從此,中國進入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一直持續到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

先說北洋軍閥的那些事。

北洋軍閥起源於李鴻章的淮軍,本源是李鴻章洋務派的繼續;從1895年,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開始成軍。1901年,袁世凱出任直隸總督兼任北洋大臣,所建軍隊稱為“北洋常備軍”,簡稱“北洋軍”。也是因此,袁世凱手下那些軍閥被稱為“北洋軍閥”。1912年,袁世凱當大總統以後,北洋軍閥開始執政。

清朝末年,慈禧意識到邊練新軍的必要性。1894年。李鴻章命人在天津小站組建"定武軍"。1895年,袁世凱接管定武軍,聘用德國軍官充任教習,完全依照德國營制、操典進行訓練,改名為"新建陸軍"(之後,被編為武衛軍)。1901年,袁世凱以武衛右軍為基礎,建立“北洋新軍”。1904年,清廷計劃在全國建立36鎮約五十萬正規軍。袁世凱在天津小站所練之兵,就是著名的北洋六鎮,是新軍中實力最強的!

辛亥革命爆發時,革命黨人依靠的就是清廷在各地編練的新軍。起義新軍在袁世凱北洋六鎮新軍鎮壓下,節節敗退。要不是袁世凱想自己當總統,武漢三鎮早被全線攻破了。

1912年-1916年,從袁世凱當上大總統到去世,北洋軍閥控制了北方大部分省市,以及南方一部分地區。北京政府都在北洋軍閥勢力控制之下。1916年6月6日,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

1926年7月,革命軍主導的北伐戰爭開始,北洋軍閥走向覆滅。1928年,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聽從國民政府領導,北洋軍閥時代滅亡。

不過,因為袁世凱允許各省都督進行治理,都督在各省掌握了政經大權之地位,很多省市都形成了地方軍閥。我們來看下,在1928年以前,除了北洋軍閥以外,還有那些軍閥。

第一,西南軍閥:桂系、滇系、粵系、黔系、湘系、川軍等等。陸榮廷是桂系軍閥代表;蔡鍔和唐繼堯是滇系軍閥代表;陳炯明,張發奎,李濟深是粵系軍閥代表。

第二,西北軍閥:陝西有劉鎮華、楊虎城;新疆有楊增新、金樹仁、盛世才;新疆寧夏等地有各路馬家軍。

這些軍閥身處西南和西北邊陲,所以,顯得沒有北洋軍閥那麼出名。但是,西南軍閥還是能人輩出的。桂軍,粵軍和滇軍在抗戰中,也都有不俗的表現。

1928年以後,國民黨在形式上統一全國。軍閥混戰進入了國民黨新軍閥混戰時期。

1928年,雖然國民黨表面上同意全國。但是,馬上因為對於新軍編制問題意見不統一,國民黨軍閥演化成蔣、桂、馮、閻四派。國民黨內的軍閥矛盾,一直持續到國民黨退出大陸。就是因為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嚴重消弱了抗日力量。內戰時期,估計蔣介石自己都不清楚手下到底有多少派系,這也加速了其在內戰中的迅速滅亡。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首先說明一點,並不是所有的軍閥都叫“北洋軍閥”。“北洋軍閥”脫胎於袁世凱的北洋新軍,袁世凱死後再也沒有一個人能夠統領北洋新軍,北洋六鎮官兵也就形成了割據勢力。

我在前面的回答中回答過袁世凱北洋新軍的形成過程,這裡就不再贅述。重點說一下北洋軍閥的形成和破滅過程。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事實上分裂成直系、奉系、皖系三大軍閥,雖然名義上都屬於北洋政府,但相互之間攻殺不斷事實上已經形成軍閥割據。從1916年袁世凱去世,到1926年廣東國民政府誓師北伐,整整十年間北洋軍閥之間、北洋軍閥與地方軍閥之間發生大小戰役無數。各軍閥背後都有外國勢力扶植,有的軍閥實際上成為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言人。像日本就同時扶植奉系和皖系兩大軍閥

