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应不应该成为无锡一张名片?


雨巷,撑着油纸伞的姑娘从我身边路过。耳边传来达达的马蹄,那个等候的人是否经历了一场美丽的错误。我打江南走过,随波逐流,走进童年课本中的江南烟雨。怀着对油纸伞下姑娘的遐想,无锡我来了!


很少单独出来旅游,去一个地方也是恰好赶上出差。11月的北京明显降温,一件薄的毛衣加上简单利落的外套,工作使我快乐。小时候只记得远方亲戚家的邻居去过江苏,那人打了一阵的零工,找了一个当地的姑娘,就此定居于无锡。


到达无锡高铁站的中午,天色稍阴,空气中满满的氧气感,让人感觉很舒适。我时刻记着自己来出差,并非旅游。忍着中午的肚子咕咕叫,我们直奔酒店,稍作片刻休息,便前往梁溪区分公司职场。走过两条街,穿过三四个红绿灯,街区上林林总总的小店播放音乐,过路行人说着听不懂的方言。


下午开完会,隔着大厦的安全玻璃窗,正前方一个钟楼模样的现代建筑拔尖耸立。左侧是崇安寺庙,头一次在摩天大楼上俯视庙宇,有种楼中楼的穿越感。崇安寺与商业街一墙之隔,墙外高楼林立,寺内燃香灯佛。庙哉,妙哉!



江南自古多才俊,古运河下塘往事跃千年。来到小桥流水的古运河边,趁着夜色正浓,霓虹灯里的南下塘,依然保留了当年上下塘厚重的生活气息。旧时下塘一带有米市、烧窑业、丝厂、船码头、戏院、饭店等,有"上塘十里能兴市,下塘十里能烧窑"之说。如今,钢铁水泥筑成的城市,古老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这些地方开发成“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只有古老运河,还是原来的模样。



穿越千年往事,明朝徐霞客乘船沿运河一路向东考察地质变。街头巷尾响起阿炳的《二泉映月》,河对岸传出“风声,雨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声音。人在巷间穿行,船在河中浮动。活生生地走进了江南的小桥流水画里。



古城老街,铺满青石板。前边小巷窄的只有七十尺,过人都要错肩而行。晚上的南下塘已经成为年轻的商业步行街。这里有不少文青小店,也不乏遍地的茶馆。桥头上路灯也是油纸伞造型,别有一番风味。



无锡菜味偏甜,外地人头次吃到甜面,味觉倍感新鲜。老无锡人推荐我们去吃牛蛙,当地查了下牛蛙店在当地算是一个特色菜。牛蛙的做法也是多种多样,尤其受无锡人的喜爱。大小的街头,从干锅到火锅,再到小食。变着法子的做法,让人眼界大开,爱好美食朋友,还专门制作了一个无锡市牛蛙地图。有种烧烤取名“型男美蛙”,看得我生生不敢下口。



无锡还有很多景点都没来得及参观,与这个城市匆匆见一面,而后分离。从高速上,路过太湖的时候,远远一片,湖面平静而宽广。喜欢这个城市的特别,特别的让我说不出的喜欢。


(部分图片网络采集,侵权删。感谢朋友们!)