1926年國民政府誓師北伐,直系和皖系軍閥相繼被消滅,東北張學良在1928年宣佈易幟。從此北洋軍閥成為了一個歷史名詞,但北洋軍閥中很多將領繼續在國民革命軍中存在,相互之間的歷史恩怨也依舊存在。以至於1928年國民政府只是名義上統一了全國,各軍閥內部依然是水潑不進,這也給國民黨軍隊派系林立埋下禍根。

雖然只是名義上的統一,但統一的中國所迸發出來的強大發展勢頭依舊是一個奇蹟,1927到1937年間在歷史上被稱為國民經濟的黃金十年。可見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經濟發展是一個完整的整體。


經武歷史講堂


民國軍閥並不都叫“北洋軍閥”,民國時期整個都是軍閥混戰時期,各軍閥你來我往,打得熱火朝天,中間混雜外敵入侵和黨派內戰等等。

民國時期往往被分為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黨新軍閥時期兩個時期。但即便是前者,也不是所有軍閥都是北洋軍閥,還有桂系、滇系這些地方軍閥。

那麼怎樣的軍閥才是北洋軍閥?從軍閥的基礎——軍隊來看,北洋軍閥源自北洋新軍。至於為什麼要叫北洋,跟袁世凱有必然聯繫。

北洋原本是地理概念,最早出現在宋朝,主要指黃海、渤海區域,指的是海。在晚清時期,這一概念擴大到陸地,以上海吳淞口為界,長江以北的沿海省份均為北洋,包括山東、直隸和奉天(今遼寧)等口岸;長江以南沿海各省則為南洋,包括浙江、福建等省。

1861年,清政府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下設三口通商大臣及五口通商大臣,負責處理對外通商和外交等事務。三口通商大臣駐天津,管理牛莊、天津、登州三口通商事務;五口通商大臣駐上海,管理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通商事務。

開始這倆大臣都是專職,後來改成了北洋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分別簡稱為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北洋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南洋大臣由兩江總督兼任。

因為北洋大臣管理直隸、山東、奉天(今遼寧)三省通商、洋務等事務,北洋的概念由此擴大到陸地。

第一任北洋大臣是李鴻章,他在28年的任期中,專辦清政府外交、興辦北洋海陸軍、籌辦輪船、電報、煤鐵、紡織等企業,使得北洋大臣地位不斷提高,職權不斷擴大,勢力遠遠超過平級的南洋大臣。

而最後一位北洋大臣就是眾所周知的袁世凱。李鴻章和袁世凱,幾乎包辦了所有跟北洋有關的事物,北洋水師、北洋軍閥、北洋政府、北洋大學、北洋新軍等等,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清末朝廷編練新軍,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練出來的就是北洋新軍,即北洋軍閥的前身。其後清政府在地方上也展開編練新軍,這些新軍,就是辛亥革命的主要武裝力量,也是後來北洋軍閥時期地方軍閥的前身。

從1912年到1928年東北易幟,地方軍閥大多換了一撥,北洋軍閥更是飛灰煙滅,國民黨名義上統一全國,但國民黨內部仍然存在李宗仁、閻錫山、張學良等等軍閥,這就是國民黨新軍閥時期的事情了。


平沙趣說歷史


這個問題其實不難回答,甲午戰爭中,李鴻章的精銳損失殆盡,尤其是北洋海軍,幾乎是被人家堵在窩裡打,可謂是慘烈至極。

李鴻章有些灰心,他在日記裡稱自己練兵都是紙老虎,但是,眼看著周邊局勢日益複雜,再加上保守勢力與改革派的聯合施壓,軍備還得重整,於是,李對從朝鮮歸來的袁世凱寄予了厚望,袁被派往天津小站,重新徵召一批官兵進行訓練,這就是小站練兵,也是北洋的陸軍。

袁世凱這個人是很有手腕的,為了團結部下,以樹立自己的威信,他不惜同他們稱兄道弟,甚至聯姻,這也是舊軍隊的傳統。所以一開始,袁世凱便通過這種手段籠絡了一批基層軍官,包括後來的總理段祺瑞、辮子帥張勳等,都是從這批軍官裡走出來的。



這批軍人被寄予厚望,由於有著留洋的經歷,他們大多得到快速升遷,並在清廷當中佔有一席之地。因此,袁世凱雖然在清末新政中被罷免了職務,可清廷為了鎮壓南方革命,要調動軍隊,還得請袁出來。新政的複雜一面,也頗值得人玩味了。



袁世凱培養出來的這批人,都來自於小站練兵中北洋陸軍的軍官層,他們參與了逼清帝退位的政治活動,亦被袁安插到了自己的新政府當中。

這樣的局面本可長期維持下去的,可是袁世凱稱帝加速了他的覆亡,樹倒獼猴散,他的舊部趁機落井下石,段祺瑞搖身一變為新政府的總理,之後更依靠徐樹錚的軍隊打擊東北的奉軍和曹錕的直隸部隊,以壟斷中央政權。他們之間相互角逐,構成了民國初年軍閥混戰的主要內容,而他們曾依附於袁世凱北洋新軍的過去,更讓他們被賦予了共同的名字——北洋軍閥。



參考文獻:陳志讓《軍紳政權》廣西師大出版社


寒江閣一道人


民國的時間為1912-1949,而北洋軍閥控制的時間為1912——1928,說民國的軍閥叫“北洋軍閥”這個範圍說得太大,即使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也不是所有的軍閥都叫“北洋軍閥”,如閻錫山的晉軍就不算,他只能算依附北洋軍閥的地方軍閥。

袁世凱是通過天津小站練兵起家的,後開他又繼任李鴻章為北洋大臣。後來袁世凱編練的新軍被稱為北洋新軍,只有跟隨袁世凱編練新軍的嫡系才能稱之為“北洋軍閥”,如段祺瑞、馮國璋、張勳等。



袁世凱死後,由於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人物,北京政府先後被皖系的段祺瑞、直系、奉系軍閥控制,其中只有屬於皖系和直系的軍閥才能是真正的北洋軍閥,嚴格地說奉系的張作霖不能算北洋軍閥,他根本不是袁世凱的嫡系,而是自成一系。除了這些軍閥外,一些地方軍閥為了生存,只是依附這些北洋軍閥,一旦利益有變很快就改換門庭。


歷史軍魂


糾正題目中的一個錯誤,民國的軍閥並不都叫北洋軍閥,而是民國初年袁世凱及其屬下的一些軍閥史稱北洋軍閥。北洋軍閥範圍要小於民國軍閥,是民國軍閥中的一部分。

北洋本是一個地名,指的是今江蘇省以北的山東、遼寧等沿海省份;與北洋相對應的是南洋,指的是江蘇以南的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省份。清朝末年,清廷分別設立北洋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主管兩地的通商、海關、稅務、兵工等具體事務。後來北洋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南洋大臣由兩廣總督兼任。

晚清時期,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因袁世凱部歸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統領,兼之袁氏後來也擔任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其所練新軍便被稱為北洋軍。民國成立後,袁世凱擔任了北京政府大總統,其領導下的北洋軍閥集團取得了中國的領導權,所以袁世凱及其手下主導的政府史稱北洋政府,時間是1912年至1928年,前後共計16年,這就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袁世凱小站練兵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三個派系,以馮國璋、曹錕、吳佩孚為首的一派稱為直係軍閥;以段祺瑞為首的一派稱為皖系軍閥;以張作霖為首的一派稱為奉系軍閥。他們在袁世凱死後輪流統治中國,直到北伐勝利,北洋政府垮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